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据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约13000年前一颗巨大的彗星(或小行星向了今天美国的所在地,给美国原始居民带去致命一击,北美早期文明也在顷刻间消失,整个地球进入了“大寒冷”时代…

  2. 自6600万年前小行星灭绝恐龙以来,地球还没有遭遇过毁灭性的“末日撞击”,目前已知的最严重的天体地事件是1908年6月30日,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位于西伯利亚地区的2072平方千米的通古斯卡森林瞬间被夷为平地。

  3. 顺便一说,猛烈撞进墨西哥湾,并杀死(非鸟类和海生)恐龙的小行星直径大概10公里。 也就是说,撞击木卫三小行星的直径是前者的三十倍,体积是前者的27000倍。

    • 概览
    • 理论
    • 争议
    • 地球的地理影响
    • 问题
    • 可能成因
    • 其他信息

    后期重轰炸期-late heavy bombardment

    晚期重轰炸,又名月球灾难,是指约于38亿至41亿年前,在月球上形成大量撞击坑的事件,对地球、水星、金星及火星亦造成影响。这个事件的证据主要是基于月球样板的测年结果,大部份陨击熔岩都是在一段短时间内出现。有很多的假说都在解释进入太阳系内侧的小行星或彗星碎片的成因,但却仍未有共识。其中一个著名的理论是指当时类木行星正进入轨道,将在小行星带或柯伊伯带的物体被引入同心轨迹并撞向类地球行星。虽然如此,有些争议指这些月球样板的数据并不一定来自这种灾难事件,而测年的结果聚集在同一段时间是因在同一的撞击盆地取板所致。

    就高地撞击坑大小分布的研究发现,在后期重轰炸期时,相同类别的投射物亦击中水星。如果水星后期重轰炸期的历史与月球的相若,已知最年轻的卡罗维斯低地就与月球上的东方海及雨海年龄相若,所有的平原都不会较30亿年老。

    纵然月球灾难说广为人知,及动力主义者正努力寻找其成因,但必须留意的是此学说仍然备受争议。现时有两个争议:

    撞击年代的聚集可能是因从单一盆地采样的结果;及缺乏老于41亿年前的陨击熔岩是因该样板已经灰化,或它们的年代已重置。

    若月球灾难真的发生,地球亦同时会受到影响。从月球成坑的频率来推断,当时在地球亦会:

    形成22000个或以上直径多于20公里的撞击坑;

    形成约40个直径约1000公里的撞击盆地;

    形成几个直径约5000公里的撞击盆地;及约每100年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

    在后期重轰炸期理论出现前,一般假设地球在约38亿年前是处于融化态。在全球所有已知最古老的岩石都可以追溯至此年代,但就却未能发现更早期的岩石,彷佛这个年代就是一个“分水岭”。利用不同方法的测年大致上都只能到达这个年代,包括最为准确及受最少干扰的锆石铀铅测年。由于没有更早的岩石被发现,一般都假设地球是处于融化态,并为早期的冥古宙及后来的太古宙定下界线。

    从掉下地球的小行星可以找出更早的岩石。这些岩石可以在南极洲,当冰川将它们带往大陆边缘时发现。就像地球的岩石,小行星亦有一个明显的分水岭,是在约46亿年前。这个年代假设是在近太阳的原行星盘最先有固体形成的时期。所以冥古宙就是这些早期太空岩石的形成及地球地壳最终固化之间的时期。冥古宙亦包括了在原行星盘上行星增加的事件,及因萎缩所造成的重力势能得以释放,行星冷却成为固体的事件。

    于1979年,有指在格陵兰发现一些沉积岩,其碳同位素比值是有机物的遗迹,估计是约于38亿年前。但就其测年却被受争议,较谨慎的指是36亿年前。不论那一个年代,这时间对于无生源论的发生都太短。后期重轰炸期及地壳重新融化却提供了可能的时间线,生命可能是在后期重轰炸期后立即形成,或是在冥古宙较早期出现并存活过来。最近的研究发现的格陵兰沉积岩是属于38.5亿年前,显示后者是最有可能的答案。但虽指出有关的问题仍然是一个被受争议的话题。

    类木行星移位

    就后期重轰炸期进行的一连串模拟,是由类木行星紧密分布的太阳系开始。这种紧密的分布本身是很稳定的,但假设存在着丰富的海王星外天体。这些游离的海王星外天体与类木行星互相影响,使类木行星每约数亿年移位一次。木星估计会向太阳系内移位,而其他的行星则向外。当木星及土星的轨道共振达至1:2时,太阳系会出现灾难性的不稳定,引发太阳系外部快速的重新分布至更阔的本星系统。当它们移位后,在小行星带及柯伊伯带之间会出现共振。这种共振会增加星体的偏心率,让它们进入太阳系内部及撞击类地行星。

    天王星或海王星的迟缓形成

    哈罗德·利维森(Harold Levison)与他的研究队指太阳系外侧的低密度大大减慢了行星的形成。根据早期微行星的模拟,最外围的行星,如天王星及海王星经过了几十亿年才形成。若真是这样,这些外侧行星的迟缓形成便成为了后期重轰炸期的原因。

    但是在计算气流及微行星离开太阳系外侧的增长率的研究中,发现所有类木行星都有可能在极速下形成,约每1千万年前。故此这是否造成后期重轰炸期的成因则存在疑问。

    第五行星理论

    ^ B. A. Cohen, T. D. Swindle, D. A. Kring (2000). "Support for the Lunar Cataclysm Hypothesis from Lunar Meteorite Impact Melt Ages". Science 290 (5497): 1754-1755.

    ^ William K. Hartmann, Cathy Quantin, and Nicolas Mangold (2007). "Possible long-term decline in impact rates: 2. Lunar impact-melt data regarding impact history". Icarus 186: 11-23.

    ^ Strom, 1979

    ^ Joseph Veverka (1985). "Chronology of Planetary Surfaces", Planetary Geology in the 1980s. Washington, D.C.: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Branch,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 L. A. Haskin, R. L. Korotev, R. L. Rockow, B. L. Jolliff (1998). "The case for an Imbrium origin of the Apollo thorium-rich impact-melt breccias". Meteorit. Planet. Sci. 33: 959-979.

    ^ Lithosphere-Hydrosphere Interactions on the Hadean (>4 mya) Earth.

  4. 当年小行星以高速向地球撞来,在临近撞击点的上空,星体突然发生大爆炸,强大的冲击波在一瞬间把撞击点炸出一个巨大的坑,100多立方千米的岩石被挖出。

  5. 2021年,美国宇航局(NASA)在4月26日至4月29日的四天内进行了模拟6个月大规模演习,试图阻止一颗3500万英里外的巨大小行星撞向地球。结果证明,即使动用核弹也无法阻止这颗小行星撞毁地球。 [2]

  6. 1994年7月17日4时15分到22日8时12分的5天多时间内,SL9的20多块碎片接二连三地向木星,这相当于在130多个小时中,在木星上空不间断地爆炸了20亿颗原子弹,释放出了约40万亿吨“TNT”烈性炸药爆炸时的能量。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