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21日 · 【明報專訊】著名時裝設計師及資深形象顧問文麗賢 (Judy)近年患大腸癌,昨日中午傳來離世噩耗。 時裝設計師鄧達智對好友去世感不捨,他與Judy相交數十載,是非常好的知己朋友,視對方為很好的人生導師。 鄧達智昨日生日,回覆《明報》對好友離世不捨道:「生日前夕我設宴邀請好友出席,本來也邀請Judy,兩周前收到她的信息說:『身體狀况有異,精神轉差,可能來不到你的生日宴了。 』」 Judy癌細胞擴散至肝臟. 昨午突然收到Judy病逝消息,鄧達智形容心情百感交集,「我在電話群組看到消息即時呆一呆,沒想到好友就這樣走了。 相信往後我的生辰日子,Judy肯定會在我的思維上跳出來。 不過知道她從此再沒有痛苦,都是一種解脫」。

  2. 2018年3月25日 · 指派錢難替代 團體續爭N無津貼 建制議員批細節不清 蔣麗芸 【明報專訊】政府前日公布「關愛共享計劃」,包括向符合資格的港人派4000元津貼,惟受惠群組及申請手續等被指不清晰,有民建聯議員昨更批評財政司... 詳情

  3. 2019年11月21日 · 1957年下半年,發生一波歷時數月的「逃港潮」。 當時,西方及東南亞國家對難民採取保守政策,東南亞地區局勢亦不穩,令大量內地難民、人才和資金轉而湧入香港。 中大歷史系教授何佩然說:「政府採取了明智做法,因 (當時)市場上有很多游資 (又稱熱錢)和大量流離失所的人,若全部歸我所用,我們在經濟方面的長處便得以發揮。 香港作為亞太地區中心,再成為新的加工工業中心,後來發展為金融中心,全部都有賴人、物和各方面的資源。 中共「大躍進」致「五月大逃亡」 1958年,中共政府開始推行「大躍進」,後來演變成大饑荒,大量內地人民再次逃難來港。 1962年4月起,不同省市人民湧往中港邊境,形成「五月大逃亡」。 因難民人數眾多,政府開始實施「即捕即解」政策。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18年6月3日 · 小女孩的祖先早在百年前已視海為家,扎根維港中央一處避風塘;至1970年代,因為土地問題、經濟貢獻,被遷上岸潛移默化,銅鑼灣蜑家人最終成為香港人。 同樣的情節,正在上演。 語言漸漸改變,經濟重心轉移,幾代人以後,香港人都可能成為大灣區人。 如可重拾表格,李敏婷 (Miriam)希望在「籍貫」一欄填上「銅鑼灣」,但大環境如洪流,人如小魚不停被?走。 縱使如此,李敏婷認為,全港700萬人都有身分證,不代表每人都是港人,某些特質,在此地長大和生活,才能擁有,留住良好特質,抓住自己的根,最重要。 文:植敏欣. 圖:曾憲宗. 穿過銅鑼灣世貿中心地底停車場的隧道,是堤壆圍起的避風塘,揚手叫來小艇,約30歲的李敏婷踏上艇,叫艇家在避風塘內繞圈。 小艇在鹹鹹臭臭的海風中搖曳,飄入李敏婷爺爺與父親成長的地方。

  6. 【明報專訊】 張愛玲(1920-1995,原名張煐) 出生地:上海 職業:作家、電影編劇,曾任職美國駐香港新聞處翻譯 生於1920年代的張愛玲總予人一種前衛的感覺。原來,這與她的成長經歷有莫大關係。張愛玲出生於沒落的貴族家庭,其父親張志沂(清末名臣張佩綸之子)是思想守舊的少爺,倚靠遺產度日 ...

  7. 2018年3月21日 · 曉薇PROFILE.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及相互文化研究文學碩士畢業,現職中文教師。 中學時參加本地作家董啟章的寫作班,因而愛上文字創作。 2014年參加「十字樓集作」,寫了首個劇本《成長.說名書》,翌年於黑盒劇場首次發表。 2016年出版第一本小說《家.寶》,並改編成舞台劇;2017年作品再次搬上舞台,是為《秋鯨擱淺》。 從1984到2014. 有人一看書就呵欠連連,視之為最佳「安眠藥」;有人一看就便沉迷其中,視之為娛樂,曉薇顯然是後者。 「小時沒什麼地方可去,沒有互聯網,家中管束較嚴,不可經常出街,又不許多看電視,因他們 (家長)覺得看電視就會學壞,就經常拿書看」,她笑言其實看書都會「學壞」,但倒令她不怕閱讀。

  8. 2017年12月27日 · 溫島橡樹灣並不是第一次發生兇殺自殺案。2007年9月,一名韓裔男子Peter Lee被指潛入妻子家中,捅死妻兒岳丈外母後,再自戕身亡。該宗兇殺自殺案轟動一時,共導致5人死亡,包括只有6歲的男童。2016年7月,高貴林也發生倫常慘案,一名22歲女子被發現倒斃在Eagleridge Drive一戶住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