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於6月2日在記者會表示預計未來一段時間本港的社區會有零星個案或小型疫情爆發決定延長針對業務處所的第599F章和群組聚集的第599G章規例的權力兩個月有效期至8月31日同時宣布限聚令延長至6月18日

  2. 限聚令多次延長爭議 限聚令原本在2020年5月到期 [338],但香港政府在5月19日的記者會中指限聚令延長至6月4日而學校宗教活動能獲得豁免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公眾設施亦陸續重新開放 [339],令人質疑是否想打壓三十年來每年舉辦的支聯會 維園六四燭光

    • 歷史及發展
    • 2020年時的各方意見
    • 相關條目

    2020年5月,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認為,粵港澳已有條件放寬跨境限制。他還同時認為,香港政府可引入澳門及中國內地部份地區的「健康碼」,以代替現有的檢疫措施,而且健康碼手機程式已包括核酸檢測報告在內,跨境者毋須再出示一紙健康證明。 6月1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表示將公佈粵港澳三地互認健康碼的詳情,以恢復粵港澳三地人流。香港政府與廣東省政府及澳門政府商討將近達成協議,如三地達成協議,且疫情又持續穩定,則最快在一周內公佈具體信息。而公佈健康碼的詳情則一度推遲。有媒體稱詳情公佈時間再推遲至6月27日或28日,惟澳門不在互認範圍內,現階段只可用作粵港通關,待試行順利後,再把澳門納回計劃內。由於香港疫情進入7月有所反覆,「香港健康碼」將押後至8月推出,粵港澳健康碼互通計劃亦會重新研判。 ...

    建制派

    2020年8月9日,多個建制派政黨,包括民建聯、工聯會、新民黨、經民聯代表召開聯合記招,建議推出健康碼互認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的病毒防控。經民聯更明確提出限制未有健康碼的人士,於14天內出入食肆、商場等公共地方。

    醫學界

    1.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以健康碼作防疫措施「無任何科學證據」,其他地方並無相關成功經驗,亦與流行病學分析存在矛盾。2019冠狀病毒病的潛伏期不定,假如檢測時無發現,但其後病發前四處去結果引發超級傳播的話,無人能夠負責這並非政見問題,而是有害防疫,科學上不可接受。梁又認為,若要回復如常,先要「撲火」控制好今次疫情,同時要防止輸入個案。 2. 香港醫學會會長蔡堅表示,若健康碼要發揮作用,至少要每星期接受檢測,才能確保對病毒呈陰性。蔡堅指,若不能做好配套,健康碼只會淪為「有錢人的活動」。 3. 醫管局員工陣線副主席羅卓堯提到,所有足跡均可被政府記錄使用,即使民主社會都一樣會有爭議,被人一掃便得知行蹤,感覺非常不安全。醫管局員工陣線的主席余慧明則批評,港府至今不落實全面封關,繼續豁免部分入境人士的隔離檢疫要求,無法從根本上堵截病毒。港府推行的限聚令、健康碼等,都不是防疫措施,而是限制市民自由的「政治幌子」。 4.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也表示,這並非好的「解封策略」,更直指健康碼不是防疫措施,而是經濟安排。他認為目前應檢視邊境的漏洞並儘快堵塞,令社區不再出現傳播鏈...

    飲食界

    香港中小企食店聯盟召集人林瑞華批評政府完全不知社會現況,假如食客以為自己無事,然後再次爆發疫情,結果無人能夠負責,又反提議封關抗疫才是最重要。

  3. 2024年5月11日 · 同時港府設立入境限制措施例如禁止非香港居民入境及要求外地回港人士必需強制檢疫14日施加限聚令」、向食肆施加防疫規定關閉表列處所等新增個案在4月中旬逐步減少限制措施在5月逐漸放寬5月及6月連續多日無本地個案

  4. 同時港府設立入境限制措施例如禁止非香港居民入境及要求外地回港人士必需強制檢疫14日施加「限聚令」向食肆施加防疫規定關閉表列處所等新增個案在4月中旬逐步減少限制措施在5月逐漸放寬5月及6月連續多日無本地個案。 第三波疫情

  5.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21年12月2日,創科局局長 薛永恒 公布港康碼詳情. 香港健康碼 (英語: Hong Kong Health Code ,簡稱 港康碼 [1] )是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於2021年12月10日推出的網上系統,用以協助合資格人士將 個人資料 (例如陰性核酸檢測結果及疫苗接種紀錄)傳送至 粤省事 粵康碼 或 澳門健康碼 系統,用作進入 廣東省 或 澳門 的健康申報。 [2] 歷史及發展 [ 编辑] 2020年5月, 香港大学 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 何栢良 认为,粤港澳已有條件放寬跨境限制。

  6. 2024年4月20日 · 限聚令 [編輯] 2020年3月28日,政府宣佈引用《 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 》(第599章)訂立《預防及控制疾病(禁止羣組聚集)規例》(第599G章),賦權 食物及衛生局 局長透過刊登憲報,禁止超過特定人數的群組在公眾地方聚集,否則將被票控罰款港幣2,000元,但在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