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1月18日 · 政府推出的回港易計劃」,計劃於今日18日起接受預約讓身在廣東省或澳門的香港居民在符合第599C章第12及12A條的所有指明條件下免去返港須接受14天強制檢疫的安排而成功取得預約名額的香港居民必須按預約的指明日期以及指定口岸回港TOPick整理了回港易的常見問題讓你可以一文看清有關流程及做法, 【新冠肺炎】政府宣布即日起於酒店接受檢疫人士 檢疫期內不得接受探訪. 1.計劃何時開始接受申請? 首批回港易計劃的名額今日上午9時至11月20日下午六時開放,接受11月23日至11月29日期間的回港預約。 擬回港的香港居民須先透過回港易計劃的網上系統( www.quotabooking.gov.hk )預約名額。

  2. 2020年11月19日 · 首批回港易計劃的名額昨日上午9時起開放接受11月23日至11月29日期間的回港預約港府表示首日有超過8900人預約申請當中約7800人擬使用深圳灣口岸1160人擬使用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有關計劃的網上預約系統及預約詳情及辦法即看:【下一頁

  3. 2021年4月26日 · 回港易計劃只適用於香港居民或有意申請恢復香港居民身份的臨時居民回港易需網上預約. 透過 回港易計劃 返港的香港居民必須符合所有指明條件包括在回港前14天不曾到過香港廣東省或澳門以外的地方在回港時出示由任何一間在廣東省或澳門內獲粵港港澳兩地政府認可的醫療機構所發出的有效病毒核酸檢測陰性結果證明。 持有「回港易」計劃的名額及按名額上列明的預約日期及口岸回港,才可在抵港時獲豁免14天強制檢疫安排。 為確保通關順暢,他們在出發回港前的24小時內,應將有效的核酸陰性檢測結果,透過「粵康碼」或「澳康碼」傳送到衞生署電子健康申報系統,並填妥及提交電子健康申報表,以取得綠色二維碼。

  4. 2021年1月13日 · 持有回港易計劃的名額及按名額上列明的預約日期及口岸回港才可在抵港時獲豁免14天強制檢疫安排為確保通關順暢參與計劃的市民在出發回港前的24小時內應將有效的新冠肺炎核酸陰性檢測結果透過粵康碼澳康碼傳送到衞生署電子健康申報系統並填妥及提交電子健康申報表以取得綠色二維碼。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 https://bit.ly/2JdOaiS. 責任編輯:陳梓蔚. 政府今日(13日)公布,由明日起回港易計劃全日開放預約系統,方便市民可隨時預約系統內的名額。 在實施新安排後,市民可即時預約1月14日至1月24日的名額。 其後預約系統會逢每星期3的零時起,開放下一個星期.

  5. 2021年9月2日 · 回港易計劃是方便港人從內地返港豁免檢疫;「來港易則是方便內地旅客來港在這計劃下內地居民持陰性檢測結果來港可豁免檢疫但每日設上限名額廣東省外回港易盡快恢復. 港府早前因應內地的疫情8月5日起暫停廣東省以外的回港易計劃親中網媒日前天就發表評論指中秋佳節將至港人或現返港潮社會普遍期待港府暫停的回港易計劃廣東省除外),應盡早恢復如常。 評論認為,自8月5日起,除廣東省外,內地其他地區返港的香港居民,不能用「回港易」返港豁免檢疫,但現時內地疫情已受控,「回港易」計劃再無必要繼續收窄;近期由於內地入境香港的人數激增,「回港易」預約已出現多日爆滿的罕見狀況。 深圳灣每日入境 倍增至3千人.

  6. 2022年1月30日 · 社會. 發布時間: 2022/01/30 18:18. 最後更新: 2022/01/30 18:26. 分享: 熱門 東張西望 超市大搜查 九龍城寨之圍城 名校專區 癌症殺手 家族榮耀之繼承者 高才通 到校服務 會員有獎. 政府恢復透過回港易來港易計劃從珠海經港珠澳大橋入境香港的免檢疫安排。 (資料圖片) 港府今日(30日)表示,由於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現已不再列於「回港易/來港易計劃暫不適用風險地區」名單中,自明天起符合「回港易」或「來港易」計劃所有指明條件的人士,按有關計劃從珠海口岸經港珠澳大橋入境香港時可獲豁免強制檢疫。 上述兩個計劃的網上預約系統亦將由明天零時起恢復接受從珠海口岸經港珠澳大橋入境香港的預約申請。

  7. 2020年11月23日 · 政府發言人說不少成功取得預約名額的香港居民在入境香港前已透過粵康碼澳康碼轉碼至衞生署電子健康申報表系統並取得綠色二維碼他們可使用口岸特設的特別通道通關過程順暢發言人強調透過回港易計劃回港並符合所有指明條件的香港居民仍須在入境後注意個人健康狀況至少14天並遵從抵港人士健康檢查紀錄表內所提及的注意事項如有不適應盡快求醫並向醫生報告旅遊史。 若對病情有懷疑,可主動向醫生要求進行有關的病毒檢測。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 https://bit.ly/2JdOaiS. 訂閱Telegram最新🍴 ️🎁優惠及送禮情報: https://bit.ly/3bebLM2. 記者:陳曉瑩.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