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3月9日 · 骨科專科醫生梁漢邦指出腕管綜合症可說是最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主要是手腕不斷重複相同動作引起勞損所致。 患者多為中年以上人士,並以女性居多,原因是她們的腕管先天較為細小。 他警告,長時間玩手機,最嚴重會壓傷腕管內的神經綫,最終令手指失去觸感,無法進行拿筷子、扣鈕等精細動作。 中年女士腕管受損較常見. 他稱,以往腕管綜合症與工作有關,例如經常因做家務而要扭毛巾和拭抹的家庭主婦,或是長時間用電腦的打工仔,但現在則較多與玩手機有關,特別是手機愈大愈重,手腕的壓力亦愈大,而且一玩又往往可以玩上一、兩個小時。 重複及過度使用手腕關節,令腕管內的筋腱出現發炎,是腕管綜合症出現的主因。 其他病症如懷孕引起水腫、甲狀腺功能失調、腎病、類風濕關節炎等也可引發腕管綜合症。

  2. 2023年4月16日 ·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85年的研究發現,長壽和幸福的關鍵是「社交健康」,這意味著客觀審視我們投入人際關係的方式、改善不平衡,讓自己與他人成為更好的朋友和夥伴。 McGarey說,在人生逆境時,不要被困住;如果你真的陷入困境,就去尋找光明。 它總是在那裏,你只需要繼續尋找。 繼續工作 保持頭腦專注. Margaret Stretton現年100歲,她的眾多興趣使她擔任了速記打字員、簿記員和籌款人等多個角色,它們激勵她繼續以某種身份工作。 「我成為了一名聖器管理員,直到99歲才退休,」Stretton向《衛報》表示。 即使在100歲時,她的工作也沒有停止;在過去兩年中,她一直在為社區慈善機構製作蜜餞和果醬。 當人們年老時,繼續從事某些工作對大腦有益。

  3. 2019年5月6日 · 肝癌是本港第3號癌症殺手,因患病初期沒有明顯病徵,逾7成人確診時已不能做手術,其中4成屬晚期,過往存活率僅3個月至半年,故有「King of Cancer」之稱。. 國際肝癌權威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外科專科醫生潘冬平接受本報專訪時指本港肝癌每年新症數目平穩 ...

  4. 2021年11月6日 · 梁醫師建議生活作息方面情況許可的話盡量早睡晚起。 「能夠因應冬天日照時間的變化而順應作息,是最好的。 稍微早一點點睡,再較夏天時稍晚一點點起床,或至少保障睡眠充足,再配合偏靜態的活動。 那麼對身體的氣,即中醫所指的陽氣,會有更好的影響。 提到秋冬進補,不少人或會以為愈燥愈好,如羊肉。 然而各人體質不同,即使冬天適宜進補,也要視乎個人情況而定。 「如小朋友的話,不宜過早為他們進補,平補會更適合。 即選用一些較為平和的食材,在日常烹調中入饌,如淮山、百合、蓮子等。 這些食材容易吸收,以補脾胃為主,對消化有幫助。 」梁醫師續指,若本身脾胃較差、吸收力較差的人,也會較適合平補。 因為太滋補的話,更易引起食滯,反會導致新的問題。 平補以外,亦有清補。

  5. 2022年7月14日 · 疣是一種香港非常常見的皮膚病,任何年齡人士都有機會患上。 雖然疣多數沒有病徵,但亦有人會感覺痕癢及疼痛。 部份醫療機構建議患者進行脫疣治療,並向保險公司索償。 不過,並非人人都可以成功索償。 事實上,有關脫疣的索償爭議不斷。 今天,10Life就跟大家討論疣的種類、脫疣方法,以及成功索償的關鍵元素。 邊幾種疣最常見? 疣是常見的傳染性皮膚病,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引起,而令表皮不正常角質增生。 HPV種類逾百種,不同的病毒會引起不同的皮膚問題,當中以扁平疣、足底疣、尋常疣最為常見。 點擊圖片放大. 5種脫疣治療. 疣多數會於半年內自然消失。 可是,若果病徵持續,便可能需要脫疣。

  6. 2023年11月24日 · 西奈山衛生系統Mountain Sinai Health System內科醫生兼高級醫療主任Deborah Korenstein表示, 磁力共振掃描MRI和電腦掃描CT是最常被濫用而又影響深遠的診斷方法 。 「當你進行顯影檢測時,會發現你體內正在發生的事情——(但是)每個人都有一些沒人需要知道的東西」,她舉例稱,臨床醫學上無關痛癢的疤痕組織。 Korenstein指出,顯影結果可能會誤導憂心的病人進行一項又一項檢測,尤其是當進行體檢的理由有點模糊時:「因為一旦你知道存在異常情況,你就必須採取一些措施。 」她強調,這是為何病人應該在有醫療指示(Medically indicated)的情況下,才進行體檢的原因。

  7. 2022年7月10日 ·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慧妍指,乳癌變得不再罕見,但大眾對癌症總感到恐懼,甚至諱疾忌醫,以致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她亦強調乳癌治療後保養同樣重要,特別是進行適當的上肢運動,可有效紓緩淋巴水腫等治療副作用。 自1993年至今,香港的乳癌確診數字上升了3倍,已成為本地女性最常見的癌症,而每年10月已定為國際乳癌關注月,旨在提升大眾對乳癌的認知。 李醫生認為也要設法減輕公眾對乳癌的恐懼。 「現時資訊多數是有關治療藥物、患病後治療、防止復發等。 如果不是身邊有人有事,多會忽略這些資訊,覺得不關自己事,很難談得上認知。 諱疾忌醫手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