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12日 · 端午節 是 漢字文化圈 的傳統 節日 ,定在每年 農曆 五月初五,是 夏季 送離 五瘟神 ,驅除 瘟疫 的節日。 是 華人四大節日 之一,與 新春 、 中秋 等節日同屬 漢字文化圈 的 中國大陸 、 香港 、 澳門 、 台灣 、 新加坡 、 馬來西亞 、 日本列島 、 琉球群島 、 朝鮮半島 、 越南 的重要 傳統節日 。 2009年9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正式批准將其列入《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端午節成為 中國 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節日 。 [2] 根據廣泛的傳說, 楚國 愛國 詩人 屈原 於這一日投 汨羅江 自盡,後以紀念屈原,因此有人稱其為 詩人節 。 或謂是 吳國 忠臣 伍子胥 忌日 。 歷史 [ 編輯] 端午節撒灰除蟲是禳毒驅疫的習俗. 由來 [ 編輯]

  2. 由來. 端午節名稱眾多如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艾節上日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草藥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詩人節躲午節解粽節端禮節等等。 至於常見的「端午」一名,最早見於 晉代 周處 的《風土記》「仲夏端五,烹鶩 角黍 」 [3] 。 原書已佚,引文的「五」或作「午」字。 對先是「端午」還是「端五」有分歧的意見。 有人認為「端五」先於「端午」,端午一詞要到唐代才出現 [4] 。 有人認為最初就是端午,端午節本是午月午日的「重午」,數字紀時取代干支後,才變作「重五」 [5] 。 對端字的解釋也有分歧,或認為端”字是“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指“初五”。

    • 習俗
    • 飲食習俗

    祭祀

    農曆五月初五,家家戶戶會舉行家庭的祭祀行事。祭拜神佛、祖先與地基主的供品、時間與方式略有差異,但流程大致為擺供、點燭、獻茶酒、焚香祝禱、捧金紙祝禱、祭酒三巡、焚香、撤供等。祭拜神佛約於上午十點開始,供品基本上須備妥鮮花、素果、敬杯、五牲禮、粽子(肉粽、鹼粽、粿粽)、芋頭粿、白飯、米酒與雄黃酒等。神明的金紙為「壽金」、「刈金」,祖先則為「刈金」、「銀紙」。祭拜祖先需將牲禮剁剖開,再行祭拜。 雄黃酒含有劇毒,傳統雄黃用於宗教行事或午時水沐浴淨身避邪,各地習慣不同、但未有飲用之俗。「飲雄黃酒」與屈原傳說一樣,多為戰後的附會與訛傳。

    遊戲與禮俗

    人們在五日節當天會進行應節的遊戲。如立蛋、豎硬幣、畫彩蛋或是浮水針與鬥蟋蟀等。在古代,端午當天全家老幼婦孺會雇舟船,渡游溪河、觀賞龍舟,稱為「遊江」;由於清治時代,性別觀念重男輕女,因此端午節在內的傳統三節便是深居閨中、忙於家事的婦女,與全家人穿新衣裳出遊、參拜時刻。台灣婦孺亦有摘赬桐、月桃來簪髮髻之風俗[註 3]。清治時期逢端午時,各書房的學生須用紅紙包兩角或四角錢贈予先生,而受贈的老師則以扇子回禮,此俗稱為「紅包禮」。 此外,台灣本土的端午習俗還有鹿港隔岸拔河、台中市南屯區犁頭店穿木屐躦鯪鯉文化、屏東縣九如鄉的端午走標文化、端午石戰與造石塔文化,尤其又以佳冬石戰與大稻埕造塔最盛大,但今不復見。

    粽食

    粽子是台灣端午的祭祀供品,古代台灣的原住民已經有用月桃葉等儀式植物包粽子的文化,一般家庭祭祀神佛祖先時,需準備「肉粽」、「鹼粽」、「粿粽」(粄粽)等。最為普遍的「燒肉粽」(台羅 : sio-bah-tsàng 客語 : ngiug zungˇ) 依做法、口味可分為蒸煮式的「北部粽」(頂港粽) 與水煮式的「南部粽」(下港粽),俗稱「北蒸南煮」。客家裔的粽子可分為:糯米加入鹼水蒸熟的「鹼粽」與富客家風格的「粄粽」與「客家粽」。端午粽除了食用外亦為祭祀的供品,而延伸出諸忌諱。 忌送喪家串粽 「粽符」又稱「粽步」,是用鹹草索[註 8]將包好的粽子成串綑綁成髮辮狀的「串粽」,用於祭祀時象徵避邪。 人們認為服喪不包粽子不過節,以表「心喪」,粽子需由親友他人餽贈而稱為「送節」,喪家則以糖回禮。故有「忌送喪家一整串的串粽」的禁忌,隱含避免喪家親友被亡者成串帶走的「喪事止息」之意涵。送禮者可將「串粽」解開,成為一顆顆的「散粽」化解。惟時代背景不同與社會風俗演進,昔日禁忌事成皆可,而現代附會之忌諱,則多為無稽之談。

    午時菜

    臺灣人在五日節時,人們除了粽子還會搭配應節的時令蔬菜水果一同食用。臺灣話俗語稱:「食茄人較會『肖鳥』趒(tshio tiô),食豆食甲老老老。」[註 9][註 10]意思為:「男人若食用茄子,身體跟陰莖、第二性徵就能長得茂盛、若食用豆子就能活得老康健。」其中北部多食用長豆(即菜豆),南部多食用皇帝豆。 在臺灣傳統食俗中,茄子、長豆象徵長壽、桃子能夠避邪制鬼,荔枝、瓠瓜與清熱解毒的綠豆則是時令的蔬果。加上端午時令的豆菜、李子、荔枝、綠豆與瓠瓜等蔬果食材所製成的料理或小吃,便稱為「午時菜」。其中,食用粽、豆、茄、李、桃,被稱為「食五子」。 時屆夏令,氣候漸轉為高溫懊熱、潮濕的梅雨季,人們此時開始到各地青草巷、草藥店採買藥材、草本,再用午時水煎煮成消暑解熱的青草茶。由於台中盆地廣植黃麻,因此端午時節,台中市南屯區流行將黃麻的嫩葉摘取下來,製成清熱消暑的麻芛湯。另外,台北市艋舺、彰化縣鹿港、台南市安平、嘉義、雲林縣北港等地流行吃煎堆,寓意「補天」;而雲林縣、嘉義縣、台南市則盛行於端午節中午時候吃西瓜,人們相信可以幫助消化外,亦能消暑、防止長痱子。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4年5月12日 · 历史. 常見習俗. 各地特色. 公眾假期. 文學. 申遗风波.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端午节. 香港 愉景灣 的龍舟競渡. 端午節 是 漢字文化圈 的傳統 節日 ,定在每年 農曆 五月初五,是 夏季 送離 五瘟神 ,驅除 瘟疫 的節日。 是 華人四大節日 之一,與 新春 、 中秋 等節日同屬 漢字文化圈 的 中國大陸 、 香港 、 澳門 、 台灣 、 新加坡 、 馬來西亞 、 日本列島 、 琉球群島 、 朝鮮半島 、 越南 的重要 傳統節日 。 2009年9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正式批准将其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成为 中國 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节日 。 [2]

  5. 2024年5月12日 · 端午节 是 汉字文化圈 的传统 节日 ,定在每年 农历 五月初五,是 夏季 送离 五瘟神 ,驱除 瘟疫 的节日。 是 华人四大节日 之一,与 新春 、 中秋 等节日同属 汉字文化圈 的 中国大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 新加坡 、 马来西亚 、 日本列岛 、 琉球群岛 、 朝鲜半岛 、 越南 的重要 传统节日 。 2009年9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正式批准将其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成为 中国 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节日 。 [2] 根据广泛的传说, 楚国 爱国 诗人 屈原 于这一日投 汨罗江 自尽,后以纪念屈原,因此有人称其为 诗人节 。 或谓是 吴国 忠臣 伍子胥 忌日 。 历史 [ 编辑] 端午节撒灰除虫是禳毒驱疫的习俗. 由来 [ 编辑]

  6. 本表列出香港的所有公眾假期,其中14天同時是法定假日,則以黃色顯示。 除特別註明外,所有公眾假期如與星期日或其它公眾假期重疊,會於下一個工作日補假。 部份依據農曆日期的公眾假期,會註明其農曆日期。 公眾假期以外的假期 [ 編輯] 以下日子,雖然不是公眾假期,但按照約定俗成,部份機構或會放假或提早下班: 法定假日 [ 編輯] 名義上,香港每年有17天 公眾假期 (俗稱「銀行假期」、「寫字樓假期」、「紅字」、「紅日」等,香港版本的日/月/年曆上,該17日通常以 紅色 標示),但根據 香港法例第149章《公眾假期條例》第2條《釋義》 ,該17天是銀行、教育機構、公共機構辦事處和政府部門遵守為假期的日子。

  7. 香港繁體. 工具. 大澳端午龍舟節 (英語: Tai O Dragon Boat Festival )是指每年 端午節 於 香港 大嶼山 大澳 的傳統活動,使用 龍舟 進行祭祀儀式。 這項活動於2011年被列為香港首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之一。 歷史 [ 編輯] 這項活動起源於19世紀,當時大澳發生瘟疫,當地漁民於端午節將各廟宇神像放在小艇上於水道巡遊,結果瘟疫消除,便成為了每年一次的習俗。 節日儀式 [ 編輯] 現時這項活動由大澳三個傳統漁業行會舉辦,包括扒艇行、鮮魚行和合心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