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臨床中醫學包括中醫內科中醫外科中醫婦科中醫兒科針灸科中醫骨傷科推拿科中醫眼科中醫耳鼻咽喉科中西醫結合醫學氣功科中醫護理等

  2. 中醫學 ,全稱 漢族醫药學 ,俗称“ 中医 ” [1] [註 1] ,是一種起源於中國 漢族 且至今已有千年歷史的 傳統醫學 。 與 現代醫學 相比較时,其常被歸入傳統醫學的範疇。 因此,現今世界上的中醫學的发展目标,多是追求自身的 科學化 和 現代化 。 目前中醫以中華文化圈傳統醫療為主流,按照 中華人民共和国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审定的名词,中医学是「以 中医药 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 健康 与 疾病 转化规律及其 预防 、 诊断 、 治疗 、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3] 。 定義. 中醫穴道. 廣義 :是指所有的中華民族醫學、宗教醫學、中國化西洋醫學,如 漢醫 、 藏医 、 蒙医 、 苗医 、 彝医 、 维医 、 哈萨克医 、 佛医 等。

  3. 中醫各家學說 是指 中國歷史 上發展出的基於中國醫學傳統的,以研究、討論 中醫學 思想理論及臨床經驗為主的各類中醫學學術流派及其學說。 而事實上人們所說的各家學說,多指以《 黃帝內經 》為基礎發展而成的學派及學說。 先秦至秦漢的學說 [ 編輯] 《 禮記 ·曲禮》中記載遠古時代主流的醫學派別有三大家,並稱之為「三世醫學」,並稱「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孔疏引用前人觀點註解:「三世者,一曰《 黃帝針灸 》,二曰《 神農本草 》,三曰《 素女脈決 》(又曰《天子脈決》),此蓋中國醫學最古之派別也。 」有學者認為「三世醫學」理論對中醫的發展影響深遠,傳承的途徑是「其書之傳於後者,若《靈樞經》則黃帝針灸一派也;若《本草經》則神農本草一派也;若《難經》則素女脈訣一派也。

  4. 中醫學史 ,可簡稱為 中醫史 ,是指千年以來, 中醫學 的醫學理論和醫療技術在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上所變遷、發展的歷史。 其內容範圍可以是 中國醫學史 的組成部分,亦可以是 日本醫學史 、 韓國醫學史 等其他亞洲國家醫學史的組成部分。 在中國古代經典作品《 詩經 》、《 山海經 》、《 尚書 》、《 周易 》中,已記載了當時有關 疾病 、 病因 、 藥物 及其他療法的知識。 《 周禮 ·天官》中已記載有“醫師”一職,負責“掌醫之政令”。

  5.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醫典籍列表 ,列舉 中醫學 裏面的 典籍 。 中醫典籍可分為醫經、醫論、本草、醫方、醫案、醫話等,比較有名的有 黃帝內經 、 難經 、 傷寒雜病論 、 神農本草經 、 備急千金要方 、 本草綱目 、 名醫類案 等等。 其中 黃帝內經 , 難經 , 傷寒雜病論 , 神農本草經 被並稱為四大醫書。 [1] 湯液經法 :中醫理論基礎,中醫之源頭. 黃帝內經 :現存最早中醫典籍,分成 素問 跟 靈樞 兩卷。 神農本草經 :現存最早的 中藥學 專著. 難經 :闡發《黃帝內經》的疑難和要旨的第一部書. 傷寒雜病論 : 張仲景 所撰,中國第一部理法方藥皆備、理論聯繫實際的中醫臨床著作。 傷寒明理論 : 傷寒論 的註解之作. 針灸甲乙經 :現存最早的一部 針灸 專書.

  6. 廢除中醫運動 ,是指試圖將 中醫 的理論或實踐徹底廢除的活動,主要多進行於中國大陸。. 有時這些主張並不是要立法禁止中醫師行醫而是試圖通過在學校體制國家醫療體制等領域驅除中醫學的影響和作用來達到讓中醫逐漸流入民間甚至消亡所以又將 ...

  7. 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簡稱 中醫所 )是 中華民國 唯一國家級 中醫藥 研究公立機構,現隸屬於 衛生福利部 ,成立於1963年。 掌理有關中醫藥之研究、實驗及發展等事宜,擁有近三十位中藥與天然物化學和藥理的 博士 級研究人員,是台灣最具規模的 中草藥 研究重鎮。 位於 臺北市 北投區 ,毗鄰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沿革. 1934年9月, 立法院 通過《國立中醫研究院組織條例》。 1937年, 國立北平研究院 動物學研究所所長 經利彬 兼任「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 」首任所長。 1956年3月,立法院第11次院會通過中醫藥教育法案:設置中醫學校及成立研究機構。 1956年6月5日, 教育部 決議恢復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