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8月8日 · 運動科學系博士,認可體能訓練專家 (NSCA-CSCS, ACSM-EPC),<<運動科學訓練攻略>>作者。 於香港大學(雙主修食物營養和運動科學) 取得一級榮譽畢業後,繼而在中文大學完成運動科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2. 2014年12月28日 · 每年香港渣打馬拉松,都可見到他的身影,直至2008年,被譽為「民間渣馬代言人」。. 2014年12年28日早上八時,伯與世長辭,終年93歲。. 伯的格言是:「不能跑全馬,便跑半馬,若再不能,就跑10公里;我有100歲命,都會跑下去。. 贏輸不打緊,完成 ...

    • 何謂「運動後燃」效應?
    • 真正研究?
    • 結果發現
    • 研究結論
    • 一點反思及建議

    這現象的正統文獻說法為「運動後額外耗氧」,英文 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簡稱 EPOC。簡單來說,當我們進行高強度運動,身體除了會在運動期間消耗卡路里外,運動後生理系統和各器官也會持續活躍一段時間 (如肝臟、心臟、肺部和肌肉等),故需要額外能量復原。一般而言,若運動強度越高,EPOC 的程度也越大。HIIT 由於性質劇烈,邏輯上 EPOC 幅度理應不小,其「後燃燒脂」功效之說便由此得來。

    HIIT 可產生 EPOC 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但其真正幅度卻往往被外界誇大。美國運動學者 Dr. Wesley Tucker 在2016年於著名美國 NSCA 官方期刊《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發表過一篇標誌性研究,找來10位年青活躍男士,在單車機上進行四次隨機測試,比較兩種常見 HIIT 模式與傳統連續運動或不運動的 EPOC 幅度。四次條件如下: 1. 4分鐘高強度 (95% 最高心率) 間歇,組間休息3分鐘,重複四次 2. 30秒全力衝刺間歇,組間休息4分鐘,重複六次 3. 30分鐘連續運動 (80% 最高心率) 4. 不作任何運動 研究人員分別檢測運動期間及運動後3小時內的卡路里和氧氣消耗量。

    與連續運動和不運動組別相比,兩組 HIIT 的耗氧率,僅在運動後首小時明顯較高,差距在第二小時開始已大幅收窄,回落至接近基礎水平,反映 EPOC 的實際持續時間有限。
    此外,若只分析運動後三小時內消耗的卡路里,6×30秒重複衝刺那次測試確較30分鐘連續運動多46 kcal (110 kcal vs 64 kcal)。但如把運動期間消耗的卡路里也一併考慮,重複衝刺消耗的總卡路里僅為271 kcal,實質較連續運動的348 kcal 還要低

    由此推斷,研究人員認為 HIIT 的所謂「後燃效應」,大概只能有效維持2-3小時,極其消耗約額外100多卡路里,從基本能量平衡角度,並不足以全面解釋其宣稱的減肥功效。 “….The EPOC is unlikely to be the major contributor to fat loss and body composition changes previously observed following HIIT…” 事實上,過往亦有不少研究指出 EPOC 並非 HIIT 獨有的「奇特現象」,例如一般健身人士平日所作的高強度重量訓練,其實也會伴隨顯著「後燃效應」,而且程度不遜於 HIIT。 這裏還要提及一點,上述研究共有13位年輕參加者,但當中3位在進行衝刺式 HIIT 時,出現嘔吐、...

    總結以上研究發現,過往坊間媒體標榜的「HIIT 後燃效應」似乎有被過份吹捧、嘩眾取寵之嫌,作為專業體適能從業員,我們必須謹慎判斷資訊真偽,不應盲目盡信,免得讓錯誤觀念繼續在大眾間彌漫。 當然,筆者作為 HIIT 研究和推廣者之一,需強調本文的用意並非否定這種方法的功用,而是鼓勵大家應從正確科研角度理解其真正好處。HIIT 對體能和健康的功效是獲得海量文獻數據肯定的,只是原理很可能不是坊間大眾一直理解那樣,亦要其他方面如飲食和作息配合。但要是應用得宜,筆者深信它對不少人來說仍為一種省時可取、同時甚富趣味的運動方式,對身心皆有裨益。 最後,以簡單一句作結: “HIIT is a great exercise option for many of us, but only until we use...

  3. 2018年9月27日 · 2015年1月,受台灣跑者影響,第一次嘗試赤足跑,並於渣馬全馬賽嘗試一小段以赤足比賽,發現頗有成效。與伯是多年好友,現全力舉辦伯紀念盃活動,並開設facebook專頁「赤足微步」分享相關資訊。

  4. 2018年4月4日 · 運動科學系博士,認可體能訓練專家 (NSCA-CSCS, ACSM-EPC),<<運動科學訓練攻略>>作者。 於香港大學(雙主修食物營養和運動科學) 取得一級榮譽畢業後,繼而在中文大學完成運動科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5. 2019年6月28日 · 運動科學系博士,認可體能訓練專家 (NSCA-CSCS, ACSM-EPC),<<運動科學訓練攻略>>作者。 於香港大學(雙主修食物營養和運動科學) 取得一級榮譽畢業後,繼而在中文大學完成運動科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6. 2019年10月31日 · 以下文章將根據最新文獻介紹有關睡眠的運動科學知識,並列舉多種有效改善睡眠的方法: 圖: NBA. 1. 睡眠的週期. 睡眠可定義為個人對外在環境刺激變得不活躍、身體恢復精力必須的過程。 在科學角度,睡眠可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快速動眼期 (REM,Rapid Eye Movement): 在此期間眼部會快速活動,我們做夢多發生在這個階段。 非快速動眼期 (NREM,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 可再細分成四個子階段,即S1、S2、S3和 S4,這亦同時反映睡眠的「深度」。 當中S3和S4又稱為慢波睡眠 (SWS,或深層睡眠),對運動員的體力恢復尤其重要。 我們剛開始入睡多會先進入NREM,繼而轉到REM。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