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但在苏州人这里馄饨和冬至团才是这道题的正解苏州人爱吃的团子”,是一种甜咸皆宜的汤圆”。《姑苏食话里说冬至节前一晚苏州家家户户都要磨粉制团把糖肉菜果豆沙萝卜丝等剁碎成馅儿制成冬至团

  2. 冬至节的美在于它是一个重要的时段这个时段如此重要因为是以太阳为周期的一年过去而这个夜晚如此肃穆在明天没有到来的时刻。 冬至节的交节可以精确到时辰乃至分秒。 但是正是这一瞬之重要是古代的太阳跨年。 这对于许多古代的科学家,有学问的道士以及太阳崇拜者都是一件振奋神秘的大事。 当然许多老百姓也会感到不同,或者是世俗的节日,又或者应和了内心的愿望。

    • 概览
    • 作品原文
    • 注释译文
    • 创作背景
    • 作品鉴赏
    • 作者简介

    南宋词人吴文英的词作

    《西江月·丙午冬至》是南宋词人吴文英所作的一首词。上片为贫富对比,写出贫寒之家冬至夜仍需通宵干活,妇女坐在绣床前漏夜刺绣,而富贵人家彻夜箫鼓不绝以示庆贺,贫富对比,反映出当时社会上的不平等。下片述己过冬至夜的情景,词人舒适地在帘内边饮酒赏花,醉梦中好象到了孤山下去游赏梅花一样,这说明词人虽属“寒士”,终是有酒度岁也。这首词以对比来抒情,兼之自嘲之意在里面。冬至是宋代较重要的一个节日,而往往越隆重的节日越能使人感受到世态炎凉,因为富贵者在节日中极尽欢愉,而贫寒孤独者却更容易感受到凄凉和无助。

    西江月·丙午冬至1

    添线绣床人倦2,翻香罗幕烟斜。五更箫鼓贵人家3。门外晓寒嘶马4。

    词句注释

    1.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江月令”等。正体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丙午:即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70(冬至点)时开始。《通纬·孝经授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夏历),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此日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少,故在短期间内气温继续降低。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 2.添线:谓冬至后白昼渐长。魏晋时宫中以红线测日影,冬至后每日添长一线。唐时宫中宫女亦以女功计日之长短,冬至后比常日增一线之功。后因称白日渐长为添线。 3.箫鼓:形容贵族家庆祝冬至节令。《东京梦华录》卷十《冬至》:“京师最重此节”。《梦粱录》卷六:“十一月冬至”:“最是冬至岁节,士庶所重,如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祭宗里,加于常节。’ 4.晓寒嘶马:出自《武林旧事》卷三《冬至》:“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遝于九街。” 5.檐:指帽檐。 6.镜:指西湖水面。靥(yè):面颊上的微涡,俗称酒窝。也指妇女颊上所涂的妆饰物。 7.小帘:指酒店。旧时酒店的幌子,用布做成。称酒帘、酒望。 8.林逋(bū)山:指西湖孤山。北宋诗人林通,隐居西湖孤山,赏梅养鹤,终身不仕,也不婚娶,旧时称其“梅妻鹤子”。

    白话译文

    贫寒之家冬至夜仍需通宵干活,妇女坐在绣床前漏夜刺绣,人虽极感疲倦,然而还是续添丝线继续刺绣。惟一表示“冬至”的是燃起一束敬神的信香,袅袅香烟斜冲天上。“冬至大如年”,富贵人家彻夜箫鼓不绝以示庆贺。来宾的坐骑拴在门外的栓马桩上,马儿耐不住五更晓寒,所以扬蹄昂首嘶鸣。 我的帽下已露出斑白的头发,然而镜中却映出了脸上桃花般的醉酡色。我舒适地在帘内边饮酒边赏梅花,醉梦中好象到了孤山下去游赏梅花一样。

    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吴文英四十七岁,在杭州作此词。这首词记述词人于丙午年冬至节的情景。冬至凌晨,人人忙于往来拜贺,但词人却因独寂而显得特别清闲,坐在帘内饮酒赏花,心已飞到孤山林和靖梅园去了。

    文学赏析

    这是南宋当时一幅节令风俗画。词的上片先写冬至日景事:因为冬至过后,白昼加长,所以女工们要从这一日始添加绣线,所以有“添线绣床人倦”语,由一个特殊之景,点出冬至日的到来,第二句便写迎接这一节候的景象:“翻香罗幕烟斜。”“翻”字,“斜”字形容烟气袅袅飞升的形状。如果前面两句词人还只是在描摹景色,那么,上片的后两句,词人则是“声画并茂”地来写“冬至”到来时的情景了:“五更箫鼓贵人家,门外晓寒嘶马。”写贵族之家相互庆贺冬至节令,五更晓寒时辰,箫鼓齐鸣,马儿嘶叫,门外一派热闹。通过“箫鼓”“嘶马”之声,词人交代出这一天的非同寻常,同时“五更”“晓寒”则又写出了时间、节令,让人也感觉到了那种节序的变化以及那份“寒冷之气”。 上片用冬至节当日的热闹情景衬托节后冬闲的静谧状态。用倒装法,先写冬至之后,次写冬至节日。词的下片便是几幅虚虚实实,如梦似幻的画面:“帽压半檐朝雪”是紧承上片末句的“晓寒嘶马”来写,写出了这“丙午冬至”日早晨的雪与寒,但下面一句“镜开千靥春霞”,由人的面颊写出了寒冷中那股不可阻挡的暖流,已经到来。“帽压半檐朝雪,镜开千靥春霞”一韵写词人顶雪在西湖迎冬至节。帽檐上压着白雪,是词人形象。西湖水面波光潋滟,如众多美女颊上的酒窝光彩照人。词的下一句词人“小帘沽酒”时,便看到了“梅花”,那春色真的已经来到人间了,从这一天开始,词人觉察到了“冬至阳生春又来”了,所以,词的最后一句,词人才由一句“梦到林逋山下”,表达出了自己要踏雪到孤山寻梅,在寒冷中觅春的愿望,同时也写出了春意已到。“小帘沽酒看梅花。梦到林逋山下”二韵写词人饮酒赏梅。由梅花引发梦魂飞到孤山下林逋这位隐逸之士身边。词的下片,写词人于冬至日冒雪饮酒赏梅,祝贺节日,酒酣入梦,向往林逋那种隐居生活。 这首词上片泛写京师贵人家庆贺冬至岁节的热闹情景;下片转入写词人个人孤独地饮酒贺节,对比鲜明。“帽压半檐朝雪”词人形象生动活泼,加之“小帘沽酒看梅花”一句,衬出词人生活的贫困。词人虽然向往“梅妻鹤子”的林逋,但为了生计,一生仍在红尘闹市中依靠贵胄之家,沉沦下僚,路穷车绝,困踬以死。 词虽短小,但因为词人抓住了冬至里有特色的景事来写,所以作品的画面感很强,而且同时写出了冬至日里的寒气与暖色,有意境,又有情致。此词中词人紧扣住冬至日的节候之变来写,虽然写到了这一日的冷与寒,但更注重表达的则是那天地间,人心中已经萌动而起的春意。读来让人产生一种向往与跃动,心情也仿佛由阴冷黯淡转而温暖明亮了,这是此词的成功所在。

    名家点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钱鸿瑛:上片起句“添线绣床人倦”。据《岁时记》:魏晋间,宫中以红线量日影,冬至后日影添长一线。后因此称白日渐长为添线。这句用“添线”寓冬至之意,写的是贵族妇女之慵倦。“翻香罗幕烟斜”,写房中之陈设,从罗幕中飘飞出香烟袅袅。“五更箫鼓贵人家。门外晓寒嘶马”,则是写贵人起身后待行。据《隋书》:冬至日,皇帝御朝受贺。此言贵人将入朝贺节,门外马儿在晓寒中嘶鸣待驾。上片主要是泛写冬至日朝廷贵官的忙碌习俗。下片笔触转向自己。“帽压半檐朝雪”,帽檐上飘积着许多雪花。“镜开千靥春霞”,平静如镜的西湖,倒映着千朵如春霞般美丽的花朵一梅花。词人去小酒店买酒喝为的是欣赏那梅花。结句“梦到林逋山下”,林逋住孤山,种了许多梅花。这里用“梦到”,似乎点出前面所云只是梦境。此词上下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勾勒了“贵士”和寒士在冬至节日截然不同的生活画面,隐隐透露出梦窗对清高生活的向往。冬至以后的节日是除夕及立春,梦窗有数首写这节序的,往往渗入个人的身世之感,也有涉及情事的。(《梦窗词研究》)

    吴文英(约1200年—约1272年),宋代词人。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与翁元龙为亲兄弟,后出嗣吴氏。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侯门,结交权贵,流寓吴越,多居苏州。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为苏州仓台幕僚,淳祐间在吴潜幕府,景定后客荣王邸。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绵丽,措意深雅,守律精严,炼字炼句,又多自度腔,词上承温庭筠,近师周邦彦,在辛弃疾、姜夔词之外,自成一格。对南宋后期词影响很大;缺点是其词雕琢工丽,音律谐婉,然多数词意晦涩,题材狭窄。张炎批评说:“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词源》)。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将吴文英、辛弃疾、周邦彦、王沂孙列为宋...

  3. TA说. 「冬至」,各地农俗解读、农事动态和提醒. 作者 农业见闻与记录. 阅读577赞0. #冬至#日南至极,日短之至,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数九之始,漫天飞雪,踏雪寻梅,山意冲寒,阳气始生……. 今年12月21日冬至(常年为21~23日),是指太阳到达黄经270(冬至点 ...

  4. 中文名. 冬至. 外文名. Winter Solstice. 别 名. 冬节、日短至、亚岁. 代表寓意. 寒冷的冬天来临 [1] 公历时间. 公历12月21日-12月23日交节 [3] 黄道位置. 太阳到达黄经270°. 气候特点. 天寒地冻. 物候现象.

  5. 冬至在古代不仅仅是节气,还是一个节日,唐朝的冬至节胜过春节. 原创. 阅读24080赞127.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22个节气,当太阳黄经达270°,就到了冬至,每年的冬至一般都在公历12月21-23日左右,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黑夜最长,白昼最短的一天,但并不是最冷的 ...

  6. 冬至,又名冬节,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被称为四时八节之一,在古代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的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存在着各种差异。 比如南方,冬至会吃赤豆糯米饭、祭祀祖先,而在北方则会吃饺子以及馄饨等,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具体有什么不同吧! 一. 南方人冬至有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此习俗来源于民间传说。 据说上古时期有个叫共工氏的人,此人生有一子,这个儿子每日鱼肉百姓,恶贯满盈,终于在冬至那一天死了。 可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变成了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这疫鬼最怕赤豆和糯米,于是人们便在冬至这天吃赤豆糯米饭,以此趋避疫鬼,防止灾祸。 演变到后来,南方很多地区不仅会在冬至这天吃赤豆糯米饭,还会用糯米饭包裹各种肉类当作祭品来祭祀祖先。 二.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