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距今整整40年前,座落在香港油麻地利達街的詠春武館,引起了香港武壇和新聞界的普遍關注,只身來到香港闖蕩的佛山人葉問,僅用數年時間,就使當時鮮為人知的詠春拳在香港立足,並建起了這家初具規模的武館。 葉問的得力弟子淳樑經過百餘次實戰切磋,獲得了“講手王”的譽稱。 就在這個時候,在港地電影圈中已頗有名聲的童星李小龍走進了葉問武館。 那是一個傍晚時分。 正在代師授徒的淳樑,看到師弟張卓慶帶著一個十五六歲的小夥子走進武館,此人身著時髦的牛仔褲、花襯衫,頭發梳得挺滑溜,雖時已黃昏,仍戴著太陽鏡。 這就是李小龍。 淳樑瞟了他一眼,覺得滿不是味道,仍舊專心授課。 幾天後,李小龍經張卓慶介紹正式拜葉問為師,並正式向淳樑致禮,認了師兄。 開始學練詠春拳。

  2. 有時膀手動作可以靈活變化, 淳樑認為當前臂來不及阻截突襲來拳時,可用最近來拳的臂膀上部去化解,這就是活用“詠春拳學”的短距理念。有人認為膀手只是作為防守化解來拳的消極手法,其實不然,也可用於積極攻擊。淳樑認為近體戰時,在 ...

  3. 詠春拳強調以雙手打法為主體技術,不但繼承了傳統“手搏”積累的二千年以上經驗,並且還有所創新,其特點有六: (一) 當雙方近打時,如用轉馬使對手側身相向,僅能一手施為時,可以居於以多勝少的優勢。 如果利用連環均衡的攻防雙手,在時間差和機會率方面都會占較大的便宜。 善用雙手為主的數量優勢,是近戰技術體系的特點之一。 (二) 人體構造是對稱的和平衡的,可像建築物設計一樣,外有幾何中心線和內有力學重心線。 當以雙手為主體技術時,可將左右方一分為二,去設計簡潔的和動態的基本動作,其單手的運動鏈及每個關節都有特定的運動方向和方式。 如將手視作兵器時,其單手的基本動作可成為刀、劍、斧、錘、鉤、盾、雙節棍等多用途作用。

  4. 其他人也問了

  5. 16歲的李小龍當了詠春宗師葉問的弟子之後,葉問因年事已高,吩咐門徒淳樑代教,李乘機每日單獨去家對練求教,因而進步迅速,李曾親見與別派高手切磋武藝(香港稱為“講手”),當時體重不過110斤,而的對手超過170斤,卻被快拳擊倒,因而在李

  6. 香港佛教界最受人敬仰的佛教領袖之一,與其他大德共同創立香港佛教聯合會,並當選首屆監事長、第四屆理事長和會長。 位於香港元朗天水圍天柏路 18 號的佛教茂峰法師紀念中學,是少數以高僧命名的佛教中學。 生於清光緒十四年,初本經商。 民國四年(1915 年),廿八歲時忽悟世界之無常,生死事大。 遂棄商業和家室不顧,投身合浦縣公館鎮北郊的鼇魚寺剃度,旋遠出行腳至廣東肇慶鼎湖山慶雲寺,正式出家,並留單數月。 因為未受具足戒,心常耿耿,故又辭去。 民國五年(1916 年),茂峰法師 29 歲,前往南京寶華山慧居寺,受三壇大戒,並在此閱《龍藏》三年。 光緒末年在羅浮山華首台寺出家的海法師在江南參訪期間,於 1916 年曾返回廣東一行。

  7. 李小龍寫信給淳樑也說:“我是感謝你和師父在港時多多指導我詠春門徑,其實是多得你使我多去走現實路。” 李小龍在美國另創截拳道,但由於英年早逝,來不及提出完整的理論及技術體系。據其授業師兄認為,截拳道與詠春理念基本一樣,只是演譯不同。

  8. 標籤: 黃淳樑 李小龍 詠春揚名 葉問 摘要: “黃淳樑是詠春在港打開門戶的功臣。 年青有為,允文允武,早年在葉宗師教導下,勤學苦練,自己憑著一身肝膽,闖蕩江湖,與武林各路英雄相會,亦就此使詠春揚名”(引自香港《當代武壇》第17期《誰繼承詠春掌門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