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5月5日 · 經典如林青霞在重慶森林裏的走私女郎造型張曼玉在英雄裏所穿紅色古裝周潤發及鞏俐在滿城盡帶黃金甲裏的帝后大朝服造型林黛在不了情裏的旗袍造型⋯⋯較新的電影如毒舌大狀的律師袍榮獲第4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 ...

    • 化不可能為可能
    • 訴諸情感以外的策略
    • 歷史性的保育之戰
    • 有日在皇都再聚

    Paul既不是北角人,也不是在皇都有過什麼刻骨銘心的回憶,但因其文化旅遊事業,他和皇都愈行愈近。「歷史建築是一個城市中最重要的旅遊文化資源,如果你沒有一個方法去改變舊建築的命運,很難期望香港會是一流的旅遊城市。」 二〇一六年,有鍾情戲院的生意夥伴告訴Paul,聽聞地產商開始收購皇都。同德大押的事例,使他們覺得:要及早行動,嘗試以新的方法,拯救一幢舊建築。他隨之投入民間倡議,推動皇都保育,希望「介入它的命運,令它原本向拆的軌迹,扭過來,變成留的軌迹。」 但談何容易?Paul起初也猶豫過,因為任務實在太艱巨。「(皇都)它很重要,我知,它的歷史價值很高,我們都知,但怎樣由零開始逐步救它呢?真是個mission impossible。」但他想試化不可能為可能,「正正因為難,如果做到這件事,就算創造某...

    曾在公共事務打滾的Paul深明,要拯救皇都,首要認清:政府不會用公帑買起皇都,唯一可行的,是說服皇都的未來業主保留建築。 「方向定了,之後你便要創造條件,讓這件事發生。」他有條不紊地列出條件。第一,促請公權力介入,讓古物古蹟辦事處為皇都評級,評級愈高,皇都保留機會愈大。第二,營造民情,令公眾廣泛認知皇都的價值。第三,計算經濟誘因,「做這個mission時,一定走這步,因為它是私人建築,純粹情感是不夠的。」因此要說服皇都未來業主,留比拆的得益更多,不單止是地產項目的利潤,更涉及品牌的聲譽和品味等。 「我們相信任何一幢舊建築,都應放進一個這樣的framework裏,去思考介入的策略。」Paul認為,這個框架和思維模式,是以往做民間倡議保育所忽略的。

    策略已定,「活現香港」隨即在二〇一六年發起「活現皇都」運動,以求皇都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業主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活現香港」另一位創辦人祁凱達與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先合力撰寫報告,奠定皇都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他們以為古物古蹟辦事處(古蹟辦)及其古物諮詢委員會(古諮會)會專業履行職責,並作合理裁決,「這是原本我們的良好意願,後尾發覺不是這樣。」事與願違,古蹟辦只將皇都評為三級,亦即最低級別(如保存並不可行,業主則可以考慮其他方法)。 「所以衍生出我們和古蹟辦差不多一年的周旋糾纏,我們很文明地招呼他們。」那時,Paul不斷受訪、和其他團體一同發起聯署、製作宣傳短片和爭議懶人包、辦導賞團等,一心喚起公眾關注。爭議期間,偶有古蹟辦評審專家連番發表謬見,或誤稱戲院內部結構有變,或借漢墓貶低皇都歷史價...

    但Paul感覺「活現香港」的使命未完。「我們會送佛送到西」他說,「因為,因緣際會下,我們對這幢建築真的很熟悉,而且是很立體地認識。」 在爭取保育的過程中,Paul逐漸建立了許多善緣。例如,他先巧遇當年皇都戲院副經理父女,再找到經理兒子,並幫助後者重新聯絡到副經理一家。又如,他邀得皇都戲院創辦人歐德禮的後人Molly Odell去年來港,既做口述歷史,也帶她重返昔日故居薄扶林玫瑰村,與現任主人歌手張敬軒見面。「有什麼人想過,這間戲院會促成這樣的相遇,美麗又有歷史感。」 Paul衷心希望,皇都能夠形神俱備地重生,保育後的皇都可以將此處發生過的人情故事,嵌入不同的角落。而當皇都在二〇二六年重開,「因為皇都而結緣或重新聯繫的人,會有機會有一晚,在皇都聚首一堂。」他在腦海中想像,「這件事會是令人感動的...

  2. 從 1995 年實地採訪時裝周開始,《明周》一直為讀者來具深度的文章,探討時尚設計的美學。. 更多時尚資訊. 明周逢星期五出版,每周網羅娛樂新聞、時尚名人、深度訪談、生活文化、藝術設計、社會專題等豐富內容。.

  3. 2023年3月9日 · 分享 留言. 花墟,對於許多香港人而言,是農曆新年才會前來的地方。 這裏擠得水泄不通,人人捧着色彩斑斕的年花回家,沾上一身過年的喜氣。 對於將近七旬的阿禮和阿董,花墟一帶,則是他們的成長地。 二人從二 一四年開始成為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金齡薈的社區導賞員,帶領大眾遊覽花墟社區,與遊人再三重回這個老地方,遊走在太子道西的戰前唐樓之間,他們發現記憶之重要。 花墟流變 從黑漆漆的天光墟變地舖. 阿董在此土生土長, 於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開始,在大坑西的木屋區度過了童年。 阿禮則在六二、六三年開始住在大坑東徙置區,彼時約三、四歲。 二人都不約而同地,在此住了十年左右。 兩位昔日街坊聚首,先教筆者怎樣分辨大坑東西,「由渠分隔,東面就是大坑東,西面就是大坑西。 」可是,目前花墟哪有什麼渠?

  4. 2023年10月14日 · 14.10.2023. 胡逸華. 香港歷史文物保育活化網站. 活在香港這個喧囂都市,每天穿梭於高樓之間的你,可曾細心欣賞過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古舊建築? 疫情後,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復辦「2023古蹟周遊樂暨巡迴展覽」,讓公眾遊覽10個法定古蹟及歷史建築,設有免費導賞團及展覽。 當中五所歷史建築,包括牛棚藝術村、茶具文物館、前威菲路軍營的衞生教育展覧及資料中心、鲤魚門公園及林邊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更一揭神秘面紗,專為「古蹟周遊樂」特設導賞團。 10個歷史古蹟 最古老的建築屹立本港177年. 牛棚藝術村(前馬頭角牲畜檢疫站) 現為本地藝術工作者聚集地的牛棚藝術村,建於1908年,前身是馬頭角牲畜檢疫站,是本港碩果僅存的戰前牛隻屠房。 地址: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

  5. 2018年12月15日 · 謝森筆下的喪屍教人不寒而慄,展現獨特的恐怖美學。 喪屍病毒極速於立法會內散播,有位議員身上走出大批老鼠,她是誰相信呼之欲出吧! 被喻為「香港喪屍漫畫大師」的謝森龍異指畫喪屍病毒入侵香港,是希望大家居安思危。 故事構想喪屍滿城,大家如何反應。 內容超現實,但內裏反映的卻是「堅過石堅」的現實。 沒色彩的漫畫,卻能看到血肉之鮮紅。 「我為什麼要畫喪屍漫畫? 就是想講人性去到最,可以毫無底線,這是我們身處安穩時想像不到的。 有些人為生存什麼都做得出,但同時有些人不這樣。 」戲劇矛盾令故事引人入勝,人性矛盾令現實分歧不斷。 與其說謝森的漫畫諷刺政治,不如說是探討人性。 「政治其實就是集體人性。 美國政治就是美國人集體人性的展現,他們崇尚憲法精神,人相對真摯,這個族羣比較信守承諾。

  6. 2018年7月31日 · 十多年後,老前輩記者重遊建新中心,站立於當年傳媒人的後花園,道新聞部的光輝與黯然。 傳媒人的後花園 劉國華1982年加入亞視新聞部,輾轉在亞視、有線、港台工作三十年,從他口中,可打聽到香港新聞行業的急遽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