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早年於五、六十年代,在新界郊區到處可見農田,最主要地區為元朗、錦一帶。到八十年代香港經濟發展迅速,及在1998年中國內地農產品可無限額地大量輸入本港,香港農業式微。直到金融風暴後,香港經濟低迷,以往作為經濟支柱的零售業、旅遊業、服務業、金融業以及房地產業等,齊受打擊 ...

  2. 王家衛的影世界 《花樣年華》改篇自劉以鬯的《對倒》。 對於王家衛的電影,意見一向很極端,喜歡的會覺得他的作品驚為天人,精雕細琢,不喜歡的會覺得他的電影扮高深、故弄玄虛,令觀眾看得一頭霧水,亦不明白他的作品為何要拍這麼久。

  3. 第三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快將舉行,除了「最佳電影」,最人關注的必然是「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的得主誰屬,每年定會成為頒獎禮前後的焦點話題。對香港演員來說,金像獎可能是他們在演藝生涯中最重要的獎項,所以每年金像獎的「影帝」和「影后」競爭都異常激烈。

  4. 逃港(即逃亡至香港),香港又名「偷渡潮」,是指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約有一百萬內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這被認為是冷戰時期歷時最長、人數最的逃亡事件,史稱「大逃港」。 這是一橫跨三十年的逃亡史,出現過四次大規模的逃港潮,分別是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 ...

  5. 當年蔡楓華在直播節目中說了一句:「一剎那光輝不代表永恆!」揶揄張國榮,諷刺地,這句話亦成為他的真實寫照。近年精神狀態飄忽、負面新聞不斷的蔡楓華,的確曾經光輝,站在娛樂圈的一線位置。在1979年第三屆業餘歌唱大賽獲冠軍後,蔡即簽約SONY香港新力唱片公司成為旗下歌手,同時身兼 ...

  6. 自從60年代制水,香港和廣東省當局在1964年達成協議,由內地供水給香港,其後更修築東江,經深圳供水至香港,令本港有穩定食水供應。而香港上一次制水已經是1981年,當時每日供水兩次,分別每朝六至十時及下午四至十時,市民都要出動家中的大小水桶,甚至全家總動員,一桶二桶擔回家,飽 ...

  7. 英國對香港的管治源於第一次鴉片戰爭,當時清朝戰敗後於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1860年,清朝再於第二次鴉片戰爭被英法聯軍打敗,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割讓交由英國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