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鄭丹瑞 (英語: Lawrence Cheng Tan Shui ,1955年11月27日 — ),人称“旦哥”或“阿旦”, 香港 男主持人、演員、跨媒体文化人,涉猎电影、电视、电台、舞台、报纸 专栏 ,是 香港娱乐圈 、文化界的多面手及前 無綫電視 基本藝人合約藝員兼 藝員訓練班 導師 ...

  2. 鄭丹瑞 (英語: Lawrence Cheng Tan Shui ,1955年11月27日 — ),人稱「旦哥」或「阿旦」, 香港 男主持人、演員、跨媒體文化人,涉獵電影、電視、電台、舞台、報紙 專欄 ,是 香港娛樂圈 、文化界的多面手及前 無綫電視 基本藝人合約藝員兼 藝員訓練班 導師 ...

  3. 攝大乘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攝大乘論 》 ( 梵語 : Mahāyāna-samgraha ),簡稱《攝論》。 印度 無著 菩薩所造,是對《 毘達磨大乘 ·攝大乘品》的詮釋 [1] 。 此論是 大乘佛教 瑜伽行唯識學派 最為重要的論典之一。 印度無著撰。 梵文原本已佚。 譯本 [ 編輯] 《攝大乘論》流傳到中國以來,一共有三個譯本:一、北魏 佛陀扇多 譯,二、陳 真諦 譯,三、唐 玄奘 譯《攝大乘論本》。 玄奘譯本是近現代研究攝大乘論的法師所主要採用的版本, 呂澂 將藏譯《攝大乘論》轉譯漢語為《西藏傳本攝大乘論》 [2] 。 攝大乘論釋 [ 編輯] 《攝大乘論》在印度時期就有論師對其做註解。

  4. 為記載佛語和佛陀教法的典。 主要指藏,有時也泛指律論三藏,以及歷代後賢著作的全部佛典,古代總稱為「眾」、「一切」或「大藏」 [1] [2] [3]。按佛教傳統和記載語言,佛典可分為巴利語(南傳上座部佛教)、古漢語(漢傳佛教)、古典藏語(藏傳佛教)三大體系,殘存的梵 ...

  5. 大般涅槃經 》( 梵語 : महापरिनिर्वाण सूत्र , Mahāparinirvāṇa Sūtra ), 大乘佛教 的根本經典之一,是大乘五大部經(1 般若 部、2 寶積 部、3 大集 部、4 華嚴 部、5 涅槃 部)涅槃部的第一位。 大乘佛教的涅槃經與《 阿含經 》中的涅槃經(巴利經藏的 大般涅槃經 、 長阿含 遊行經 等)有一樣的名稱,兩者背景同為釋迦牟尼佛在 般涅槃 (入滅捨壽)前開示教法,但旨趣與情節不同。 大乘涅槃經的要旨為:「一切眾生,悉有 佛性 , 如來 常住,無有變易」 [1] 。 講述《大般涅槃經》的法師稱為「 涅槃師 」,在南北朝至初唐時期極為盛行。 歷史 [ 編輯] 學者一般相信,大般涅槃經的核心部份於公元2世紀至3世紀間,在 南印度 結集而成。

  6. 題 [ 編輯] 「八大人覺」或作「八大人念」(巴利語:Aṭṭha mahāpurisavitakkā、梵語:Aṣṭa mahāpuruṣavitarkāḥ),是八種大人之覺或八種大人之念。. 「念」或「覺」,又譯作「尋」(巴利語:vitakka、梵語:vitarka),是「思惟」的意思,八大人覺是指大丈夫 ...

  7. 《大般涅槃经》(梵語: मह पर न र व ण स त र,Mahāparinirvāṇa Sūtra ),大乘佛教的根本经典之一,是大乘五大部经(1般若部、2宝积部、3大集部、4华严部、5涅槃部)涅槃部的第一位。 大乘佛教的涅槃與《》中的涅槃(巴利藏的大般涅槃、長含 遊行等)有一樣的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