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英國對香港的管治源於第一次鴉片戰爭,當時清朝戰敗後於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1860年,清朝再於第二次鴉片戰爭被英法聯軍打敗,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割讓交由英國管治。

  2. 新大會堂由英國建築師羅納德.菲利普及艾倫.菲奇於1956年設計,自50年代後期開始動工興建,選址於中環愛丁堡廣場的臨海填海地上,佔地一萬一千平方米,由兩座獨立的建築物(低座及高座)及一個紀念花園組成。

  3. 香港日治時期,皇后像廣場的女皇銅像被日軍運往日本,準備熔掉成為製造武器的原料。 而拱頂亭座則被刻有佔領香港告諭的石碑所封,宣告香港已經被日本佔領。

  4. 古城僅得三面城牆,三門皆有小望樓,北門稱為「拱宸」。北垣上設有6門大炮,以控制海面交通。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炮台遂被廢棄。到香港日治時期,炮台曾被日軍重建。

  5. 而香港上一次制水已經是1981年,當時每日供水兩次,分別每朝六至十時及下午四至十時,市民都要出動家的大小水桶,甚至全家總動員,一桶二桶擔回家,飽受制水之苦。

  6. 該年石堅亦正式成為電影演員,在《血海花》一片扮演日本特務。 而真正令堅叔攀上事業高峰的,則是1949拍攝《黃飛鴻傳》。 在片他飾演黃飛鴻的對頭人,反派形象深入民心,自此奠定「奸人堅」地位。

  7. 英皇書院校舍以紅磚建造,富新古典主義風格,是香港同類學校建築中甚為罕有。 英皇書院,位於香港般咸道的著名男子官立中學,是本港現存六幢戰前官立學校校舍之一,以紅磚建造,極富新古典主義風格,書院古典雅致,其校舍已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