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黑色素瘤通常是指 恶性黑色素瘤 ,是 黑色素细胞 来源的一种高度恶性的 肿瘤 ,简称恶黑,多发生于皮肤,也可见于黏膜和内脏,约占全部肿瘤的3%。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占皮肤恶性肿瘤的第三位(约占6.8%~20%)。 好发于成人,皮肤白皙的白种人发病率高,而深色皮肤的 亚洲 人和非洲人发病率较低,极少见于儿童。 部分患者有家族性多发现象。 恶性黑色素瘤可由先天性或获得性良性 黑素细胞痣 演变而成,或由 发育不良性痣 恶变而来,也可以是新发生。 近年来,恶性黑色素瘤的 发生率 和 死亡率 逐年升高,与其他 实体瘤 相比,其致死年龄更低。 恶性黑色素瘤除早期手术切除外,缺乏特效治疗, 预后 差。 因此,恶性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极其重要。 [1] 中文名. 黑色素瘤. 外文名. melanoma

  2. 疾病定义. 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细胞恶变而来的肿瘤恶性程度高多发生于皮肤也可发生在黏膜包括内脏黏膜)、眼葡萄膜软脑膜等不同部位或组织我国人群好发于肢端皮肤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和甲下等部位和黏膜鼻腔口咽以及上下消化道等)。 流行病学. 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低. 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估计全球新发皮肤黑色素瘤病例超过28万,占总癌症新发病例的1.6%,每10万人群中约有3例黑色素瘤;全球死亡病例超过6万,占总癌症死亡病例的0.6%,每20万癌症死亡人群中,约1例为黑色素瘤死亡。 我国皮肤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低,每30万人群中约有1例黑色素瘤患者,每50万癌症死亡人群中,约1例为黑色素瘤死亡。 发病呈快速增长.

  3. 恶性黑素瘤是由皮肤和其他器官 黑素细胞 产生的 肿瘤 。 皮肤黑素瘤表现为色素性 皮损 在数月或数年中发生明显改变。 虽其发病率低,但其恶性度高,转移发生早, 死亡率 高,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很重要。 恶性黑素瘤大多发生于成人,巨大性先天性色素痣继发癌变的病例多见于儿童。 中医病名. 恶性黑素瘤. 外文名. malignant melanoma. 就诊科室. 皮肤科、肿瘤科. 多发群体. 多发生于成人. 常见病因. 可能与基因、环境等因素有关. 常见症状. 局部皮肤出血、瘙痒、压痛、溃疡等. 目录. 1 病因. 2 临床表现. 3 诊断. 4 治疗. 5 预后. 病因. 播报. 编辑. 病因学 尚未完全阐明。

  4. 黑色素瘤是源自皮肤黏膜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 《中国黑色素瘤患者行为现状调研白皮书》显示,超八成患者因对疾病认知不足而错失治疗良机。 尽管我国有部分黑色素瘤团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水平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但受限于地域分布,学科发展不均衡等因素,亟需多学科联合,提高专业水平,降低病死率。 日前召开的“中国抗癌协会首届黑色素瘤大会”上传出信息,黑色素瘤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将汇集相关科室临床专家,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开展“一站式”、“个体化”的诊疗和帮助,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 现状:发病率较低但增长较快. 据介绍,我国黑色素瘤发病率(0.9/10万)与西方国家比较(22/10万)相对较低,但死亡率更高,危害性大。

  5.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norectal malignant melanoma , AMM )由Moore(1857)首次报道,是一种少见且预后极差的肿瘤,具有很强的侵袭性和转移性,临床极易误诊。 肛管直肠黑色素瘤占全部恶性黑色素瘤的l %一2 %,占 大肠肿瘤 的0 . 1 % ? 1 . 9 % ,占肛管恶性肿瘤的0 . 25 % ? 2 . 5 %。 好发于50 岁以上女性238(77 . 8 %)。 5 年生存率仅9 %一17 %。 中文名.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 外文名. anorectal malignant melanoma , AMM. 目录. 1 概述. 2 临床表现. 3 检查. 4 治疗. 概述. 播报. 编辑.

  6. 良性幼年 黑素瘤 是指一种后天性良性肿瘤由Spitz在1948年首次描述又称为Spitz 痣 、梭形细胞痣上皮样细胞痣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痣幼年性黑素瘤。 常见于儿童和少年。 皮损为单个坚实丘疹、斑疹或结节,偶可多发。 表面光滑、无毛。 外文名. benign juvenile melanoma. 别 名. Spitz痣、梭形细胞痣、上皮样细胞痣、幼年性黑素瘤. 就诊科室. 皮肤科;肿瘤科. 多发群体. 儿童和少年. 常见发病部位. 儿童:颊部和耳部,成人:躯干和四肢. 常见病因. 来源于黑素细胞的后天性良性肿瘤. 常见症状. 皮损为单个坚实丘疹、斑疹或结节,偶可多发。 表面光滑、无毛。 中文名. 良性幼年黑素瘤. 目录. 1 病因. 2 临床表现. 3 检查. 4 诊断.

  7. 本分册为黑色素瘤分册介绍了黑色素瘤的概述诊断原则MM分期MM外科手术的原则辅助治疗晚期治疗康复等内容。 本书适合肿瘤临床医生阅读,是肿瘤疾病诊疗的全流程临床指南,也可供相关医学生,肿瘤患者及家属学习参考。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