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一、创作背景. 1809 年,韦伯凭借他对乐器敏锐的听觉,为中提琴创作了《行板与匈牙利回旋曲》,这是一首由小型乐队 (包括长笛、双簧管、低音管、圆号与弦乐器)伴奏的中提琴协奏曲,最初是为同父异母的哥哥,也就是中提琴家弗里茨·韦伯 (Fritz Weber)而作。 但这首作品并不被哥哥重视,幸好,来自柏林的中提琴炫技大师弗兰兹·泽维尔·塞默勒 (Franz Xavier Semler)大力推广,才使得这首作品流传下来。 1813 年在布拉格任职期间,韦伯又将此曲改编成巴松版本 (OP.35),使得这首作品的传承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题目探究.

  2. 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演奏者应清晰地勾勒出和声的低音线条, 这对呈示和弦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意义就如申克所说的, 和弦低音线条恰当的演奏, 是产生美好演奏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有时候, 演奏者会只注意高音, 忽视了低音对高音声部有一定

  3. 首先,左手按指的四个手指作用于指板的要平衡,根据四个手指的平衡感来决定拇指和手腕的位置, 拇指和手腕对于其他四个手指来说始终是持于一个中间位置,在伸张和换把时它们都要跟着调节和移动,不要一握琴就用拇指和食指把琴颈捏得死死的。

  4. 2018年11月16日 · 一、选择曲目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俗语说: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钢琴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拔高”的现象,操之过急,常常布置给学生难度较大的钢琴作品,乐曲的难度与学生实际的能力不相适应。 因为师范生学琴年龄普遍偏大,大多缺乏扎实的钢琴基本功训练,难度过高的钢琴作品往往是造成演奏不流畅、不完整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教师在钢琴教学中首先要注意的是给学生选择钢琴曲目时要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统一的教材显然不能适应一个班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的需要,教师要根据每一学生的水平选择不同难度的、与其能力相适应的练习曲,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针对学生学习钢琴起点较低的情况,以选用中小型钢琴曲为主。

  5. 从发挥音色表现力的角度来看,深厚而饱满的中提琴音色巧妙的同钢琴相结合。 唯一的快速度的变奏是在小调上进行的,是本乐章戏剧性的中心。 在这个变奏中,两种乐器一唱一和,交相辉映。

  6. 启蒙时代乐团 (Orchestra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的古乐长笛演奏专家乔治·布朗尼称在18世纪和19世纪, 不仅乐章间鼓掌是家常便饭, 乐章间还可能干其他事情———例如在海顿和贝多芬的一些作品的首演上, 经常是先演奏曲子的前两个乐章, 然后停下来演一些芭蕾舞或者唱几首歌, 然后再接着把曲子完成, 现场观众对此不仅十分淡定, 而且习以为常, 在绝对的沉默中听完作品是不可想象的。 事实上, 18-19世纪的作曲家对于听众表露对作品的喜爱是非常欢迎的, 对于现在看来非常“无素养”的乐章间鼓掌行为, 音乐家是非常期待的。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莫扎特在“巴黎交响曲”首演后给他老爸写的信, 在信里面, 莫扎特写道:

  7. 众所周知 ,中提琴是一种具有人声特色的音色的乐器 ,而其最广泛的运用是在交响乐以及室内乐中 ,它以独奏者的身份出现的时间很短 ,独奏的曲目量也很少 。传统的中提琴专业课教学模式以训练学生基本功为基础 ,以独奏曲目的训练为基本方式 , 以提高学生演奏能力为目的 ,即“一基一轨”的教学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