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迷你辦公室柴灣 相關

    廣告
  2. 預訂柴灣飯店,Agoda價格保證! 取得心水住宿特惠價格,參考千萬真實評價

    • 高雄

      超值酒店,神秘優惠

      先訂後付,節省更多!

    • 折扣優惠

      計劃緊下次旅程?

      我們為你提供最抵優惠!

搜尋結果

  1.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柴灣) ( 英語 :Hong Kong I nstitute of V ocational E ducation( C hai W an),簡稱: IVE(CW) ),是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 於 柴灣 的分校,位於 港島 東區 ,鄰近 杏花邨 及 港鐵柴灣車廠 ,佔地51,000平方米。

  2. 哥連臣角新廈靈灰安置所 (英語: Cape Collinson - San Ha Columbarium )為公眾靈灰安置所,位於 砵甸乍山 北面在 柴灣 的山腳由於其座落於 歌連臣角道 及 新廈街 的小山坡上故以此命名項目於2018年年尾動工並於2023年首季竣工其地址為香港柴灣歌連臣角道59號佔地約1.2公頃造價約為8億港元 [1] [2] 。 由於靈灰安置所面積範圍不大,所以該項目工程並不包括紀念花園設施,但一併建有登山 扶手電梯 ,可疏導來往柴灣墳場的人流。 食物環境衞生署 (食環署)於2023年3月8日宣佈將編配東區哥連臣角新廈靈灰安置所10,000個標準龕位及104個大型龕位新建的可續期骨灰龕位,並於3月20日至4月17日接受申請 [3] [4] 。

  3. 柴灣市政大廈 ( 英文 : Chai Wan Municipal Services Building )是 香港 一座多用途的 市政大樓 ,由興業建築師有限公司設計 [1] ,位於 香港 柴灣 柴灣道 338號,於2001年5月10日 , 23年前 正式啟用。 柴灣公共圖書館及學生自修室亦於2001年12月19日 , 22年前 下午2時從柴灣 漁灣邨 遷往此大廈。 大廈設於舊 柴灣邨 第1座原址,於1991年拆卸。 設施[編輯] 建築工程延誤[編輯] 市政大廈在1996年12月動工興建,原定於1999年11月完工,但 建築署 已於同年7月30日證實大廈的總承建商已放棄工程合約,而 建築署 亦已通知總承建商收回建築地盤的事宜。 結果工程延誤至2000年至2001年才完全完工 [2] 。

    • 地理位置
    • 地名
    • 歷史
    • 人口
    • 特色
    • 著名地點、街道及建築物
    • 交通
    • 區議會議席分佈
    • 地區發展

    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法定圖則及地區規劃,柴灣屬於港島規劃區的第20區,範圍包括杏花邨和小西灣。柴灣北接杏花邨白沙灣以西的鯉魚門度假村,西連大潭郊野公園(柏架山),南達石澳郊野公園(歌連臣山及砵甸乍山),東鄰藍塘海峽。 柴灣地理位置獨特,三面環山,東北方面向藍塘海峽及將軍澳,和跑馬地一樣都是香港島的谷地。柴灣有海拔532米的香港島第二高山柏架山,以及歌連臣山、砵甸乍山作為天然屏障,因此其天然深水良港的條件,適合船隻避風。

    柴灣是一個位於鯉魚門海峽的外灣,為香港島最東的谷地。由於三面環山,加上水源充足,所以盛產大量木材。這些木材可作柴薪之用,所以這個海灣被命名為柴灣。在石油成為能源霸主之前,柴薪(木材)就是具有高經濟價值的燃料,主導著社會經濟發展和民生福祉。由於柴灣擁有天然海港及豐盛能源,因此清朝的時候,柴灣已經成為漁業、農業、林業、能源產業並重的多元產業社區。[來源請求] 另外「柴」在客家話中發音與粵語「西」音近,故此過去「柴灣」又名「西灣」[a],英文一度譯成「Sai Wan」,而毗鄰柴灣的社區亦有「小西灣」之稱。1950年代港府開發柴灣時,有人認為「柴」字不吉利(粵語「拉柴」即死人),建議改為「翠灣」,因而有翠灣邨之稱,但除了翠灣邨外,「翠灣」一名沒有流行起來。儘管如此,區內超過十個公共及私人屋苑,以翠字...

    上古至宋元

    記載古代香港歷史的地方志《新安縣誌》,沒有關於柴灣的直接記載,不過根據香港市政局編印的《羅屋博物館》 考證,柴灣一帶相信早於宋朝時便有人聚居。當時來往廣州、浙江和福建之間的船隻,有時途經柴灣時到岸上取水。

    明清時期

    萬曆元年(1573年),於南頭設立縣治,取名新安,喻意「革新鼎安、轉危為安」。清康熙元年(1662年),為防止沿海居民與鄭成功軍隊接觸,下令遷界禁海,新安縣一度併入東莞縣,後復界恢復新安縣。不過嘉慶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一九年)編撰的《新安縣誌》沒有關於柴灣的記載,村莊名錄也沒有「柴灣」的記錄,大概是因為當時人口相當稀少。道光八年(1842年)鴉片戰爭後簽《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予英國,從此柴灣脫離新安縣。 根據1841年的人口普查資料,柴灣人口只有30人,到了1891年增至208人。十八世紀初柴灣移民多為客家人,從廣東寶安縣移居並開墾成六條村:羅屋、藍屋、成屋、陸屋、西村和大坪州,羅屋為最大村落,當地居民以捕魚及務農為生,亦有部分村民以燒灰為業。燒灰取自岸邊貝殼和海底珊瑚,燃料為柴薪。

    英治初期

    1843年英軍曾於柴灣設立軍營,位於今天的天主教明德學校新舊校舍及柴灣警署所在的小山丘,但因軍人紛紛感染熱病,其後將軍營遷至高地,即現時鯉魚門公園及度假村之處,並於附近設立炮台作為海防用途,即現時香港海防博物館之處。1925年香港童軍於現時屬於柴灣公園範圍的童軍山興建香港首個童軍營地。 由於19世紀的佔主導地位的軍事力量主要是海軍力量,所以當時殖民地政府選擇中西區及灣仔區建立維多利亞城,作爲政治、軍事及商業中心,而柴灣位於香港島東部邊陲,臨近廣闊的藍塘海峽,並置於鯉魚門的後方,沒有天然屏障包圍保護,容易有被海盜襲擊的危險,無險可守,所以即使是20世紀上半葉,甚至直到淪陷時期,柴灣仍然長期處於發展滯後的境況,且被視為郊區。根據一九九零年一月香港市政局出版的《羅屋民俗館》記載,日佔時期(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憲兵也有搶掠柴灣區民眾的物質,可幸殺戮並不嚴重.

    根據香港政府2001年人口普查,與香港島其他區域一樣,柴灣住戶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比全港住戶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多,柴灣居民的教育水平亦比全港教育水平高,顯示柴灣的居民的生活水平處於較前的位置。其外,柴灣所屬的東區的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在香港十八區中僅次中西區和灣仔區,排名全港第三位。據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數據,柴灣人口為179,025人。

    居住族群

    柴灣自客家人移居開始,成為當地核心居民,充滿濃厚的客家文化色彩,及後雖受到英國管治,但沒有濃厚的殖民地色彩,所留下的歷史痕跡也不多,僅保留軍事設施。直到戰後,大量中國大陸難民來港,以廣東省佔最多,廣東文化因而大大影響居民生活。直至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廣東省以外省份的新移民才陸續增加,漸漸形成當地的文化。由於香港島是高度城市化的都會區,大部分居民(尤其是年青一代)已經落地生根,認同自己是香港人。

    車廠重建

    柴灣擁有兩間香港島最大規模的巴士車廠。以前柴灣是中華巴士(中巴)最重要的基地,也都是首間於柴灣設立巴士車廠的巴士公司,其辦公室也都設在其柴灣車廠,即使1993年中巴喪失26條路線(全數撥歸給城巴接辦),但因為仍擁有專營權的關係,其地位依然未受動搖。直到中巴專營權於1998年結束後,大部分柴灣巴士線都改由新世界第一巴士(新巴)和城巴接手,而新巴也跟中巴一樣在柴灣建立其大本營。而城巴在被新巴的母公司周大福收購後亦使用柴灣設立總車廠。中巴計劃重建柴灣巴士廠為大型住宅項目,惟計劃遭城規會否決。後來中巴跟合作夥伴太古地產修改方案後再到城規會闖關,最終成功。

    地理環境

    柴灣擁有翠綠群山環抱,在地理上自成一隅,遠離繁囂,經過多年的發展,尤其是在鐵路及公路的建設和改進,吸引不少其他區域的市民遷入居住。柴灣地少人多,土地供應非常短缺,以致不少房屋都需要建築在山坡上。故此柴灣也有不少屋苑建築在山坡上,例如位於大潭道的山翠苑、興民邨、位於環翠道的興華(二)邨、峰華邨等。 此外柴灣為港鐵港島綫終點站所在地,港島綫連接柴灣和港島區多個商業中心區與購物區如銅鑼灣、灣仔、中環以及近年興起、座落在鰂魚涌和太古一帶的港島東商業區;柴灣亦為東區走廊起點,可直達港島商業區,並可再連接新建的中環灣仔繞道,前往中環和上環將更快捷。其中由新鴻基地產和地鐵公司合作發展的新翠花園便是位處港鐵柴灣站上蓋,而由新世界發展興建的康翠臺亦位於距離該站路程約5分鐘的位置。此外周邊的環翠邨、興華邨、怡翠苑、樂翠臺、永利中心等屋苑居民,也可以方便地使用鐵路和陸路交通,與中環、上環、灣仔商業區和港島東商業區形成半小時生活圈。

    主要公共設施

    1. 柴灣公眾貨物裝卸區 2. 柴灣泳池 3. 柴灣公園 4. 柴灣體育館 5. 環翠邨公園 6. 青年廣場(前稱香港青年發展中心) 7. 小西灣綜合大樓 8. 小西灣運動場 9.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 10. 柴灣華人永遠墳場 11. 歌連臣角火葬場

    政府機構

    1. 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總部: 位於柴灣小西灣道10號 2. 僱員再培訓局總部: 位於柴灣小西灣道10號 3. 地產代理監管局總部: 位於柴灣東貿廣場 4. 新翠花園政府合署 5. 柴灣水務署總部暨香港及離島分署及懲教署總部大樓(預計於2024-25年落成) 6. 柴灣政府綜合大樓及車房(預計於2024-25年落成)

    地點及街道

    1. 羅屋民俗館,香港法定古蹟。 2. 西灣國殤紀念墳場,安葬香港保衛戰中陣亡的香港守軍軍人。 3. 天主教明德學校舊校舍

    柴灣是赤柱、石澳、小西灣和筲箕灣之間的交通要道,地鐵港島線和東區走廊通車後,柴灣便與香港主要的鐵路網和道路網連接在一起。港鐵港島綫在柴灣至杏花邨一段是香港島唯一建築在地面的路段,能夠從車廂內觀看柴灣、杏花邨和小西灣的景色。

    根據選舉管理委員會和東區區議會的每一屆的選區分界圖,柴灣區域可被分為12個分區(詳見下表):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以大潭道、鯉魚門公園以東至新業街以西為範圍。 註:以上主要範圍尚有其他細微調整,請參閱有關區議會選舉選區分界地圖。

    隨着近年不少港島核心商業區商廈用戶東移,東區寫字樓需求上升,柴灣首個甲級寫字樓東貿廣場建成。
    柴灣的貨物起卸區已取代位於觀塘,因興建東九龍海濱長廊及啟德郵輪碼頭項目而搬遷的貨物裝卸區。
    2012年5月,香港政府向職業訓練局批出柴灣盛泰道地皮,用作興建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而校舍已經於2018年1月完工啟用。
    2012年9月公佈修復柴灣工廠大廈,並改建為小型公共房屋,現時已重新命名為華廈邨並在2016年下旬入伙。另外柴灣連城道的住宅用地興建公共房屋-連翠邨已於2018年8月入伙。
  4. 邨內設健身設施. 柴灣邨 (英語: Chai Wan Estate )是 香港東區 的一個 公共屋邨 ,位於 柴灣 新廈街300號,毗鄰 東區走廊 和 港鐵 柴灣站 。. 以前的柴灣邨共有27座 徙置大廈 ,經拆卸重建後大部份樓宇分拆為 環翠邨 、 悅翠苑 、 茵翠苑 、 柴灣市政大廈 、 樂 ...

  5. 其他人也問了

  6. 華廈邨 (英語: Wah Ha Estate ),由 柴灣工廠邨大廈 (英語: Chai Wan Factory Estate )改建而成,項目編號為ET04 [1] ,是一座位於 香港 香港島 東區 柴灣 吉勝街 2號的前 徙置工廠大廈 ,佔地0.45 公頃 ,樓高5層,改建前並無 升降機 設施,改建前全座共378個 工廠 單位,而每個單位標準面積為18 m 2 (190 sq ft)。

  7. 北角政府合署. 坐标 :22.292287°N 114.208393°E 北角政府合署 ( @ North Point Government Offices : ,簡稱: NPGO ),位處 香港 北角 渣華道 333號,面對 維多利亞港 ,是 港島區 其中一座政府辦公大樓,於1998年落成(26年前),樓高25層, 地政總署 、 規劃署 (包括其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