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1. 香港大學中文碩士課程 相關

    廣告
  2. 設11個自資學士學位課程,由浸大監管教學及頒授畢業證書, 並獲專業機構認證或認可,質素具保證! 【副學士/高級文憑學生】浸大自資學士課程向來是Asso及HD畢業生的熱門升學選擇,立即報讀!

搜尋結果

  1. 中国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提供两类型课程即修课式课程及研究式课程, 颁授多种不同的高等学位,包括音乐博士、教育博士、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法律博士、法学硕士、文学硕士、会计学硕士、建筑硕士、 工商管理硕士 、 中医学硕士 、临床药剂学硕士、神道学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家庭医学硕士、健康科学硕士、音乐硕士、护理硕士、职业医学硕士、专业会计学硕士、 公共卫生硕士 、哲学硕士、理学硕士、社会科学硕士、 社会工作硕士 及专业文凭 [2]。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提供多项修课式及研究式硕士及博士课程。 研究院为切合社会需要,开办形式崭新的课程,学科选择甚多,修读期限和模式灵活,以应学生的不同要求,更与中国内地著名学府合办研究课程。

    • 概览
    • 历史沿革
    • 研究所简介
    • 机构设置
    • 主要人员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机构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成立于1967年,宗旨是促进综合及比较性之研究,协助本地及海外学者提高中国文化研究与教学水平,又通过出版书刊和举办学术会议,促进研究经验与知识之交流及中国文化之建设。

    从文史研究开始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成立缘自创校校长李卓敏博士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对民族、国家、社会的关切。他不但促成了研究所,更亲任所长,可见其重视之程度。

    研究所1967年成立之时,成员以新亚研究所的教授及研究员为骨干,包括王德昭、陈荆和、全汉昇、周法高、牟润孙、唐君毅、薛寿生等文史哲学者。由于李校长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所所长,他引入海外学者对中国研究的看法。此外,时任校董利荣森先生有感五六十年代大量中国文物流散,故捐款在研究所下设立文物馆,以协助收藏及保存文物,该馆遂在1971年成立。

    概括而言,研究所初期以传统文史哲为基础,辅以海外汉学及历史文物的保存及研究。

    开启海外之路

    随着宋淇、高克毅、郑德坤、余光中先后于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陆续加入中大,研究所开始发展翻译及考古研究。1973年,《译丛》面世,通过翻译把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到了八十年代中,在前所长陈方正博士的领导下,注入了现代元素,招揽了金观涛及刘青峰两位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学者来投,创办《二十一世纪》综合学术文化刊物,迅即赢得海内外的认同。其后,更成立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推动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和思想的研究,重点在中国思想和文化的近现代转型,以及与西方及其他文明的比较探索。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下设文物馆、翻译研究中心、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及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各自发展学术及出版工作。此外,所方尚有建立中国古代文献电子资料库的长期研究计划,以及其他多种研究计划。

    2006年,“中国研究”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策略计划内的五大重点研究领域之一。2011年,研究所重新改组,除了涵盖更多中国研究相关的项目外,更积极与校内多个与中国研究有关的单位建立跨部门合作关系,至今已有十二个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学科的单位加入研究所成为附属单位,务求于中国研究领域上有更紧密的合作,发挥协同效应,推动具世界学术水平的中国研究。

    文物馆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成立于1971年,致力于中国文物的收藏、保存、研究和展览;将源远流长的中国艺术、人文精神、文化遗产介绍给大学成员及香港公众。文物馆以馆藏及惠借文物精品为基础,进行学术研究及推广交流。作为大学的教学博物馆,文物馆与艺术系及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紧密合作,在博物馆学、艺术史学及考古学各方面,提供实物研习和深度研究;亦与大学其他院系共同开发中国艺术在社会、文化、技术及历史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研究中心

    翻译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成立于1971年,为香港、亚洲以至全球最早成立的翻译研究中心之一。中心一向以其国际视野见长,致力运用香港的独特优势—学术自由与资讯自由—为东、西方文化建立桥梁。1983年,中心易名为翻译研究中心,除继续肩负向世界介绍及推广中国文学的使命外,亦开始透过不同形式的活动,积极推动翻译研究的学科发展,成为中国及亚洲翻译史研究的重要基地。 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 近半世纪是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谱写了中华民族古代光辉灿烂的历史,为举世所瞩目。1978年,郑德坤教授创立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目的在推进该校与世界各地对中国考古艺术之研究。中心创建之始,即致力于发展一个较完善之图书室、资料库及索引编目系统,网罗中外出版中国考古艺术之书刊。1987年始,本中心成立了田野考古实验室及考古队。近三十年来,中心在本地、国内及境外进行考古调查及发掘。 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 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的前身是“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66年。1978年易名为“中国语文研究中心”。1980年吴多泰先生慨捐巨资协助中心的研究工作,中心因此命名为“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中心的研究务求做到新知旧学并重、理论及实践结合,为中国语文研究作出贡献。 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1993年,旨在推动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和思想的研究,重点在中国思想和文化的近现代转型及与西方及其他文明的比较探索。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历年开展不同研究计划、举办多次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多个学术讲座,并出版一系列有关中国思想史研究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书籍,以及《二十一世纪》学术期刊。 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 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原名“中国古籍研究中心”。大学为纪念刘教授对中国古籍研究中心之贡献,于2011年11月29日将中心命名为“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中国古籍研究中心前身为汉达古文献资料库(建库于1988年),其成立之宗旨在于全面校订、整理中国古代传世及出土文献,并建立电脑资料库,藉此进行研究工作,然后通过各种媒体出版研究成果。 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1963年,西方研究中国大陆的学者在香港设立了“大学服务中心”,专为海外到香港来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服务,在中国对外开放以前,中心一直是西方中国研究学者的大本营。按80年代初的统计,大约有200多本有关中国大陆研究的学术著作,都在中心完成。中心为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大陆的了解,为国际中国研究学术圈的形成,都起到相当的作用。1988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后,于1993年更名为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如今,中心已成为拥有当代中国国情研究资料最齐全的图书馆,其使用之方便为海内外学者称道。中心旨在营造最佳的学术研究环境、促进中、外学者交流以及提倡研究、为社会服务。

    附属研究中心

    人间佛教研究中心 中国音乐资料馆 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研究中心 明清研究中心 香港文学研究中心 雅礼中国语文研习所 粤语研究中心 道教文化研究中心 戏曲资料中心

    研究所所长

    唐小兵教授(所长)、黎志添教授(常务副所长)、何志华教授(副所长)

    名誉顾问

    余英时教授

    名誉高级研究员

    王汎森教授、李欧梵教授、李炽昌教授、信广来教授、张洪年教授、陈方正博士、傅飞岚教授

  2. 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Faculty of Scienc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有超过400位教学及科研老师和3600位同学提供共14个学位课程。 [1] [9-10] 教研队伍包括一位 诺贝尔奖 得主、一位 菲尔兹奖 得主,以及多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学院院士、裘槎优秀科研者、世界知名学术团体会员及其得奖者,和备受推崇的学术期刊及书籍的编辑。 [1] 现任院长为 宋春山 教授。 [2] 中文名. 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 外文名. Faculty of Scienc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创办时间. 1963年. 现任领导. 宋春山 (院长) 地 址.

  3. 潘海华,男,博士学位, 香港中文大学 语言学与现代语言系讲座教授 [1], 北京语言大学 讲座教授 [2],原 香港城市大学 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 上海师范大学 语言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及湖南大学语言学系客座教授,兼任《当代语言学》、《 现代外语 》、《语言研究》、Language Research(韩国)编委。 中文名. 潘海华.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毕业院校.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职 业. 教师. 出生地. 湖北. 性 别. 男. 目录. 1 任职情况. 2 学术成就. 3 出版图书. 4 学术著作. 著 作. 相关论文. 任职情况. 播报. 编辑.

  4.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成立于1963年以融会中西教学及研究而享负盛名。. 学院致力于促进 人文学科 之间的交流及开创跨学科研究。. 学院设有十一个学系,两个语言中心,提供共十四项主修课程及十九项修读式硕士课程。. 各学系均提供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课程 ...

  5. 学院概述. 播报. 编辑.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成立于一九六五年是香港中文大学第一个专业学院当时主要任务为训练学位教师。 发展历程. 播报. 编辑. 学院成立初期只提供一年制教育文凭课程收录大学毕业生培训中学高年级的专业师资。 当时学院的规模很小,只有讲师三数位,学生二十多名,租用九龙旺角廖 创兴银行 大厦的一层楼上课。 开设的科目,也只有十余科。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香港中学教育急遽扩展,教育当局对中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日益重视,并规定大学毕业生必须修毕教育文凭课程,才算是符合检定升等的资格。 社会对学位教师的需求因而大增,同时,对教育研究专才的需求,亦日见显著。 教育学院因应社会转变,迅速发展。

  6. 华云生教授,现任 香港中文大学 常务副校长伟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讲座教授是国际知名的计算机科学家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 IEEE )、计算机器学会( ACM )及 美国科学促进学会 ( AAAS )院士,曾任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微电子系统结构学部主任、IEEE计算机学会会长。 [1-3] 华教授以其卓越的学术及专业成就,获得多项国际荣誉,在组合优化、多媒体信号处理、人工智能及计算机网络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1-2]。 中文名. 华云生. 外文名. Benjamin W. Wah. 别 名. 华教授.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 毕业院校. 哥伦比亚大学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职 业. 计算机科学家. 主要成就.

  1. 相關搜尋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