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元宵節又稱作「上元節」、「小正月」,每到這個時候全台也有當地自己舉辦的特色活動及祈福活動,更因此有「北天燈、南蜂炮、東寒單、西乞龜」的口號。. 這次元宵除了吃湯圓也一起來認識有趣的特色文化並了解元宵節當日有哪些絕對不能犯的禁忌吧 ...

  2. 元宵節簡介.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宋代更重視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 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 元宵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 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

  3. 元宵節習俗1.掛花燈. 元宵節常會看到各式各樣的造型燈籠。 而掛花燈習俗由來為相傳古代的神鳥,在迷路降至凡間時被一位獵人誤殺。 知道此事的天帝極為氣憤,命天兵在正月十五日時放火燒了人間。 天地善良的女兒擔心無辜百姓遇難,便冒險將消息傳遞給人類。 聽聞此事的百姓驚慌至極,這時一位老智者提出一個辦法,在正月十五時讓家家戶戶掛上紅色燈籠,並施放爆竹和煙火。 一片紅光景象,讓天地派遣的兵匠相信人間已被大火燃燒。 免於被大火燃燒、保住性命的百姓至此後每年正月十五便會提燈、放煙火祝賀。 元宵節習俗2.吃元宵. 每到元宵節時家家戶戶都會祭拜、食用「元宵」,不同於湯圓是將餡直接包入麵團中,元宵則是將切塊內餡放在竹篩中滾動搖晃以裹上糯米粉。

  4. 其他人也問了

  5. 入宅習俗. 安床事宜. 民間習俗 ,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是台灣的三大節慶,而每逢節、清明節、中元節、七夕等傳統節日,在台灣民間也有相同或帶有特色的慶祝禮俗。. 而原住民也有五年祭、矮靈祭等節慶祭典。. 此外,尚有多項深具台灣特色的民俗慶典 ...

  6. 元宵是一種中國傳統節令食品,通常由糯米製成,是有餡的,而且是甜餡料。 北方人依照習俗通常在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和新年烹製食用。 曾有多種名稱,如麵繭、粉果、元寶、湯餅、圓不落角等。 元宵製作和湯圓不同。 元宵餡料多使用甜餡,將直徑約1厘米的餡料蘸水之後放入盛滿糯米粉的笸籮中,由人工搖製成直徑約2厘米的元宵,因此製作元宵稱為「搖元宵」。 現在多用機器代替人力製作。 元宵餡有豆沙、芝麻、棗泥、白果、果仁、杏仁、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可煮、煎、蒸、炸、拔絲、烤。 起初稱之為「浮圓子」,水煮後湯如糯米麵粥。 而在廣東和台灣一般都會使用糖水煮;糖水可以用紅豆,或者薑加冰糖整成。 我國古代把正月十五日叫做上元節,因為這天晚上人們要吃元宵,所以也叫元宵節。

  7. 「北天燈、南蜂炮」已成台灣元宵節最負盛名活動;平溪放天燈每年都吸引十多萬民眾參加;有人說天燈是諸葛亮為傳遞軍情所創,又稱孔明燈;也有傳說是民眾要躲避盜匪,互報平安施放信號,而稱為祈福燈或平安燈。

  8. 炮炸寒單爺,是臺東元宵節特有的傳統習俗。 寒單爺的祭祀,多在晚上舉行,比較熱鬧和刺激,炮轟寒單爺在濃濃的硝煙下,鞭炮震天價響,震耳欲聾。 寒單爺出巡時,一般是將寒單爺的神像綁在竹椅子上,然後,在椅腳綁上兩根長竹竿,由四名身材彪形矯健的轎夫抬著上身赤裸的寒單爺,由數位年輕氣盛的真人輪流上轎(偶有「老手」上轎應付大場面),赤膊裸身只著一條紅色短褲子,頭上包裹著紅布巾,主要是用以保護頭髮、耳朵、眼睛等頭部;手中持拿一把榕樹枝葉(註一),主要是保護眼睛,以便於把鞭炮擋下。 在寒單爺的臉上,塗擦五顏六色成大花臉,象徵太陽光芒四射,尤其在身胸前,都會掛著神明保佑的天師印和保身符籙,赤腳站神轎上,益顯威風凜凜。 據說玄壇爺怕冷,所以,人們就丟鞭炮為祂驅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