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2日 · 近年不時有旅客以至本地消費者投訴服務業態度政府下月推出全城禮貌運動宣揚好客之道對於改善本港旅遊城市形象相信有一定幫助多辦不同類型盛事也有利於吸引不同類型旅客

  2. 2024年5月12日 · 【明報專訊】本來為迎接4月垃圾膠袋徵費而開展的專版「打開垃圾」,多個星期以來在垃圾堆中探頭,尋找本地減廢及提高回收率的突圍之道;今期衝出香港,去看看局長官員口中的模範生——首爾,記者朱令筠更有機會訪問首爾副市長,了解這個城市在都市固體廢物處理上的成功之道,又去看了 ...

  3. 2024年2月21日 · 那香港可怎樣應對大環境結構之變不至再構成將來惋惜不已的未選擇之路」? 一直以來討論香港前路無不依賴從前成功之道所提供的框架包括經濟發展政治和社會治理方式

    • 軟實力關乎中國「兩個一百年」
    • 軟實力跟硬實力是一體兩面
    • 軟實力要以別人自願選擇為本
    • 軟實力多孕育於公民社會 而非政府
    • 參考資料

    中國自上世紀實行改革開放的方略,數十年來大概都依據已故領導人鄧小平所訂下的「三步走戰略」去恢復社會、經濟和民生的元氣。鄧小平的「三步走戰略」概括如下:先在1980年代解決基本溫飽問題,再用上10年時間讓民眾漸漸走上小康社會的狀態;假如情况理想,則再多用大約50年的時間,使中國人均生產總值到達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期望在21世紀中葉讓內地民眾過上比較富裕的生活。這「第三步」,歷時約50年,大約鄧公當年早已料到,中國要由小康社會走到「中等」富裕的境地,殊不容易。 歷屆中央政府都曾因時制宜地微調「三步走戰略」:前國家主席江澤民便在中共十五大報告提出到了中共建黨100年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0年時的發展目標,其後被稱為「兩個一百年」。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則於中共十八大提出中國於2020年——中共建黨差不...

    「軟實力之父」——約瑟夫.奈爾(Joseph Nye)今年2月於國際學術期刊《政治權力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Power)討論「軟實力」(soft power)一詞於數十年來的發展,並再次演繹何為軟實力,頗有學術和政策參考價值。其中讓我感興趣的,是Nye在論文中回顧了他在上世紀70至80年代構思軟實力的思考背景、回應數十年來不同論者對軟實力的討論——包括近年大行其道的「銳實力」(sharp power),以及評論軟實力的概念在歐洲、美國及中國的發展。 Nye在構思軟實力的概念時,是以國際政治中的現實主義(realism)作為思想對手。現實主義在國際政治中,是指在軍力和經濟實力等「硬拳頭」下,弱國無外交,強國才有外交的道理。Nye在文中澄清,軟實力的概念並非要跟「硬實...

    在回顧軟實力的「初心」後,Nye便回應不同論者和學派對軟實力一詞的討論和批評。我尤其留意Nye如何評論「銳實力」的學說。Nye再次重申,軟實力的精要在於正向的吸引力——無論是直接傾慕一種國家文化,或者是透過游說工作成功說項。 Nye特別討論一個悖論:軟實力的文化吸引力,能否輔以「硬實力」的壓迫感?若然,則應如何把握這「軟硬」的分寸?Nye在論文寫道,軟實力和硬實力之間,確是存有頗大的灰色地帶。然而以力服人、讓人有壓迫感而作出的「選擇」——例如以意識形態為武器的「銳實力」,於概念及政策操作上與軟實力有根本的差別。一言以蔽之,軟實力終歸要以別人的自願選擇為本。 在上文的討論後,Nye便評述軟實力的概念於全球各地的政策運用。頗讓我有點意外的是,雖然Nye的軟實力學說是以美國的國情為藍本,但他卻認為...

    Nye在論文最後提及他對軟實力概念在中國的命運感到意外。Nye認為中國的硬實力大幅提升,其領導人亦明白軟實力有助世界接受中國。Nye說,前國家主席胡錦濤於2007年提及軟實力後的一年,幾乎每星期都有人請Nye寫文章或參與有關軟實力的會議,亦曾有中國官員私下詢問Nye,中國如何能增加其軟實力。Nye在論文說,他的意見始終如一:大部分國家的軟實力乃孕育於公民社會而非政府,中國應讓其公民社會的人才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Nye總結其論文時,其中一段頗堪玩味:軟實力的概念就如小孩子,在其還小的時候,作為學者或公共知識分子,你可以愛他或責罰他;但當小孩長大後,他會擺脫父母、結交朋友——無論是好友或損友。作為軟實力之父,Nye這番說話何所指,實在留給世人太多的想像空間。雖然眾說紛紜,但肯定的是,軟實力本身已...

    Nye, Joseph S.(2021). Soft power: the evolution of a concept.Journal of Political Power, DOI: 10.1080/2158379X.2021.1879572

  4. 2024年4月30日 · 明報文章上周五馮可強先生在評論版的文章寫道:「相對曾經光輝燦爛的前世香港自1970年代以來的經濟成功與驕人成就是否會熄燈落幕香港的今生是否已窮途末路回天乏力? 」碰巧筆者在過去兩三周參加了兩場研討會,雖然題目不同,但它們的核心關切同樣是上述這個問題。 明報電子報訂戶登記. 如要讀取全文,請 按此訂閱或續訂 明報電子報服務。 現有訂戶請 按此登入 。 一個帳戶,即可穿梭三大平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桌上電腦,盡覽收費內容。 《明報電子報》功能: 今昔明報: 每日報章內容及昔日報章新聞* *桌面網頁版:最近10年. 《明報新聞》APP最近3年. 《明報電子報》APP:最近30天. 原版上載: 每日報章原版及昔日報章原版** **桌面網頁版:由訂閱日起計最多10年.

  5. 2024年5月1日 · 【明報專訊】香港經濟疲弱,對是否出現結業潮,特首李家超指本港正值經濟轉型,有行業不太成功是必然現象,同時有新行業出現,又認為沉醉經常見到的日常變化並「用一個誇大的方式處理」未必最正確。 據中原(工商舖)統計,中環、銅鑼灣等主要商業區今年3月的空置率較去年同期微跌,董事總經理潘志明認為空置率是否見頂言尚早,需觀察暑假消費力改善否。 中原:空置率見頂否需看暑假. 李家超昨早出席行會前見記者,被問到近日大量「吉舖」出租是否反映結業潮,他指不同行業需適應環境變化而更替,是轉型期必然現象;也有大型外國機構落戶,租用「相當受歡迎、熱鬧」的地方。 對於今日如因天氣取消煙火表演,會否影響市道及「盛事都」聲譽,李稱天氣不能控制,外遊也經常因天氣而改變活動。

  6. 2023年12月24日 ·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兩任表演藝術行政總監一同受訪剖析大狀王成功之道以及對音樂劇發展的啟示。 給予時間 允許錯誤和修改. 「當你諗整個藝術創作過程裏,很多時候大家會諗唔夠錢、場地、人才呢三樣嘢,但是其實無咗時間,藝術家係要時間。 」2016年距離戲曲中心開幕還有三年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時任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向三位主創招手希望戲曲中心以一套高質素具備中國文化元素的音樂劇揭幕。 一般來說,在香港委約音樂劇是先有演出檔期,再往回計算創作時限,為配合賣票宣傳故不容修改。 《大狀王》的創作流程反其道而行,茹國烈給予主創半年時間創作劇本及音樂的初稿,「出咗劇本我們先想下一步,畀足夠時間,半年唔夠咪畀夠一年,雕琢咗劇本先mark劇院的期」。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