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12月20日 · 第十篇藤森茶屋日本知名建築史學家與建築師藤森照信受邀在百年建築華山特區裡打造一座新舊對話的新建築引入日本茶道的精神再利用台灣自然素材建造隱藏在華山不起眼的小角落在華山流連往返的你是否曾經發現

  2. 2016年12月30日 · 夜間還有霓虹燈, 只是從1935年的「始政四十周年臺灣博覽會」相關舊照 來看,無論招牌大小尺寸、臨時性的掛布和吊飾等都有一定的規矩。 事實上,至今在日本國內,招牌也普遍受到管制,如在京都,連7-11商店都不得使用和古都 ...

    • 東西文化交萃的新古典美學:日治時代的華山建築
    • 清酒工坊:行政大樓,1914
    • 樟腦工廠:紅磚六合院(市定歷史建築),1918
    • 高塔區(市定古蹟),1914、1920
    • 煙囪:最高建築(市定古蹟)與鍋爐室,1931
    • 「貯酒庫」:烏梅酒廠(市定古蹟),1931
    • 紅酒倉庫:四連棟(市定歷史建築),1933
    • 米酒作業場(市定歷史建築),1933

    華山雖然建造於日治時代,其建築特色卻帶有濃濃的西洋色彩。原因,要從十九世紀的歐洲開始說起。 當時的歐洲正挖掘出許多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建築遺址,加上社會動盪,革命風潮爆發,促使了新古典主義抬頭。在精神思潮上,歌頌古希臘羅馬時期公民尚武的精神;在藝術美學上,崇尚古典時期的題材與風格,強調均衡、節制、對稱。而當時的藝術家和建築師也融入了過往流行風格的特色,形成一種全新的復古風潮。 這股風潮從歐洲開始,蔓延到世界各地,正處於維新時期的日本,迫不及待的擁抱了西方文化潮流。 古典與現代碰撞,西方與東方交匯,一種全新的建築美學於焉誕生,無法用過往西方學者的名詞予以分類,知名建築學者傅朝卿稱之為「西洋歷史式樣建築」。並在甲午戰後隨著日本流傳來台。 而當時台灣的「西洋歷史式樣建築」風格可大略分為四種。 一、來自...

    清酒工坊落成於1914年,為生產蝴蝶蘭的芳釀社時代,最早期的建築。 清酒工坊的外觀格局方正,二層樓高,採用厚磚建造來隔絕外部溫度,內外牆均厚達一米。立面採用大量的開窗,窗戶的設計為拱形,承襲了西方的新古典建築風格。內部空間配置以各式機器為主,整體建築構造和當時日本本土的清酒工場相當類似。 較為特殊的是它的牆面,厚磚外部有一層名為「洗石子」的「仿石粉刷 」,敷料以水泥漿、石粒、石灰混合,這項新技術由日本人所引進。當時日本流行西式古典風格,其模仿對象就是歐洲國家的石造建築,而「洗石子」在保護建築結構同時,在視覺上還具有良好的仿石材建造效果,成為日治時期廣為使用的表面裝修材料。 1922 年芳釀株式會社因為財務問題與政策因素等改由專賣局經營,清酒停產。在短暫作為紅酒、米酒的釀造儲藏空間後,經營者因...

    樟腦昇華工場是「日本樟腦株式會社」的台北支店,落成於1918年,位在芳釀酒場的西北側。 昇華工場由多棟一層樓的紅磚建築構成,格局採長方體規劃,因使用功能的緣故,建築立面採大量的開窗設計,以便工場作業時通風散熱,建築規格樣式統一。 明治維新後,日本首屈一指的建築師辰野金吾從英國引進維多利亞時期的技術,以紅磚與木材為主要材料。當時在台灣的日本建築師,有不少人師承於辰野,而昇華工場的建築風格就是他自創的「自由古典風」。 此風格主要特徵為紅磚外貌和橫貫立面的白色水平裝飾,從窗框、門框和屋簷側邊,可看見特意塗上的白漆和古典風格的浮雕裝飾。這樣的浮雕一般多當作柱飾,但辰野給予建築師更大的揮空間,屋頂也沒有一定的形式要求,但基本上採用古典元素,如圖中所見的三角斜式屋頂。在昇華工場關閉後,後人稱此建築群為「...

    高塔區由兩種不同年代的建物所組合成,分別是 1914 年建造的事務室和 1920 年增設的酒精工場。 灰色部分的建物外牆為洗石子,落成於 1914 年, 由三層樓、二層樓和一層樓的三棟相連建築所組成,形成一個 L 型的配置,作為當時的事務室。因其辦公用途,立面用大量開窗來增加採光,空間結構也較為複雜,不同於其他的工場簡單方正。 和園區內其他建築相比,高塔區的外觀相對活潑。特別是在窗戶的設計上,每扇窗都有精緻的凹槽和裝飾邊,在比例的安排上也經過精算。以最高的建築為例:一樓為優雅的大型拱窗,二、三樓則是較小的長方形窗。 而在建築的側邊,四扇長方形窗則集中在一個大的拱形凹槽中,雖然花樣多變,卻因著建材簡單的配色和其嚴謹的對稱安排,使視覺上有整齊統一的效果,讓人不至於因為窗戶的大小和形狀不同而眼花撩...

    隨著日治時期工業技術的進步,鍋爐和煙囪在 1930 年代前後陸續在全台各地發展,台北酒工場在 1931 年亦新增了這項「現代化」的工業新動能。 鍋爐室為鐵骨屋架,挑高一層樓的磚造建築,結構方正,牆面塗上水泥,整體呈現灰色,建築外被配有樓梯。由於鍋爐運轉時酷熱難當,因此斜面的屋頂上有著大大的天窗,牆上亦開了多個排列整齊的方形氣窗,以利通風。鍋爐室是當時造酒的主要動力空間。它將蒸氣供應到各個製酒場,再把廢氣排向煙囪。 日治時期的鍋爐室造型皆類似,然而被保存下來的卻很少,華山的鍋爐室外型完整,替後人留下了日治時期的工業美學。 煙囪是配合鍋爐的設置,由當時的專賣局委託日本東洋壓縮會社建造,初建高達50公尺,煙囪底部內徑2.5公尺,頂上內徑1.2公尺。當時這個高度僅次於台灣總督府,從遠方望去,兩棟高聳...

    烏梅酒廠建於 1931 年,一開始的設置目的為「貯酒庫」,存放由台北酒工場自行生產的各種酒類產品。 「貯酒庫」的外觀在經過幾十年的風吹日曬下,其牆面的塗料早已斑駁脫落,現在呈現出帶橘色調的磚紅色,由於作為倉庫的緣故,其窗戶的設計偏小且數量少,也沒有多餘的裝飾。其山牆上的拱形窗和白色的水平裝飾,帶有西方建築色彩。 「貯酒庫」為獨棟式單層廠房建築,矩形狹長格局,這棟倉庫有兩個特殊之處: 其一為建材,1923 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造成大量傷亡,其中以紅磚造建築損害最為嚴重,引起當時建築學家的熱烈討論。在一片檢討聲浪下,鋼筋與混凝土建築材料的風潮興起。同時期的台灣也開始討論磚造的穩定性, 然而台灣人對磚仍懷有一種信賴感,因此在 1920 年代,多數建築仍為磚造,台灣的煉瓦場(造磚廠)依舊生意紅火,...

    四連棟建於 1933 年,主要目的為「紅酒貯藏庫」,為四棟樣式統一的獨棟式單層建築。當時的建築多採用磚與鋼筋混凝土搭配,下方鋪有卵石,使其更加穩固。 而在倉庫的設計配置上,以下幾項共同的機能需求,決定了大部分的形式:包括矩形平面的結構、進出口的鐵捲門、窗口的直柵、屋頂的避雷針等,可看出在工業發達的背景下,許多新功能設計開始逐漸普及化。 本建築的特殊處在於入口的山牆,上方開有四個氣窗,形狀排列成拱形,並配有拱頂石裝飾,窗櫺為洗石子,並在屋簷的兩側帶有水平裝飾。 1981-1987 年為因應金山北路拓寬的政策,紅酒貯藏庫棟從原本長度一致的規格,被改造為四棟連續但長度不一的建築。現在外牆種滿爬牆虎,用滿面的綠意擋住原本斑駁的灰。

    建於 1933 年的米酒作業場,在當時為台北酒工場內最重要的製酒場,一次掌管著工場兩項重點產品的命運——米酒和紅(露)酒的製造。 作業場由三棟南北向的矩行雙層建築和其兩側的造酒場組成,建材採用磚造鋼筋樑柱結構,牆面為洗石子,設有方形窗和拱形窗,窗櫺為木造,帶有一點英國的維多利亞風情。斜式的屋頂有銅製通風換氣塔,又俗稱「太子樓」,外牆邊緣特別以北投窯業會社的未上釉陶磚做裝飾。 建築物內部挑高近十米,目的是替二樓加上隔間,其主要功能為米酒和紅(露)酒的製造,在二樓的地上有許多當年為設置發酵槽而留下的圓形穿孔,直徑約五米。從現代的角度來看,這樣特殊的設計,意外讓陽光成為一、二樓視覺連結的重點。 米酒作業場因其釀酒而遺留下的特殊建築設計和完整的外貌,在 2003 年被台北市政府定為歷史建築,也成為現...

  3. 2016年11月18日 · 一時間,瀰漫的煙霧與閃亮的華服交織成一幅狂野而迷幻的抽象畫。 寂靜三秒後,全場響起如雷的掌聲與尖叫。 金枝演社這場《古國之神-祭特洛伊》獲得空前好評,導演王榮裕改編希臘經典史詩《伊里亞德》,運用三千年前的經典戰役,隱喻當時台灣的處境,為世紀末的島國居民帶來極大的視覺與心靈衝擊。 媒體與劇評一面倒的好評,但沒有人想得到,這場首演,不只替台灣藝文界立下新的里程碑,竟也催生了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座藝文園區。 現代台北釀不出酒香,華山酒廠十年空白荒廢. 一夜激情過後,隔天一早,警察闖進了金枝演社的排練室裡,將王榮裕與正在排練的團員以竊佔國土罪名逮捕。 他們「竊佔」的國土,是曾經一度輝煌、但當時已經荒廢了整整十年的台北酒廠。 1945 年,國民政府遷台後,接手了日本殖民政府的大部分財產。

  4. 2016年11月18日 · 詠真 2016-11-18. 【我們為什麼製作這個專題:百年建築—華山】 1970's 在歐美興起的建築再利用風潮,台灣一直到 1997 年廢棄廠房變身「華山藝文特區」才開始,然而近年公共空間再利用的案例愈多,社會討論卻愈少。. 於是,我們既羨慕中國一夜新簇 ...

  5. 2017年5月31日 · 1. 留意你懷念過去的方式. 南安普頓大學心理學教授Constantine Sedikides及團隊的研究發現,當我們將回憶過去作為思考人生的一種方式,問自己過去的經歷給人生帶來了怎樣的意義的時候,回憶過去對我們就會是有益處的。. 但是,許多人懷念過去,是在和當下做 ...

  6. 2020年3月23日 · 《臺北歷史地圖散步》專案企劃黃冠華,打趣地說。 榮町 在哪? 其實是日治時期臺北最繁榮的區域,古時又稱「臺北銀座」,範圍在現今臺北車站附近的衡陽路、博愛路、寶慶路一帶。 而場景來到臺中,可看見《臺中歷史地圖散步》主編賴萱珮奔波的身影。 「我請家人開車載我到各個老照片地點,搶在不會逆光的時間,拍下一張張當今地景對照、收入書中。 有了古今照片之後,就換編輯賴國峰等成員大顯身手,將老照片美美地套入 Google 地圖定位。 「但有時候 Google 街景就是會跑掉⋯⋯」這個 bug 成為團隊的頭痛來源。 要怎麼知道這張老照片的地點是在現今 Google 地圖哪個位址呢?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