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9月29日 · 襯托. 善用襯托. 遷客騷人和古仁人. 先刻劃「遷客騷人」觀景感受,說明了他們「因物而喜」、「因物而悲」的處世態度。 接下來,再寫「古仁人」的處世態度,不論環境變化,仍然能夠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進亦憂,退亦憂」等高尚情操。 這種處理手法,正好以「遷客騷人」的平凡突出「古仁人」的高尚,兩種處世態度可謂高下立見。 (見表) 文﹕甄沃奇. 作者簡介﹕現職中學中文科老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曾任《5**作文系列》、《5**作文預備班》顧問。 [語文同樂 第266期] 更多教育. 【明報專訊】應考寫作卷,在判題精審後,就得依據題目的要求來確立主題、選擇材料,並且對所選擇的材料,分主次加以提煉加工。 哪些材料該詳該略,誰先... 詳情.

  2. 解說. 第一段對話惠子以大瓠大而無當,比喻莊子在〈逍遙遊〉中的見解是廢品。 莊子藉不龜手之藥的寓言,指出惠子以個人的世俗眼光看世界,因此只看出世俗的狹隘視野,才以為事物無用或小用,勸喻惠子放下世俗短見,破除成見,便能看出世俗單一標準之外的更多可能,更上一層樓,超越小用,而見大用。 惠子見莊子連廢品的大瓠也看出用途,因此,在第二段對話很聰明地另舉樗樹為喻,一種人所共知完全不可用的臭樹,更挑釁地嘲諷莊子的見解是垃圾。 於是莊子提出狸狌和斄牛的寓言作反駁,以提煉出無用之「用」的觀點。 狸狌和斄牛有何寓意,乃全篇樞紐,可是,解釋也最紛紜,一般有三種解釋: (表一) 莊子覺悟. 不以「用」的觀點看世界.

  3. 6 天前 ·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為了自己未能將事情做好而感到焦慮憂心忡忡。 一方面構成行事的壓力,但另一方面,如果做任何事情都沒有要求,那麼事情是斷然不能做好的。 因此,適當的壓力,無可否認也是必要的動力。 更理想的,乃是將壓力轉化成為動力。 孔子的願望,在於解救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旨在回復社會秩序。 明明知道做了也不可能成功,孔子就是偏偏要去做。 這壓力也實在是太大了,但他能夠持之以恒,並不放棄,這份堅持,正是許多人所缺乏的。 「知人」第一步:用心感受與觀察. 本次討論的《論語》章節,還包括了「知人」的概念。 知人,即了解別人,我們如何才做到了解別人?

  4. 2016年2月19日 · 此詩運用了不少技巧,值得仔細分析。 1.情感抑揚交錯. 作者在詩作中,每一句均有寄意,情感不斷抑揚交錯,時喜時悲,分析如下: (見圖)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說明﹕美酒美景當前,只是孤身一人,寂寞難耐,十分悲傷。 →情感﹕孤獨悲傷.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說明﹕想出邀月和影共飲,暫時找到安慰而喜。 →情感﹕由悲轉喜.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說明﹕月和影只是死物,始終無法理解人的感受,詩人因寂寞難以排遣而再悲。 →情感﹕由喜轉悲.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說明﹕想到人應及時行樂,決定暫時接受月和影,不禁再由悲轉喜。 →情感﹕由悲轉喜.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說明﹕與月和影共飲,享受暫時的樂趣而喜。 →情感﹕喜極而歌.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5. 6 天前 ·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為了自己未能將事情做好而感到焦慮憂心忡忡。 一方面構成行事的壓力,但另一方面,如果做任何事情都沒有要求,那麼事情是斷然不能做好的。 因此,適當的壓力,無可否認也是必要的動力。 更理想的,乃是將壓力轉化成為動力。 孔子的願望,在於解救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旨在回復社會秩序。 明明知道做了也不可能成功,孔子就是偏偏要去做。 這壓力也實在是太大了,但他能夠持之以恒,並不放棄,這份堅持,正是許多人所缺乏的。 「知人」第一步:用心感受與觀察. 本次討論的《論語》章節,還包括了「知人」的概念。 知人,即了解別人,我們如何才做到了解別人?

  6. 2016年9月30日 · 內容分析. 1)交代身份. 作者因為革新失敗,被貶永州,一直被投閒置散。 由於自己是帶罪之身,因此自稱「僇人」,至於「恆惴慄」,就是指終日戰戰兢兢的心情。 2)遊歷過程. 作者在公餘與友人結伴,在永州附近遊歷。 作者寫一行人遊歷了「高山」、「深林」、「迴溪」,並自言是「幽泉怪石,無遠不到」,自以為已經盡覽永州奇山異水。 3)宴飲過程. 作者在遊歷的時候,跟友人「披草而坐」,甚至是「傾壺而醉」,喝醉後就「相枕以臥」,平日思慮的事情,在夢中也會出現,醒來之後,就想離開當地。 佈局重點. 作者撰寫這一段的目的: 1.交代身份,並為遊西山作鋪墊。 2.以永州各處山水,突出西山景色奇特,與別不同。 3.作者遊西山前「起而歸」,跟下文遊歷西山後「猶不欲歸」的表現,形成強烈對比。 第二部分:得見西山.

  7. 2015年10月2日 · 「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這種緊跟着前人如綿羊般盲目亂竄的處世態度,雖然能為人帶來一時的利益與安逸,但卻奪去了人之為人求變、求進步、求突破的機會,甚至拖倒社會前進的步伐,令人逃避他們皆當負的責任,對個人、他人與社會都帶來極大禍患。 這種消極的態度並不是我們應推崇的。 我們需要的,是不畏險阻、不怕吃虧,甘做第一,甘做最後的勇氣,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擁有值得過活的人生。 圖:資料圖片. 文:黃蕊獻. 作者簡介﹕第三屆中學文憑試考生,中文、中國文學、中史考獲5**成績,現就讀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二年級,熱愛閱讀、寫作,深信真誠乃寫作之本。 加拿大多倫多明報新聞網.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