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香港繁體. 工具. 香港政府多年內推出不同置業貸款計劃,以貸款方式推動住屋需要市場化,其目標主要針對首次置業的市民。 香港政府不同部門在不同年代因應不同社會環境推出不同的貸款計劃,如 首次置業貨款計劃 , 自置居所貸款計劃 , 置業資助貸款計劃 等。 各樣貸款計劃主要由 英殖時期 開始推行, 香港主權移交 後曾就貸款計劃作整合,及至香港 SARS事件 後,房地產價格急跌的同時, 房委會 亦終止置業資助貸款計劃 [1] ,為香港的置業貨款計劃劃上句號。 其他有關置業但非貸款形式的計劃,如 重建置業計劃 , 租者置其屋計劃 (租置計劃), 居者有其屋計劃 (居屋計劃),均容許合資格市民同時申請其他貸款計劃,以不同程度加速住屋市場化的步伐。 歷史 [ 編輯] 英殖時期 [ 編輯]

  2. 香港資助出售房屋 指的是 香港 政府 、 公營機構 或 非牟利機構 以低於 市值 的價格,並 扣除地價 後售予市民的 公共房屋 單位,在發售前後設有入息、資產及轉讓限制。 截至2024年5月為止,香港共有 253個 資助房屋屋苑。 據 房屋局 定義 [1] ,現時已推出的資助出售房屋,包括以下三間機構: 香港房屋委員會 (簡稱房委會): 居者有其屋計劃 (簡稱居屋,包括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2023年及以後發展的屋苑改稱私人興建資助出售房屋先導計劃「樂建居」)、 中等入息家庭房屋計劃 、 可租可計劃 、 重建置業計劃 ) 綠表置居計劃 (簡稱綠置居) 香港房屋協會 (簡稱房協): 住宅發售計劃 (2012年及以後發展的屋苑改稱「資助出售房屋項目」) 夾心階層住屋計劃 (簡稱夾屋)

  3. 歷史. 英殖時期. 1988年, 港英政府 與房委會達成財務安排,使房委會財政獨立,需自負盈虧。 同年四月, 鍾逸傑 (首位任非官守成員)被委任為房委會主席,房委會亦於同月推行 自置居所貸款計劃 ,配合1987年推出的俗稱富戶政策的 房屋資助政策 [2] ,軟硬兼施把 公屋 租戶推向住屋市場,以便重新編配騰出的公屋單位。 [3] 董建華時期 (1997 - 2005) 1997年主權移交,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訂立長遠房屋計劃,目標是在十年內把市民自置居所比率推到70%,加速住屋需求市場化。 [4] 次年四月, 房協 推出 首次置業貨款計劃 ,針對解決中產家庭因被公共房屋政策排除所產生的置業需求。 [3]

  4. 八萬五建屋計劃 ,簡稱 八萬五 ,是時任 香港行政長官 董建華 在 1997年度施政報告 提出的一項政策。. 董建華提出每年供應不少於85,000個 住宅 單位,希望10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 公屋 的平均時間由6.5年縮短至3年。. 這項政策的推出,再 ...

  5. 香港一直被評為居住成本最高的城市。 由於 香港地產業 活躍,房地產市場過去普遍呈現上漲趨勢。 2022年,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調查顯示,香港連續第12年成為全球價最難負擔的城市,負擔能力進一步惡化。 價對入息比率由上一份報告的20.7,升至23.2,換言之港人須要不吃不喝23.2年才能置業,遠遠拋離第二位的澳洲 悉尼 的15.3,以及第三位的加拿大溫哥華的13.3。 該數據反映房屋負擔能力持續下跌。 [5] 香港大學房地產及都市經濟研究中心曾於2012年9月在《信報財經月刊》發表文章,提及2006至2011年間,價上升100%,租金上升50%。 [4] 而根據2014/15年住戶開支統計調查,住戶每月平均36%的收入用於支付住房費用。 [6] 政府政策 [ 編輯]

  6. 香港繁體. 工具. 可租可買計劃 (英語: Buy or Rent Option Scheme(BRO) )是 香港房屋委員會 於1999年所推行的其中一項置業資助計劃,協助在出租 公屋 輪候冊上的人士可不需等候出租公屋單位而以 綠表居屋 價購買指定的當時新建公共屋邨。 政府於2002年11月政府宣告停售居屋後,再沒有推行可租可買計劃的新單位,隨後亦在2003年終結這個計劃。 推行目的 [ 編輯] 可租可買計劃為準出租公屋租戶提供額外機會,提早實現置業夢想。 合資格的申請人成功置業後,會獲得按揭補助金。 補助金分6年按月發給,總額最高可達港幣162,000元。 單身申請人可獲的補助金,為家庭申請人的一半。 售價標準 [ 編輯]

  7. 香港房屋問題 ,是指 香港 住房各方面的問題。 香港的房屋供應短缺、住屋開支高企,以及部分家庭居於不適切居所等問題一直備受社會關注, [1] 被指「住得貴、住得細、住得擠」。 [2] [3] 該問題令社會怨氣矛盾日漸加劇。 [4] 原因. 租金難以負擔. 香港一直被評為居住成本最高的城市。 由於 香港地產業 活躍,房地產市場過去普遍呈現上漲趨勢。 2022年,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調查顯示,香港連續第12年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負擔能力進一步惡化。 樓價對入息比率由上一份報告的20.7,升至23.2,換言之港人須要不吃不喝23.2年才能置業,遠遠拋離第二位的澳洲 悉尼 的15.3,以及第三位的加拿大溫哥華的13.3。 該數據反映房屋負擔能力持續下跌。 [5]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