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自2023年2月中國內地與香港恢復通關後兩地人員往來情況逐步回到疫情前水平尤其是有大量香港人北上消費2023年11月前進出內地的人員仍須提前使用手機進行健康申報

  2. 為了防止境外輸入,各省市相繼對來自疫情嚴重國家的入境人員採取隔離措施,要求集中隔離14天 [3] 。 這一措施隨着新冠的全球大爆發而最終延伸至所有入境人士2020年8月12日澳門 恢復與中國內地免隔離通關 [4] ,但其後在 2021年9月2022年6月 爆發的本土聚集性疫情而暫停免隔離通關期間所有自澳門入境中國內地的人員均被要求接受隔離措施。 隨着越來越多入境人士在結束隔離觀察後發病並引發本土聚集性感染,隔離措施在2021年初升級 [5] 。 截止2021年5月底,大部分地區採用14天集中隔離+7天居家隔離、14天集中隔離+14天居家隔離、14天集中隔離+7天居家隔離+7天居家健康監測的模式,共需21天或28天,隔離時間最長的 湖北省 武漢市 共需35天 [6] 。

  3. 羅湖管制站 為香港最繁忙的出入境管制站,2018年共有逾8,500萬人次經其出入境香港;同時也是現存最早啓用啟用的出入境管制站。 落馬洲管制站 、 大嶼山港珠澳大橋管制站 、 港澳客輪碼頭管制站 及 機場管制站 則皆可24小時通關。 深圳灣管制站 及 高鐵西九龍管制站 對應的 內地口岸區 均實施 一地兩檢 。 中國內地和香港在這兩處管制站併置海關、入境及檢疫設施,在各自的口岸區內按本身的法律進行海關和出入境檢查,被分別視為香港和中國內地而非其地理所在地的的一部分。 在因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 而中斷服務的管制站中, 紅磡管制站 至今仍未恢復運作, 沙頭角管制站 僅恢復貨物通關而未恢復旅客通關, 屯門客運碼頭 則被永久關閉 [1] 。 出入境管制站 [ 編輯] 註釋 [ 編輯]

    • 歷史及發展
    • 2020年時的各方意見
    • 相關條目

    2020年5月,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認為,粵港澳已有條件放寬跨境限制。他還同時認為,香港政府可引入澳門及中國內地部份地區的「健康碼」,以代替現有的檢疫措施,而且健康碼手機程式已包括核酸檢測報告在內,跨境者毋須再出示一紙健康證明。 6月1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表示將公佈粵港澳三地互認健康碼的詳情,以恢復粵港澳三地人流。香港政府與廣東省政府及澳門政府商討將近達成協議,如三地達成協議,且疫情又持續穩定,則最快在一周內公佈具體信息。而公佈健康碼的詳情則一度推遲。有媒體稱詳情公佈時間再推遲至6月27日或28日,惟澳門不在互認範圍內,現階段只可用作粵港通關,待試行順利後,再把澳門納回計劃內。由於香港疫情進入7月有所反覆,「香港健康碼」將押後至8月推出,粵港澳健康碼互通計劃亦會重新研判。 ...

    建制派

    2020年8月9日,多個建制派政黨,包括民建聯、工聯會、新民黨、經民聯代表召開聯合記招,建議推出健康碼互認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的病毒防控。經民聯更明確提出限制未有健康碼的人士,於14天內出入食肆、商場等公共地方。

    醫學界

    1.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以健康碼作防疫措施「無任何科學證據」,其他地方並無相關成功經驗,亦與流行病學分析存在矛盾。2019冠狀病毒病的潛伏期不定,假如檢測時無發現,但其後病發前四處去結果引發超級傳播的話,無人能夠負責這並非政見問題,而是有害防疫,科學上不可接受。梁又認為,若要回復如常,先要「撲火」控制好今次疫情,同時要防止輸入個案。 2. 香港醫學會會長蔡堅表示,若健康碼要發揮作用,至少要每星期接受檢測,才能確保對病毒呈陰性。蔡堅指,若不能做好配套,健康碼只會淪為「有錢人的活動」。 3. 醫管局員工陣線副主席羅卓堯提到,所有足跡均可被政府記錄使用,即使民主社會都一樣會有爭議,被人一掃便得知行蹤,感覺非常不安全。醫管局員工陣線的主席余慧明則批評,港府至今不落實全面封關,繼續豁免部分入境人士的隔離檢疫要求,無法從根本上堵截病毒。港府推行的限聚令、健康碼等,都不是防疫措施,而是限制市民自由的「政治幌子」。 4.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也表示,這並非好的「解封策略」,更直指健康碼不是防疫措施,而是經濟安排。他認為目前應檢視邊境的漏洞並儘快堵塞,令社區不再出現傳播鏈...

    飲食界

    香港中小企食店聯盟召集人林瑞華批評政府完全不知社會現況,假如食客以為自己無事,然後再次爆發疫情,結果無人能夠負責,又反提議封關抗疫才是最重要。

  4. 目前成为 华人 地区以及 东亚 各国的传统 节日 ,日期被定在每年的 农历 七月初七 ,主要的习俗是乞巧、祈愿、拜织女、吃巧果、染指甲、结扎巧姑等。 流传到 日本 亦是来自于 牛郎 与 织女 的传说。 由来 [ 编辑] 主条目: 牛郎织女. 七夕节的形成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可以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 [6] [7] 。 当时的七夕为祭祀 牵牛星 、 织女星 。 汉朝 以后,开始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 [4] [5]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5. 2024年3月22日 · 目次. 七夕. 關於七夕 」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頁,請見「 七夕 (消歧義) 」。. 七夕 ,又名 乞巧節 、 七巧節 、 七姐誕 、 七娘生 ,發源於 西周 ,最早可能追溯至 東周 的 春秋戰國 時期 [1] [2] 。. 當時七夕為祭祀 牽牛星 、 織女星 。. 當時的 ...

  6. 這些節日是 漢人 隨著季節、時間和物候轉移,開展具有特定主題的風俗和紀念意義的社會活動日,並因應時地環境代代相傳,反映漢人累積的傳統智慧和生活情趣以及人自然、人際關係等,以 漢族四大傳統節日 最為有名。 漢族傳統節日類型多樣化,根據《 通勝 》的載錄,年中最少有9個主要節日、24個節氣和140多個 神誕 。 這些節日可分為 農業 耕作、 宗教 祭祀、人倫孝悌、驅瘟避邪四大類 [1] 。 主要漢族節日包括 元旦 、 人日 、 元宵 、 春社 、 寒食 / 清明 、 上巳 、 端午 、 三伏 、 七夕 、 中元 / 盂蘭 、 秋社 、 中秋 、 重陽 、 冬至 、 臘八 和 除夕 等等 [2] [3] 。 一般民俗節日 [ 編輯] 宗教節日 [ 編輯] 參見 [ 編輯] 漢族四大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