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04年11月13日 · 三毫子小說是盛行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平價小冊子」,三十二開本連封面封底五十頁左右屬讀完即棄但求一時之快的讀物在那個沒有電視電子遊戲機的時代,「三毫子小說成為普羅大眾的消閒娛樂不無原因以致坊間出版社競相炮製蔚為一時風尚。 起初售三毫,繼而四毫,到了七十年代,已漲價到七毫;論者多取「始作俑者」的價錢,遂呼為「三毫子小說」。 其後,「三毫子小說」的含義,已非指價錢,而是這類流行小說的總稱。

  2. 2018年11月9日 · 回想三十年前的1988年1月31日由小說家劉以鬯和散文家彥火潘耀明等31位作家成立了文學團體香港作家聯誼會」(後改名為香港作家聯會」),那真是蓽路藍縷的時期想不到能堅持三十年而能迎接大豐收真是不容易得很。 所以我對香港作家聯會這個三十而立的解釋,是已經可以依靠自己的本領來承擔責任了,更確立了在文學園地不斷耕耘的目標了,便可以更大膽地去嘗試創新,把小說、散文與詩歌推向一個更嶄新的境界,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文學的創作,令年輕人也可以在文學的園地上三十而立。 讀文匯報PDF版面. 相關新聞. 隨想國:三十而立.

  3. 2014年12月8日 · 基層做警察的兩年經歷,葉萱見識到了最普通人的生活百態,有為升斗利益大打出手的,也有為愛自殺的......這些比戲劇還要更加戲劇性的生活本身,讓她看到人的劣根性,看到了小人物的大智慧,也感受到了許多人的不得已,更認識到了這個社會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事實。 這樣的經歷讓她知道,換一個角度,也許就會發現不一樣的生活。 葉萱說,在她之前的印象中,所謂的公務員就是一群安於現狀的庸碌之人。 但直到她進入公務員隊伍,尤其是在考入省委大院,並在那裡認識了一群和她丈夫一樣出身農村、高學歷且全年無休、每天加班的公務員之後,她才認識到了自己之前看法的偏頗,並開始理解甚至崇拜自己的丈夫。 於是,也便有了《紙婚》中管桐這一形象。 時下影視作品中,婆媳矛盾成為永不過時的話題。 葉萱的婚姻中也同樣面臨着婆媳問題。

  4. 2021年4月20日 · 第一個是美國中上流社會的白種人太太,她講述了一隻死去的野貓故事;第二個是貧窮的老太太;第三個是兩個黃皮膚小孩,將未死透的野貓帶回暖烘烘的家中;此際,野貓甦醒,觀點遂轉到牠的眼中。 這四種觀點的運用,胡菊人評說: 「在小說中『轉換敘事觀點』就等於駕車時改線,非常危險。 但作者在這樣短的篇幅中,連換了四次線,等於是在香港海底隧道轉了四道汽車線。 胡菊人所說確是,如非高手,又怎可如此從容轉線? 「結尾的大逆轉」這技法很多作家都喜為之。 世紀八十年代,我在報端塗小小說,每日一篇,其吃力和費煞思量,筆墨難以形容也。 初寫時題材枯竭,當時我的編輯師傅就說:從新聞取材。 於是將新聞聯想浮翩,將結局來個「驚奇」。 這法子果然有效。 甚至將同一宗故事,來個不同的結局,都是驚奇的結局。

  5. 2018年7月23日 · 「粉絲」與偶像的傳真情緣. 林若芬是林燕妮的好友,兩人相識三十五載。 「她『走』時很安詳,沒有痛苦。 她最捨不得兒子,其次是讀者。 」林若芬說。 林若芬能在林燕妮彌留之際陪伴在側,可見她在林燕妮心目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兩人相識的過程,可用奇幻二字形容。 林若芬憶述,話說當年她讀畢林燕妮的作品,自己的心便被牢牢綁住。 及後林若芬開始給林燕妮寫信,她自言一直沒奢求她會回信,只希望她能在專欄稍稍提及關於信的事宜。 後來,終在一次書展中,林若芬帶同兒子出席林燕妮書展的簽名會,剎那間兩人四目交投,時間彷彿在一刻凍結,兩人心裡都似說着一句「就喺你啦」。 後來林燕妮把印有傳真號碼的咭片留給林若芬,自此,兩人開始傳真交流,三十五載的友情由此展開。 三十五年間,林若芬坦言知道了林燕妮很多不為人知的一面。

  6. 2018年6月6日 ·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添浚)林燕妮的寫作之路源於當年與報章專欄作家簡而清的相識,有一回簡外遊讓她代寫專欄。 她的文章竟驚動了金庸,金庸便給她另闢專欄,名為「懶洋洋的下午」。 那時王敬羲搞出版社,看中她的文章,便替她出書《懶洋洋的下午》。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初版,結果大賣,不斷再版,其後她四本散文集也大賣。 以後的二十多年筆耕不輟,共寫散文、小說近三十本,而且每本都暢銷不衰,有些還一再重版。 《懶洋洋的下午》、《粉紅色的枕頭》、《癡》等作品都令她穩坐暢銷書作家的位置,小說集《癡》至今已達二十三版;她也繼金庸之後榮獲第二屆「香港藝術家聯盟最佳作家獎」。 林燕妮的文章曾打動了金庸,說她是自己見過女作家中寫散文寫得最好的,倪匡則說去掉這個「女」字--林是「最好的散文家」。 赴美讀大學 着迷漢語韻律.

  7. 2011年10月17日 · 作者:吳念真. 出版社:圓神. 出版日期:2010年1026日. 定價:新台幣280元. 文:張小曼. 被譽為「台灣全方位創意人」的吳念真,又多了個名稱—「全台灣最會說故事的作家」,這意味著吳念真一直無法被定位。 作為台灣知名編劇,他把初戀故事給了《戀戀風塵》;作為導演,他把《悲情城市》給了侯孝賢、《多桑》給了父親;作為演員,你會憶起楊德昌《一一》裡的「NJ」;作為舞台劇導演,他把《人間條件》給了人間;作為一個主持,他有〈台灣念真情〉;作為一個廣告人,他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國語廣告;作為作家,2010年出版的《這些人,那些事》(圓神出版社),2011年旋即有了內地簡體版《這些人,那些事》(譯林出版社),令讀者驚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