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0月29日 · 医管局并推行公私营协作计划,引入共同医治概念,将稳定病人交由社区家庭医生跟进,以整合覆诊次数及腾出资源接收新症。 医管局称目前尚在试行阶段,稍后检讨运作及服务模式。

  2. 2023年11月9日 · 传统的临床教学在住院病房进行,一般学生需6至8人一组去不同病房询问病人,采集分析病例后与临床老师讨论。 然而,理想的教学案例并不总是存在,加之新冠疫情期间学生难以去到病房实习问诊,有见及此,港大许长峯医生与计算机科学系阮子瀚博士及其团队,于2020年开始研发虚拟的聊天机器人,导师根据经验及真实病例设计合适的虚拟病人,供学生在线上通过聊天采集病历后,再与医学院老师进行个案讨论与分析。 然而,初代的聊天机器人尚不是生成式,仍需导师自行设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预设答案,回答较单调有限。 内含30位“病人” 部分性格急躁. 于是,团队于今年开始研发生成式人工智能,并于8月推出“AI虚拟病人”,目前主要应用于4年级医科生教学中,数据库里已有约30位病人。

  3. 2024年2月23日 · “我们现正开展国际AI医药枢纽(International Hub of AI for Medicine)的计划,透过优先采用这所人工智能运算中心,为科大推展包括生物与医疗科技等研究,并邀请全球大学合作,推动博士生(PhD)参与前沿医疗科技的研发和应用,包括新型药物与疫苗的

  4. 行政长官在去年的施政报告中公布会推出“医健通+”,五年时间建立一个综合医疗资讯平台,并提出四大策略方向,包括“统一电子病历”、“统一治理流程”、“统一健康工具”及“统一数据平台”。 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日前向立法会卫生事务委员会介绍“医健通+”发展计划,详细阐述该综合数码健康平台计划建立的生态系统、预期功能及推进时间线。 “医健通”作为香港智慧医疗概念的基石,不单可提升医疗效率,亦能为医疗服务质素提供更多保障。 自2009年起,“医健通”已经完成两个阶段的发展,包括完成《电子健康纪录互通系统条例》(第625章)立法,及建立“医健通”电子健康纪录互通平台及“医健通”流动应用程式,而全港近八成人口亦已在“医健通”平台完成登记。

  5. 2024年2月20日 · 医疗券计划下,年满65岁并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证或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发出的《豁免登记证明书》的人士,可使用香港特区政府每年2000港元的医疗券(最高可累计金额为8000港元),经商议评估长者医疗需求,可以用以支付政府指定的深圳和睦家门诊

  6. 2024年4月23日 · 卫生署7月起将在辖下母婴健康院及学生健康服务中心采用香港2020,以分别评估0至5岁及6至18岁儿童的生长状况。 母婴健康院及学生健康服务中心预计将分别由今年7月及9月起,采用新生长图表。 医院管理局亦将于今年9月开始,在辖下医院分阶段采用新的生长图表,期望今年底前在其所有医院推行。 地区健康中心现时有推行针对儿童的服务,包括班组活动以及外展健康风险评估等,亦会配合新生长图表的推行。 卫生署会发信给医护专业机构及持份者,介绍有关研究及新生长图表等资讯。 医健通亦将会有新生长图表的使用及查阅功能。 网友观点. 请输入内容... 大公网香港新闻频道.

  7. 2021年5月19日 · 医界坚持为保障质素,海外医生必须通过本地考试门槛才能执业,但不少人认为考试是“排外”的藉口,只要是在具质素的医科大学毕业,就可以免试来港执业。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社会为此陷入分裂。 但现实不等人,香港不能无了期争议下去,特区政府今次对引入海外医生设立四项要求,包括必须是本港永久居民、在本港认可的海外医学院毕业、在公立医院必须工作五年及通过职业评估,可以说参考了各方意见,能满足既要引入外援又可保障其质素的要求。 舆论普遍欢迎有关措施,但对效果如何却见仁见智。 有病人组织担心门槛太高,尤其必须是“香港永久居民”一项,限制了其他有意来港服务的人士。 医界也不太看好有关政策的吸引力,理由是本港公立医院工作压力大,若最终有100人来港服务“已经很幸福”。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