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6月8日 · 1.舌苔「厚厚」一層白色。 (所以別在看中醫之前再刷舌苔啦! 2.大便黏黏卡馬桶。 3.全身懶洋洋,就像穿雨衣一樣令人提不起勁。 4.四肢乏力。 5.每到夏天、雨天容易有皮膚相關疾病。 6.女性分泌物多。 7.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患者,常見濕氣較重。 為何會產生體內濕氣? 1.吃冰. 炎熱夏天,吃冰喝冷飲的當下,是不是很暢快? 但同時也會增加腸胃的負擔。 可是為什麼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呢? 首先,這邊先建立一個觀念,腸胃是身體處理濕氣的器官。 試想,0度C的冰品進入37度C的腸胃,我們身體就需要額外的能量將冰品升溫,身體才能將其代謝消化,久而久之,腸胃過度耗能,處理內濕的能力下降,就會反應在舌苔厚、大便黏的症狀上。 2.吃糖份高的飲品與甜品.

    • Tagsis
  2. 2024年5月20日 · >做法:先將材料洗淨,粉葛去皮切成三份,與絲瓜和薑一同加入煲中,加水煲1.5小時即可飲用。 最後,陳醫師提醒,夏天容易滋生細菌造成腹瀉、甚至食物中毒,大家可以每星期抽1至2餐食粥,清理腸胃。 延伸閱讀: 健康食譜|10道有「營」健康家常菜/簡單小炒合集. 糖尿病飲食怎麼吃? 12款糖尿病飲食餐單合集. 降壞膽固醇方法|4款簡單降膽固醇食物餐單 這樣吃有助遠離壞膽固醇! 老火湯食譜|健康湯水推介:眉豆豬展湯、蓮子百合瘦肉湯等 煲湯新手上手零. 資料來源: healthyD.com. 查看原始文章. 踏入「立夏」,代表夏季正式開始,大家除了要換季和陽光玩遊戲外,還要小心「初夏病」!

  3. 除了日常有病要去看醫生,平時可以使用中醫方法保健養生,促進人體健康。 為了推廣中醫,仁昌堂創辦人徐博士一直以來活躍於各大媒體,宣揚中醫學知識。

  4. 2024年6月10日 · 在這個治療原則前提下,會建議可以煮洛神荷葉茶 (山楂、陳皮、洛神花、荷葉各3克,加入800cc的水再用電鍋加熱)、薄荷茶、綠豆薏仁湯等來消除脹氣、降低暑熱;但如果是平常就有肝膽腸胃相關問題的人,除了要忌口、飲食節制之外,仍應就診專業的中醫師! 學會這些小技巧,讓你可以無憂無慮地享受端午節,再也不怕吃粽子會難受啦! 延伸閱讀: 端午節不只是吃粽子+賽龍舟! 揭秘有關端午的五大秘密 為何要立蛋? 菖蒲、艾草的意義是? Source : Pinterest | 陳昭仁醫師. 粽子超高熱量不敢吃? 吃了又怕消化不良? 讓專業醫師教你輕鬆避免胃食道逆+吃了不怕胖~ 端午節不吃粽子會怎麼樣? 必買「非肉粽端午禮盒推薦」♡教你如何送出與「粽」不同的心意~ 誰說減肥不能吃甜點?

    • Tagsis
  5. 2023年3月26日 · 辨濕看脷苔. 脷苔厚而水滑(多水),就代表身體有「濕」。 中醫認為濕可分為內濕、外濕,而濕的特性是重墜、酸、脹不適,但身體有濕不只會疲累乏力,更會侵犯身體各部份。 假如頭有「濕」出現頭痛,頭變得昏昏重重;皮膚有「濕」,可能會有濕疹、香港腳等皮膚病;脾胃有「濕」就會長期肚痾、食慾不振、四肢無力等。 此外,濕也可以導致痛症出現,還有婦女帶下病,即多白帶、敏感部份痕癢、陰道炎等也與濕攸關,連早上出現眼膠、眼屎也是身體有濕的表現。 亂袪濕會燥底! 中醫認為人體要講求陰陽平衡,所以有濕先可以祛濕,無濕祛濕會傷陰,出現陰虛或津傷症狀,如皮膚乾燥、口乾、煩燥易怒等。 此外,若是氣虛、能氣血不足時亂袪濕,更會同時令正氣削弱,令身體越來越差。 中醫教你4招KO濕重. 去濕方法|1.勿傷「脾」氣.

  6. 2024年6月9日 · 普陀區人民醫院,開設出了全區首個中醫「夜門診」,為錯峰就醫的患者,提供貼心服務。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 位於江寧路上的普陀區人民醫院中醫診療中心,迎來了「夜門診」的就診高峰。

  7. 2024年6月11日 · 01 食材推薦:薑黃粉. 薑黃與生薑不同,性質溫和,能夠驅寒、散風寒濕邪,內調氣血、通經絡、化瘀血、止痛。 日常飲食中,可以將薑黃研磨成粉,拌入主食或湯品中,有助於緩解因氣滯寒凝引起的疼痛,如胸腹部的疼痛、痛經、產後腹痛以及跌打損傷等。 02 食材推薦:白荳蔻. 白荳蔻主要功能是行氣化濕、暖胃消滯,適合胃脹、食慾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狀的脾胃虛弱者食用。 使用方法:白荳蔻的果殼可用於泡水飲用,而白荳蔻的種子可用於燉肉時添加。 03 按摩合穀穴、內關穴. 合穀穴:位於手部虎口處,按壓時會有酸脹反應。 效果:通經絡、調腸胃、消除油膩感。 內關穴:位於手腕橫紋上方,距離三指寬度處,兩根主要肌腱之間。 效果:疏肝理氣、緩解胸悶、促進消化、和胃止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