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教育Wiki. 起源. 自我效能這個概念是由社會認知論學者Bandura 於1977年所定義提出,根據心理學的行為學派與認知學派,他提出以自我調適為核心的社會學習理論 (social learning theory) 。 Bandura認為增強無法引發人類的行為,除非透過認知過程產生期待。 換言之,Bandura認為自我效能是個人對於是否能夠達成賦予的特定任務的能力的信念。 一個人所具備的自我是一個認知系統,具有一套內在的評估與解釋過程,而這個內在過程形成個人對事物的概念、信念與自我概念。

  2.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角色模糊的意義不同於角色衝突。 角色衝突是二個或二個以上角色期望的相互矛盾,角色模糊則是角色期望本身的含糊不清。 在教育機構,如果由於教育人員缺乏足夠的、明確的角色訊息,則可能使其未能認清自己的角色職責;其次,或許教育人員能掌握自己的角色職責,但是他可能欠缺有效執行角色職責的訊息;最後,即使教育人員知悉如何執行角色職責,他也可能並不了解上司對其角色踐履的表現的評價,有了上述三種情況之一時,教育人員可謂正在遭遇角色模糊的情境。 角色模糊的現象在現代的社會組織中普遍存在。

  3. 期望理論 (Expectancy Theory) 是由 佛倫 (Vroom, 1964) 所提出,認為對未來尚未發生的事情,都有其信念及預想,然而人們複雜的的行為與周遭環境,使得他們在同一時刻下,所想望的事物可能不只一項。 因此,人們在決定對於其想望事物是否要採取行動時,會先分析行動後可能產生的結果及帶來的價值,如果覺得預期的結果與報酬是滿意的,才會行動。 基於環境資源有限與自身能力,人們對於所追求的事物需要有所排序,而形成錯綜複雜的心理歷程,期望理論的發展目的即在探討此種心理歷程。 而激勵某項行為的動機之強弱,就是該項行為所產生各種結果的「吸引力」與「期待值」兩者的乘績總和。 期望理論的假設. (1)每個人有不同的慾望、需求與目標,而這三者則會隨著環境與個人經驗的改變而改變。

  4.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增強理論 (Reinforcement Theory)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施金納 (Burrhus F. Skinner)所提出的。 施金納在〔自由與尊嚴的超越〕 (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一書中認為人類行為的學習或終止,依行為能否獲得滿意的結果而定。 增強理論所根據的原則有四,即正增強 (positive reinforcement)、負增強 (negative reinforcement)、懲罰 (punishment)和消弱 (extinction)。

  5. 定義. 或稱為價值澄清教學法係指採用問題或活動的方式經由學生自我選擇分析決定反省的過程讓學生建立自己價值觀的一種教學方法主要用於道德教學情意教學等方面後來也被廣泛使用在公民教育行為輔導各種教學環境。 起源. 價值澄清法是由任教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學者賴斯 (L. Raths)在1957年提出來的,賴斯認為教師可以教導兒童許多概念和價值觀,但是真正影響他們日常生活行為都是自己教導自己的。 也就是說,概念或價值的形成,是由兒童自己選擇與認同的結果,如果缺乏兒童自我教導行為,教師再如何耳提面命、諄諄教誨,效果都是相當有限的。

  6.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詞條功能 轉寄詞條 錯誤通報 友善列印 推薦關聯詞 × 轉寄詞條 請輸入您想要寄送的對象 Email, 如果1人以上, 請使用 , 分隔 ...

  7. 教育百科為「教育雲」下專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之跨知識庫檢索平臺,是線上字典,提供多元成語、字詞、同義詞、注音、解釋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