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妙法白蓮經云:「智者常應無嫉妒,說具眾義和美言,復應遠離諸懈怠,不應起發厭患想,智者應離一切慼,應於徒眾修慈力,晝夜善修最勝法,智以俱胝阿庾喻,令眾愛樂生歡喜,於彼終無少希欲,亦不思欲諸飲食,噉嚼衣服及臥具,法衣病緣醫藥等,於諸徒眾

  2. 若從誰所聽聞受持,施戒忍進定慧相應,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一四句偈,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 隨以幾許名句文身開示其偈,假使即於爾所劫中,以無諂心,以一切種,利養恭敬及諸供具,承事供養此阿闍黎。 長者於阿闍黎,作應敬重阿闍黎事,猶未圓滿,況非以法而為敬事。 《猛利問經》也說:佛陀說「長者! 想要學佛求受聖教、以及修學讀誦的行者。 無論是從那一位善知識那裡聽聞受持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波羅密多,或者是和集積菩薩道資糧有關的內涵,只要是跟法相應的,哪怕只是聽到最簡單的一個四句偈而已,都應該要如法的恭敬尊重這位善知識。

  3. 2021年3月10日 · 謂為調伏未信聖教者故,應求聲明及因明處;為欲饒益已信者故,應求工巧及醫方明;為自悟故,應求內明。 此是別義。 為了調伏不信聖教的外道等眾生,應求學聲明和因明;

  4. 【如《讚應》云:「唯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除尊餘一切,唯所知寬廣。」又云:「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諸法動非動,若一若種種,如風行於空,尊意無所礙。」應如是念。

  5. 2020年12月7日 · 《師子請問經》中有一段問答。 問:如何才能生生世世不失壞菩提心,連夢中尚且都不捨棄,何況在醒覺時? 答曰:“於村或城市,或隨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則不捨。 答:在鄉村、城市或者不論身在何處,都能引導眾生趣向菩提,若能這樣將眾生安立於發心中,就能不捨菩提心。 由此可見自利與利他的關係:能將他人安立於發心中,其等流果是讓自己不捨菩提心。 因此,在在處處將有緣者安置於發心中。 又《曼殊室利莊嚴佛土經》說:“若具四法不捨大願,謂摧伏我慢,斷嫉,除慳,見他富樂心生歡喜。 《曼殊室利莊嚴佛土經》說:若能做到四法,便能不捨菩提大願。 此四法即 ① 摧伏我慢; ② 斷除嫉妒; ③ 斷除慳吝; ④ 見其他眾生富貴安樂,心生歡喜。 若能如是串習,就能不失壞菩提心。 心得交流──林師兄消文.

  6. 2020年12月15日 · 1.“不住生死”是由覺悟真實義的智慧,依於勝義諦道次甚深之道,以智慧資糧智慧支分所成辦的, 2.“不住涅槃”是由了悟盡所有的智慧,依於世俗諦道次廣大之道,以福德資糧方便支分所成辦的。 因此,只須修空而不必修持世俗行品的說法,顯然違背正理。 若不修學福德資糧方便分,則不能達到“不住涅槃”,也就無法成辦無住大涅槃。 因此,不必修習世俗行品,違越了正理之道。 “覺悟真實義慧”:“真實義”指勝義空性,諸法實相究竟的本性是空性,覺悟真實義的智慧即是覺悟真實義慧。 “依勝義道次”:因為行境是勝義諦,故說依於勝義之道。 “甚深之道”:行境深細難以證悟,故為甚深之道。 “智慧資糧”:以智慧為因能成就法身,故安立智慧是法身的資糧,稱為智慧資糧。

  7. 2020年7月13日 · 【如《親友書》云:「仁和厭於生死,欲乏死病及老等,無量眾苦出生處。」如是修。此中修習厭生死者,謂思惟彼是眾苦根源。苦者,謂已顯說欲乏等四,等字攝四,共為八種。此八種苦,是薄伽梵於多經中,明苦諦時數所宣說。

  1. 相關搜尋

    應智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