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0年8月8日 · 天氣酷熱多流汗心臟科醫生提醒氣溫炎熱會令高血壓患者身體散熱快血壓會較低多流汗會令血液變得濃稠有機會增加中風或心肌梗塞的風險。 患者除要注意出入冷氣間外,亦應避免長期留在室外及多飲水,同時要留意藥物會否影響血壓,諮詢醫生作出調節。 一般而言,體溫與氣溫有相互影響,體溫上升,心壓便會下降;夏天皮膚排汗協助散熱,血壓高患者的血壓會較低,但心臟科專科醫生陳麒尹指,患者排汗期間較易脫水,令血液變得濃稠,容易阻塞心管,出現心臟病或中風。 患者進出商場或辦公室等有冷氣的地方,尤其要注意,可能令情況加劇。 他解釋,酷熱的時候血管膨脹,大量血液流去皮膚,心臟會加強力度泵血,突然返回很凍的地方,血管會收縮,血液流返心臟,血壓就會上升。 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改變如未及調節,便會增加中風或心肌梗塞的風險。

  3. 2021年8月21日 ·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朱偉星解釋飲水與控制血壓息息相關因水分可降低血液濃度減輕腎臟負擔而人類一日會自然流失約1.2至1.5升水分建議市民每日飲用最少2升水朱偉星指腎是其中一個調控血壓的主要器官用來排走身體廢物。 假如血液濃度過高,增加血壓會令腎臟產生負擔,而腎臟運作吃力,則會分泌神經緊張素令血管收緊,導致血壓上升,形成惡性循環。 他提到,夏天出汗較多,血管液體不足,亦令心臟較操勞。 夏天不少室內處所均會將冷氣溫度調低,市民出入室內外時會經歷很大溫差。 朱指,由高溫地方一下子轉到低溫地方,有機會令血壓增加。 他解釋,表皮皮膚血管猶如水管,高溫時會張開,低溫時會收縮,如果本來開啟的水管大部分突然間關閉,壓力便隨之上升。

  4. 2021年7月12日 · 何國棟表示高血壓分為兩個階段 (Stage),如果上壓為140毫米水銀柱 (mmHg)以下下壓為80mmHg以下可界定為安全水平但如果患者上壓高於160mmHg下壓高於100mmHg則需要先控制血壓再進行適量運動。 何解釋,做運動對控制血壓有幫助,是因為運動時血管會自行作適當調節,透過放鬆血管及減低壓力賀爾蒙分泌,令患者血壓降低。 他續指,有效運動更可令患者減少對降低血壓藥的依賴,甚至不用服藥亦可控制血壓。 至於不同運動亦會對血壓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當中主要分為帶氧運動、重量訓練,以及等長收縮運動 (Isometric exercise)。

  5. 2022年6月26日 · 很多人患有高血壓卻不自知就兒童或青少年而言若重複量度的收縮壓(上壓)或舒張壓(下壓)的度數相等或高於同年齡高度和性別人士的血壓的第95百分位數則表示患有高血壓

  6. 2020年5月16日 · 衞生防護中心最新一期非傳染病直擊分析了酒精對血壓的不良影響並引述研究指飲酒並沒有所謂的安全水平男士們即使只是小酌如每日飲一至兩杯酒患高血壓風險已增近20%但若減少飲酒或戒酒血壓便可下降。 明日 (17日)世界高血壓日」,中心呼籲市民關注血壓健康遠離酒精類物品。 衞生防護中心表示,酒精可干擾中樞神經系統、刺激交感神經及血管的發炎反應等,導致血管收縮、心跳加速、心臟輸出率增加及細胞外液量上升。 而增大的周邊血管阻力及血容量上漲,會令人體血壓上升。 同時,酒精亦極易致肥,一克酒精就有7000卡熱量,即幾乎是一克脂肪,肥胖也是高血壓成因之一。

  7. 2022年5月18日 · 本地調查顯示香港15至84歲人士的高血壓患病率為27.7%當中約一半並不察覺自身的情況透過該次調查才發現自己血壓偏高衞生署呼籲市民時刻關注和定期量度自己的血壓水平實踐健康生活應對高血壓等非傳染病

  8. 2023年5月18日 · 衞生署進行的全港性調查2020至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結果顯示本港29.5%15至84歲非住院人口患有高血壓而高血壓的普遍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由15至24歲人口的4.9%增至65至84歲人口的57.4%為響應世界高血壓日」,衞生署呼籲市民應時刻了解和定期量度自己的血壓水平實踐健康生活應對高血壓等非傳染病。 高血壓甚少於出現併發症前引起症狀,因此常被視為「隱形殺手」。 若患者血壓控制欠理想或得不到適當治療,可引致嚴重健康問題,例如中風、心臟病和腎衰竭。 對成年人而言,若收縮壓持續處於140毫米水銀柱或以上,舒張壓持續處於90毫米水銀柱或以上,便屬患上高血壓。 18歲或以上成年人應至少每2年量度血壓一次,以盡早發現患病並接受治療。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