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0月8日 · 又從這七種苦果生出煩惱,再從「無明」、「愛」、「取」這三惑,造下「行」、「有」這兩種業,而出生「識」、「名色」、「處」、「觸」、「受」、「生」、「老死」這七種苦果,如此三惑、二業、七苦不斷的輪轉,於是三界的輪迴便永遠流轉 ...

  2. 2020年10月25日 · ① 總說對治 ② 別別教誡. ③ 調伏煩惱是主要的悉地 ④ 讚歎摧毀煩惱是大英雄. 午一、總說對治分: ① 不鬥煩惱,戒不能淨. ② 煩惱雖起,然須精勤斷除煩惱的相續. ③ 煩惱雖然相續不斷,但若觀為怨敵則容易退除. ④ 煩惱若退不再恢復 ⑤ 須精勤於退除煩惱的方便. ⑥ 能摧毀一切煩惱的無上方便. 未一、不鬥煩惱,戒不能淨. 如是戒淨,又如內鄔蘇巴云:“現在於內與煩惱鬥,惟此為要。 不鬥煩惱,戒不能淨。 如是“戒律清淨”,又如內鄔蘇巴祖師所說:“現在向內與煩惱搏鬥,只有這個是緊要。 若不和煩惱鬥,則戒律不能清淨。 之所以會違越學處,都是因為煩惱的力量所造成。 因此,要使戒律清淨,一定要向內與煩惱作鬥爭。 如果隨著煩惱走,戒律很容易失壞。 “若爾不生伏斷煩惱定學慧學,當須畢竟漂流生死。

  3. 2021年2月28日 · “自住精進”是前提,所謂“己立而立人”,自己安住精進,才能把別人也安立於精進。 具足種殊勝: 一、依殊勝:依菩提心發起精進。 如果只求人天福報(求名聲、求恭敬、求升天)或者求一己之解脫,而發精進,其依處都不殊勝。 二、物殊勝:總的發心修習一切種類的精進,行持個別精進時,也不忘總的精進意樂。 如果沒有想到“所有種類的精進,我都要修”,那就沒有精進的總意樂。 行精進時具有“無量精進誓願成”的願心,才是具有物殊勝。 三、所為殊勝:為了讓一切有情獲得現前安樂和究竟利義,為此目的而精進,即是所為殊勝。 此處要求事事不忘眾生。 如果精進時忘了眾生,則沒有“所為殊勝”。 只為一己、一家、一國,所為都不殊勝,為了所有眾生的利益,這種目的才殊勝。

  4. 2020年8月14日 · 這一世在天趣中,長時感受天女柔軟乳腰的安樂妙觸後,不料後世便墮在地獄的鐵輪當中,感受被壓磨、割截、燒裂的劇烈苦觸。 下面這一頌說明的是居住之處從高處下墮的變苦。 “長時安住須彌頂[2],安足陷下受安樂,後遊煻煨屍泥中,當念眾苦極難忍。 今生長期住在須彌山頂,當腳踩在天界柔軟的大地上時,大地如棉花般自然陷下,非常舒適,舉足時,地面又平整如初,是這樣感受柔軟的妙觸安樂。 但後世卻又墮入煻煨坑中,雙腳深陷在熱灰裡無法拔出,膝蓋以下都埋在滾燙的熱灰中,皮肉和血被燒得焦爛。 終於從此逃出後,為了尋找住處,又來到屍糞泥,頭和腳都深深陷入屍糞泥中,無數小蟲以利嘴一直穿入皮肉,吸吮骨髓。 應當思惟這些痛苦極難忍受。 下面這兩頌是說從悅意轉為不悅意的變苦。

  5.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的深究分析.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 0 訂閱站台. 《史記‧太史公自序‧司馬談〈六家要旨〉》:. 「……太史公學天官于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于黃子。. 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閑,湣學者之不達其意而師悖,乃論六家之要指曰:. 『易大傳 ...

  6. 2020年8月12日 · 先說錯解: 昔諸先覺解釋此義,謂一有情為母之量,此非正義。 往昔先覺將“母邊際”的意義解釋為:一位有情累世曾經做過自己母親的數量。 比如,某甲在我的前五、前七十等做過我的母親,這樣一直往前數,此人曾無數次做過我母親。 但是,這樣解釋並非論文的本義。 再以教證遮破: 即此釋中引經文云:“諸苾芻,譬如有人,從此大地執取諸丸,量如柏子,做是數云:此是我母,此是我母之母,而下其丸。 諸苾芻,此大地泥速可窮盡,然諸人母輾轉非爾。 ”是顯自母及彼母等母轉次第。 《親友書釋》當中引用了一段經文說:諸比丘,比如有人取大地土搓成體積像柏子那樣大的泥丸。

  7. 2021年3月1日 · 、清淨殊勝:滅除煩惱障和所知障。 修靜慮時,如果只是閉起眼睛修所緣境,修行前不發菩提心,也沒有 “ 靜慮無量誓願學 ” 的意樂,修靜慮的目的也不是為令一切眾生獲得暫時、究竟的利益,更沒有以空性智慧攝持,最後又沒有回向無上菩提,如此則非大乘的靜慮修法。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