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現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這場波瀾壯闊的改革,舉世矚目,大家都在議論紛紛。 它是怎麼發生的? 怎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2. 改革開放的歷程與經濟發展courses of reform, opening-u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簡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具體方向是「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簡稱「改革 ...

    • 「壞事變成好事」:對建國第一個三十年經驗教訓的思考
    • 兩個具體階段
    • 第一階段:1978~1994年
    • 政治上:「兩個基本點」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 經濟上:「兩個基本點」之——堅持改革開放
    • 陳雲
    • 蘇聯

    建國第一個三十年是第二個三十年的基礎。沒有第一個三十年,也就沒有第二個三十年。在這裡,我們可以先看看,在「第二個三十年」裡是如何說明「第一個三十年」的意義的。 筆者也建議大家重新拿《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出來看看。很多問題在上面都有答案。 ——引用1 「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整整二十年裡,農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產力沒有多大發展。一九七八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到二百五十美元。這年年底召開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們冷靜地分析了中國的現實,總結了經驗,肯定了建國到一九七八年三十年的成績很大,但做的事情不能說都是成功的。 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領袖,中國革命是在他的領導下取得成功的。然而他有一個重大的缺點,就是忽視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是說他不想發展生產力,但方法不都是對頭的,例如搞「大...

    「第二個三十年」其實又被看作兩個部分。 第一個階段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1994年十四大正式建立「社會化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階段的核心是掃清各種理論、意識形態及政治障礙,確立中國經濟發展走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徑與方向。 第二個階段是1994年十四大開始到2012年十八大開始之前(也就江澤民和胡錦濤擔任總書記時期)。

    一個中心 這段時間長達十六年之久。如果說當時中國社會存在普遍共識的話,那就是: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必須解放生產力,謀求發展,讓中國人富起來。 這就確立了「一個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但針對中國如何發展的其他問題,又是有爭論的,但最終也形成了共識。

    政治上:對前三十年的歷史形成了一個結論,並建立了領導人體制,可以往前邁進了。同時,決定從根本上維持原有的政治秩序,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就把核心的政體、國體、政治制度都確立了下來。這使得經濟發展能夠建立在黨的傳統、秩序及核心話語體系的基礎上進行,也是改革在1980年代能夠獲得各方面支持的重要因素。 1980年代的中國共產黨,還是一個極度重視理論、極度關注意識形態邏輯性、自洽性、完備性的政黨。熟悉理論,能夠詮釋理論的人仍然能夠對主流政治政策產生比較大的話語權與影響力,這就使得意識形態爭論在當時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圍繞各種核心概念,譬如何為「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是怎樣的、計劃與市場的關係是怎...

    在經濟上,這段時期完成了啟動農村改革、開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創辦經濟特區等,僅在有限釋放改革紅利的基礎下,就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發展成就,為後續更全面的改革積累了必要的「政治資本」與動能。 當時的領導人並非只有小平同志,還有許多大革命時期就參加革命、在歷史上擔任重要職務、為黨奉獻大半輩子,為革命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及犧牲的老同志。他們在黨內也有話語權。並非所有人對所有問題看法都是一致的。總有的人保守,有的人進取。 就這些問題,鄧小平也時不時有呼應。例如: ——引用8 「中國的改革遇到的困難並不算多,總的比較順利。有些人對改革的某些方面、某些方法不贊成,但不是完全不贊成。中國不存在完全反對改革的一派。」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中國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1987年3月3日) ——引用9 「有人說,我...

    在1990年代至2010年代將近二十年時光加速的改革開放裡,陳雲所推動的、留下的遺產有時被忽略了,甚至遺忘了。但筆者今天認為,他的存在,在1980年代是至關重要的。任何大的政治政策都需要充分的討論,需要平衡、制衡、均衡。。陳雲是支持和推動改革非常重要的原動力;他對維護和延續中國的政治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比許多帶有浪漫情懷的「改革派」更加謹慎,理性,注重政府/國家調控的作用。他提供了一項非常重要的遺產,成為中國改革「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今天許多年輕人已經看不到了)。在合適的時候,在必要的時候,這些因素也會重新「複歸」。

    最後一點感想關於蘇聯。大概因為蘇聯經濟模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太成功了,所以改革起來比較困難。這也是蘇聯的「成功陷阱」。 今天我們看蘇聯,它當時面臨兩個「成功陷阱」: 一是取得革命比較容易。所以政治上考驗是不夠的。不像中國共產黨,通過二十八年才取得執政地位。戈爾巴喬在政治上的放開為蘇聯的政治潰敗奠定了基礎; 二是經濟一直比較成功,所以在經濟上面臨的考驗也不夠。既然蘇聯的體制在歷史上比較成功,那麼特別大刀闊斧、顛覆性的改動就很難。所以蘇聯的改革是自上而下驅動的,局限在工業和合資企業領域,嚴格管控價格或貨幣兌換,並且嚴格抵制私有產權。 這些都是蘇聯失敗的原因。政治上的輕敵 + 經濟改革的不力。 但無論如何,1980-1990年代十餘年間,無數人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中國,在意識形態束縛下殺出了一條...

  3. 2018年12月18日 · 改革開放40年:鄧小平究竟給今日中國留下什麼. 歷史對鄧小平的評價,從不缺少爭議。. 他一手締造了中國的經濟奇蹟,也造成政治改革的停滯 ...

    • 改革歷程感想1
    • 改革歷程感想2
    • 改革歷程感想3
    • 改革歷程感想4
    • 改革歷程感想5
  4. 改革歷程》是原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趙紫陽的回憶錄,於2009年5月29日於香港 新世紀出版社出版,副標題「完整錄音 還原歷史」,其英文標題是「 The Secret Journal of Zhao Ziyang 」(字面翻譯是「趙紫陽的秘密日記」)。

  5. 其他人也問了

  6. 從大歷史角度看中國改革四十年. 可以想像,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1978-2018)將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受關注的時期之一。 一方面,這段時期的經濟大發展史無前例,改變了中國的發展進程,改變了世界格局;另一方面,雖然這個時期一波三折,當下仍然在延續過程中,但大致可以說,改革開放的過程走過了一個鬆緊起伏的完整小周期,從解放思想到統一思想,從勇於開創到重守規矩,展示着歷史螺旋式上升的軌迹。 作為同時代的我們,距離這段歷史尚近,反省起來種種情景歷歷在目,不免有樹木滿目森林模糊的感歎,不能得益於年代之遙帶來的後見之明和冷靜從容。 不過,今天的我們評估這段經歷,帶有時代的烙印和親身經歷的體溫,則是後人難以設身處地體驗感受的。

  7. 全面深化改革7年多來的偉大歷程,愈發體現出真理的光輝、思想的力量。 當前,我們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階段,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改革路上還有許多硬骨頭要啃,還有許多難關要攻克。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 隻要我們堅定不移沿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辟的正確道路,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將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到底,就一定能夠在新時代創造中華民族新的偉大奇跡。 《 人民日報 》( 2021年04月21日 05 版) (責編:胡永秋、牛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客戶端下載. 人民日報. 人民網+. 手機人民網. 領導留言板. 人民視頻. 人民智雲. 人民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