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1998年美国政府美国国防部研究在朝鲜战争期间朝鲜与中国俘虏死亡人数为7,614人其中5,013人(65.8%)死于传染病817人(10.7%)死于外伤肺结核和痢疾/腹泻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朝鲜战争期间因急慢性感染或外部原因导致的死亡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

  3. 2016年6月3日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大校認為細究起來韓國方面承認的最低的軍人戰鬥傷亡約為30餘萬人失蹤10萬餘人失蹤人數中作為戰俘遣返者僅7 800餘人。 戰爭期間,韓軍曾多次陷入整體性混亂,其統計數字水分很大。 美國軍方的數位雖然也有過變動,但相對來說前後比較一致。 據美國方面近年的數據統計,在整個戰爭中,美國軍隊共計陣亡33 629人,其他原因死亡20 600餘人,負傷103 248人,被俘後遣返3 746人,另外尚有8 142人失蹤,估計也只好歸於死亡一類。 共計損失169 300餘人。 戰史專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大校認為,相對於韓國軍隊來說,美國軍隊這個統計數字要更可靠一些。

  4. 1998年美國政府美國國防部研究在韓戰期間北韓與中國俘虜死亡人數為7,614人其中5,013人(65.8%)死於傳染病817人(10.7%)死於外傷肺結核和痢疾/腹瀉是最常見的死亡原因

  5. 2020年11月1日 · 朝鲜停战时美国掌握的联合国军司令部宣布的总战果是杀伤中国军队92万人估计其中死亡为30万至40万人),连同北朝鲜军队在内则共杀伤中朝军队142150万人又称己方的伤亡只有对方的三分之一共46万人包括美军14万人韩国军队30万人和其他

  6. 2022年3月27日 · 位于辽宁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通过民政部下发通知同时派员到除西藏外的全国480多个地级市2670个县区单位开展调查经过十多年的调查核实自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战至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最新公布的烈士人数为197653人两组数据对比抗美援朝纪念馆统计的是全部烈士人数这与第一组数据有两点不同一是时间上包括了停战以后志愿军牺牲人数二是范围上包括了支前民工牺牲人数。 这其中包含所有因病、伤、事故去世的,所以烈士人数多出56029人的原因。 从这个数据,可以印证中朝联军1953年公布的伤亡数据是非常接近事实的。 (二)美联军方面:两个数据,统计时间不一.

    • 名稱
    • 歷史
    • 歷任領導
    • 規章制度
    • 人員損失
    • 軍紀
    • 裝備
    • 紀念

    1990年代中期,有說法稱:中共中央派遣軍隊入朝作戰決策形成後,最初定的名稱是「支援軍」,徵求黨外民主人士意見,當時擔任政務院副總理的黃炎培認為支援軍,就是派出去的,容易讓國際認為中國對美國宣戰。因此改為志願軍,並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和編制,以表示中國不是跟美國宣戰,是人民志願支援朝鮮。新近的研究表明: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名義簽署的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命令中,確實將軍委作戰部起草命令中的「中國人民支援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但這並不能說明是因聽取了黃炎培的建議。早在1950年7月7日,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主持軍委討論組建東北邊防軍的會議報告整理稿上,周恩來將「支援軍」均改為「邊防軍」,將後勤工作準備的服裝改裝一項中「決定參戰部隊均改穿朝鮮軍裝,待由朝...

    背景

    1948年,在朝鮮半島以三八線為界的美蘇占領區內先後分別成立了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兩個政權,兩者均對整個朝鮮半島聲稱主權。1949年,蘇美占領軍先後撤軍,蘇聯將蘇占區交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美國將美占區交給大韓民國。 1950年6月7日,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向朝鮮半島人民發出呼籲,要求在8月5日至8月8日在全朝鮮半島舉行大選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並且以此目的為號召先於6月15日至6月17日在海州市召開協商會議。6月11日,朝鮮三名代表越過三八線,打算向韓國各政黨領導人遞交和平統一國家的呼籲書,被韓國政府逮捕,後被處決。 6月25日,當時非聯合國成員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違反聯合國當時「只承認大韓民國是整個朝鮮半島上唯一合法政府」的決議(否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存在),越過三八線攻擊當時非聯合國成員的大韓民國政權,韓戰爆發。3天後,朝軍攻陷漢城(今名首爾)。 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駐日美軍協助大韓民國國軍作戰;同時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申請協助韓國的動議案,並於7月7日,在常任理事國蘇聯代表缺席的情況下以13比1票通過,由17個國家出兵組成聯合國軍,任命...

    停戰及撤兵

    1953年7月雙方簽署《關於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談判的最終結果是在三八線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點整雙方實際控制線南北各2公里寬設立非軍事區。1954年10月開始撤回,1958年10月29日全部撤回中國大陸。 1958年後,在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內,由中國方面派出一名正軍級軍官,率隊長駐板門店,作為志願軍駐板門店代表。 1991年3月,由於美國決定由韓國軍隊出任「聯合國軍」代表團職務,而韓國並非停戰協議簽約方,朝鮮提出抗議並不再參與會議,停戰委員會實際陷入癱瘓狀態。1994年4月28日,朝鮮人民軍決定停止參加停戰委員會活動,並不再承認停戰委員會聯合國軍司令部部分為對應機構,派遣一個由最高司令官任命的新的小組同美國軍方接觸,討論尚未解決的軍事問題,包括新的確保持久和平的制度,以取代停戰委員會。與此同時,朝鮮政府請求中國撤回駐板門店停戰委員會的代表團。 1994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唐家璇與朝鮮外務省副相宋浩京舉行會談。中國外交部宣布,考慮到朝鮮方面的要求,中國政府決定調回軍停會中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1994年12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江...

    志願軍代表團

    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朝中方面中國人民志願軍委員、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團長 1. 丁國鈺、柴成文(1953年7月28日-1955年1月21日) 2. 張秀川(1955年1月21日-1955年11月13日) 3. 任榮 志願軍少將(1955年11月13日-1964年2月) 4. 丁甘如 志願軍少將(1965年-1967年) 5. 何渠若(1971年6月8日-1973年9月12日) 6. 陳健吾(1973年12月26日-1978年5月31日) 7. 牛克倫(1978年6月19日-1980年) 8. 葉昌渠(1980年-1982年6月) 9. 王健(1982年6月-1985年) 10. 田勝 志願軍少將(1985年7月3日-1992年,兼代表團政治委員) 11. 盧光鄴 志願軍大校(1993年7月7日-1994年9月) 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朝中方面中國人民志願軍駐開城聯絡處處長 1. 顧展宏(任職時間待查) 2. 鄭文翰(1953年9月) …… 1. 趙嗣安 志願軍大校(?-?)

    胸章

    1953年停戰以後,由中革軍委總政治部、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批准,志願軍幹部、戰士開始佩戴「中國人民志願軍」布胸章,大體開始時間是1953年10月。志願軍胸章顏色、尺寸和用料與「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相同。是一塊長方形白布條(雙層布,表面四邊有白色匝道),佩戴在左胸衣袋上方,印有黑色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繁體字和紅色的邊框,反面印有黑色表格,依次為:姓名、部別、職別、使用年度,個人資料一般用鋼筆、毛筆填寫。

    軍服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7月13日,中共中央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同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志願軍從編成到出國,時間很短,一切準備工作都很倉促。首批入朝部隊軍官都穿著朝鮮人民軍軍服——朝式帶折直筒帽、立領黃呢軍服、牛皮武裝帶、黃呢馬褲、黑色長筒馬靴……志願軍幹部不戴軍階肩章,師職以上穿將官服、團營職穿校官服、連排職穿尉官服,士兵穿朝鮮士兵軍服的,除首批入朝部隊換發了朝鮮人民軍服裝外,其餘陸續入朝的志願軍各部隊,均著穿「50式」軍服,都不戴帽徽、胸章。1951年6月22日為適應戰場環境軍委總後勤部下達《關於志願軍冬服式樣與質量的指示》,對朝鮮戰場志願軍幹部、戰士棉衣褲、棉帽、毛皮鞋等都進行了一些改進,將夏裝的肩、肘、膝、臀等部位增加了輔強墊布,提高了軍服的耐磨程度。冬服考慮到保暖和結實,棉衣改成行縫,散袖口改成緊袖口,配穿馬褲,增強了保暖性,大頭鞋改成高腰以防灌雪。夏服大檐帽改為解放帽,冬季栽絨帽。。1955年後換裝蘇聯風格的55式軍服,除帽徽、紐扣等上無「八一」字樣外,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著裝樣式基本相同。

    戰歌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是由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炮兵1師26團5連指導員麻扶搖作詞,作曲家周巍峙作曲。

    傷亡

    志願軍傷亡早期的統計53萬餘人次 。《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的數據,志願軍作戰減員36.6萬人。數據來源是1953年9月志願軍司令部的統計。作戰減員是指戰鬥中傷亡者或者失蹤被俘者;非作戰減員是指病退、病故、裁減、事故減員、軍事法院判決等。抗美援朝烈士是指在朝鮮陣亡、因戰傷不治死亡、病故、事故亡的志願軍軍人、在後勤兵站系統工作的東北支前農民工、支前的鐵路系統職工、交通運輸職工等等。其中,陣亡是指凡在陣地上犧牲的或在營衛生所、團級救護所搶救無效犧牲的戰鬥人員。《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的志願軍陣亡人數11.6萬人就是以此定義而來。志願軍後勤統計的志願軍軍人陣亡為114,084人,傷後亡21,677人,病故13,210人,三項合計14.8萬人,如果考慮《戰史》記載的失蹤被俘2.9萬人減去被俘人員2.07萬人(美方在停戰談判中公布的俘虜數據)得到的8300失蹤人員也納入志願軍死亡人數,那麼志願軍軍人作戰死亡和非作戰死亡總數為15.63萬人。上述志願軍後勤統計數據不包括事故當場死亡、支前職工的轟炸亡、病故等也歸屬抗美援朝烈士的那部分。位於丹東市的抗美援朝紀念館在2010年10月2...

    戰俘

    中國人民志願軍有兩萬兩千多人被俘,戰俘中連排級軍官有600人左右、營級30餘人、團級5人、師級1人(6名師團級幹部皆來自第六十軍一八○師),倖存的女戰俘1人,主要被關押在巨濟島等地。1951年12月,朝鮮停戰談判進入戰俘議程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中國人民志願軍提出停戰後雙方戰俘應「全部遣返」,聯合國軍則堅持「自願遣返」,雙方為戰俘遣返的原則進行了一系列激烈的外交和軍事鬥爭,最終基於「自願遣返」原則達成協議。志願軍戰俘有7,110人返回中國大陸,14,235人選擇前往台灣。[註 3]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軍紀在當時的西方標準而言也是嚴格的,與1912年至1949年的國民黨和軍閥軍隊的惡劣軍紀呈明顯對比。全軍的紀律普遍適用,中共黨員預計比非黨員同樣違規受到更多處罰,法規也禁止毆打和虐待士兵。雖然違抗某些命令會被執行死刑,但很少真的使用死刑。 時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馬修·邦克·李奇威的《韓戰回憶錄》第四章「中國人參戰──第1陸戰師且戰且退」中記載,正面評價中國軍隊善待俘虜,和朝鮮人民軍的虐待俘虜政策完全不同。正面稱讚中國志願軍是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是值得尊敬的敵人。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前線作戰部隊也對中國志願軍的戰鬥意志給予了高度評價。

    志願軍的槍械、坦克、裝甲車和戰鬥機等絕大多數主戰裝備皆由蘇聯提供,例如陸軍的主戰坦克為T-34和IS-2、空軍的主力戰鬥機有米格-15、米格-17等,海軍方面則由兩個快艇大隊、兩個海岸炮兵連隊和一個布雷分隊組成,駐紮於朝鮮西海岸地區。入朝初期主要使用繳獲自日軍、中華民國國軍和美軍的武器裝備,1951年3月後開始逐步換裝蘇式武器裝備。

    知名人物

    1. 黃繼光:1952年10月19日晚,在上甘嶺戰役中黃繼光在身受重傷的情況下,用身體堵住了聯合國軍的機槍眼而陣亡。1952年12月21日,新華社發出了長篇通訊《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黃繼光》。 2. 楊根思:1950年11月29日,楊根思率其領導的3排防守1071.1高地,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抱起一個5公斤重的炸藥包沖入美軍部隊引爆,他和40餘個美軍士兵同時陣亡。 3. 邱少雲:1952年10月11日夜,在391高地執行戰鬥任務中,被聯合國軍發射的燃燒彈引燃了衣服,為保證行動不被暴露,被活活燒死。 4. 羅盛教:1952年1月2日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裡為搶救因滑冰墜落冰窟窿的朝鮮兒童崔瑩而犧牲,為紀念烈士,此地的村莊、山峰、河流遂因羅盛教易名。 5. 毛岸英:毛澤東的長子,喪生於1950年11月25日的一次美軍的空襲中。 6. 吳國璋:志願軍第39軍第一副軍長,1951年10月6日死於美軍空襲。 7. 李湘:志願軍第67軍軍長,1952年7月8日病死。 8. 饒惠譚:志願軍第23軍參謀長,1953年3月21日死於美軍空襲。 9. 蔡正國:志願軍第50軍代軍長,1953年4月12日死於...

    紀念活動

    1. 抗美援朝紀念館位於丹東市,始建於1958年,1990年10月24日擴建,1993年7月25日建成開館。抗美援朝紀念館主要是陳列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的戰史,內容分布在陳列館、空軍專館、全景畫館和露天兵器陳列場。 2. 2000年10月25日上午9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胡錦濤在北京召開了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周年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鵬、朱鎔基、李瑞環、李嵐清出席大會。 3. 2000年10月25日晚,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在平壤五一體育場舉行包括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防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日,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金永南,國防委員會第一副委員長、朝鮮人民軍總政治局局長趙明錄次帥,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長金永春次帥,國防委員會副委員長、朝鮮人民武裝力量部部長金一哲次帥等朝鮮黨政軍高級官員的18萬人參加的盛大集會,隆重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50周年。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率領的中國高級軍事代表團全體成員,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代表團全體成員,中國駐北韓大使王國...

    紀念設施

    1. 抗美援朝紀念館,位於中國遼寧省丹東市 2.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內設抗美援朝戰爭館,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 3. 友誼塔,位於朝鮮平壤市牡丹峰附近 1. 楊連第烈士紀念碑,位於中國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楊連第橋旁,紀念楊連第烈士 2. 孫占元烈士紀念堂,位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林州烈士陵園內,紀念孫占元烈士 3. 邱少雲烈士紀念館,位於中國重慶市銅梁縣,紀念邱少雲烈士 4. 振林路,位於中國河南省林州市,以栗振林烈士命名。 5. 楊連第橋,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以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人民英雄楊連第烈士名字命名,為隴海鐵路八號橋,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 集中安葬的烈士陵園: 1. 檜倉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位於朝鮮平安南道檜倉郡 2. 平壤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位於朝鮮平壤直轄市兄弟山 3. 球場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位於朝鮮平安北道球場郡 4. 龜城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位於朝鮮平安北道龜城市 5. 陽德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位於朝鮮平安南道陽德郡 6. 平山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位於朝鮮黃海北道平山郡 7. 肅川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位於朝鮮平安南道肅...

  7. [8] 美國國防部公佈54246為戰爭期間全球的死亡此外8177和被俘7140人有一部分是包含在36574名戰區內死亡人數中的官方公佈在朝鮮戰爭中的作戰減員共計142091人其中當場陣亡33629人戰區內死亡36574人負傷103284人失蹤或被俘517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