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6月8日 · 作為本港最具規模的電器零售連鎖店之一百老滙對新科技普及化的熱誠成就了在業界的領先地位從一九四九年開設的攝影器材專門店起家發展至今天的多元化的數碼電子及電器業務一直致力達成讓大眾有機會體驗科技所帶來的生活趣味的目標

  2. 2022年11月30日 · 聖誕必備6捕捉光影. 聖誕將至百老滙電器全新推出Make A Wish With Miffy推廣活動顧客凡於 2022 年 12 月 1 日至 2023 年 3 月 21 日推廣期內於百老滙購買指定產品即可換領多款 Miffy 夢幻而精緻的家品。. 不要錯過「Broadway X Miffy Christmas 2022 – Make A Wish ...

  3. 2023年11月30日 · 趁着新一年將到之際是時候集合親朋好友相聚外出旅行百老滙電器最新推出的香港限定龍珠Z集合GO!!」禮品設計揉合龍珠經典圖案和角色以及主要角色悟空的標誌性藍與橙色作禮品的主調配上別緻金色作點綴更顯其獨一無二的風格

  4. 2023年7月26日 · 極具潛力的獨立銀器品牌專訪銀器選物店DEOPUZ. 26.07.2023. Agnes Li. Wong Ka Pong. 分享 留言. 近年香港銀器市場漸趨成熟假若有留意日本銀器工藝文化也會發現眾多日本銀器品牌已湧現香港今次走進銅鑼灣白沙道樓上鋪竟在銀器選物店DEOPUZ發現到不少極具潛力的獨立銀器品牌。 DEOPUZ是神的傑作. DEOPUZ由兩個拉丁文所組成,分別是「Deo」與「Opuz」,前者代表神,後者既有傑作之意,主理人Pan將兩字合拼,喻意神的傑作。 短短一年之間,小店在疫情高峰期開業,由死場幾十呎店舖,搖身一變走進潮流集中地銅鑼灣白沙道。 該店主要以Timeless及Retro理念貫徹,並注重與顧客們的深度交流,讓他們感受超越購物的體驗。

    • 開埠初期
    • 20’s – 30’s
    • 40’s – 50’s
    • 60’s – 70’s
    • 80’s – 90’s

    香港開埠初期的十九世紀末,因其是對外港口的地位,以修船業最為發達,以太古、黃埔等洋行投資的大型船塢為主,其中太古公司在船廠以外亦發展糖廠和汽水廠。現代工業出現之前,盛行手工製,如製作涼果、醬油等,部分這類手工製品公司後來轉為機械化,並運作至今,如王榮記涼果。香港歷史博物館一級助理館長(都市及口述歷史)劉思詠(Carol)提到十九世紀香港涼果非常出名,當時的英女王特別鍾情香港製造的糖薑。

    二十至三十年代是香港第一個現代工業發展的高峰,當時中國積貧積弱,不少華僑創辦實業去改善經濟,而香港是一個進行實業的好地方,當時的華資公司有數以百計的增長。三十年代抗日戰爭期間,內地的資金和企業家大量遷移到香港,以至本地的工業急速發展,最具代表性的工業包括製作線衫、電子電器(電筒、火水燈、風燈等)、爆竹、膠底帆布鞋等等,也是重要的出口貨物。一九四一年香港淪陷前,香港登記工廠有一千二百多間,但大部分於日治時期撤離香港。

    戰後一九五〇年,英國殖民政府跟隨美國對中國實施禁運,削弱支持本地工業的支柱:香港作為轉口港的優勢,於是香港大力發展本土工業,加上中國爆發內戰,移民潮帶來資金和勞動力,令香港戰後工業發展快速膨脹。當中包括三大紗廠:香港紗廠、南豐紗廠及大興紗廠。雖然香港戰前已有紡織業,但都是運用進口的棉紗。反之,戰後有上海企業家把紡紗技術帶來香港,可以由原料棉花加工成為棉紗,繼而帶動漂染、織布和製衣業,如大家熟悉的雞仔嘜正是創於五十年代。Carol指香港當時過半的製造業生產力都是來自紡織業。

    六十年代多個當時的新興工業在香港蓬勃發展,如紡織、製衣、玩具、塑膠、鐘錶等輕工業和加工服務也在這時期達到高峰,如香港生產的塑膠玩具於一九七二年超越英國、美國、日本、德國,成為全球出口量第一的地方。而腕錶亦受惠於六十年代末瑞士和德國放寬手錶機芯出口限制,催生本地成錶業,電子錶的出口量於七十年代中期成為世界第一。美國和日本的電子產品如電視、收音機、通訊器材等也在香港設廠,造就電子業興起。Carol指,香港戰後工業得以在幾十年間持續發展,出口量驚人,源於當時的「亞洲四小龍」都只着重內銷,只有香港針對出口替代,主打外國市場,同時其他傳統工業生產國如日本的成本正逐步上升,令香港這生產成本較低,又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自從一九七八年內地實施改革開放,香港的廠房漸漸北移,香港則轉為發展這增值和高技術的產業。直至今天,香港已少見完整的生產線,Carol指,香港製造的形態由made in Hong Kong轉為made by Hong Kong。但她也認為,香港在工業上仍然有其優勢,因香港擁有扎實的技術、創新精神,以及龐大的網絡,因此有助解決技術上或系統上的問題,亦是實踐不同的新意念的地方。

  5. 從 1995 年實地採訪時裝周開始,《明周》一直為讀者帶來具深度的文章,探討時尚設計的美學。. 更多時尚資訊. 明周逢星期五出版,每周網羅娛樂新聞、時尚名人、深度訪談、生活文化、藝術設計、社會專題等豐富內容。.

  6. 2016年11月16日 · 本土成熟. 1980年在香港大學畢業的吳俊雄,面對人生的新階段,也親睹香港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事後回想,那個時代對我們這些吃喝玩樂的人不薄。. 」他笑說。. 仔細爬梳,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十年從七十年代萌芽。. 「本土文化從七十年代中期已開始發展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