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瑞巴派特片藥理作用. 本品為胃粘膜保護劑。 有預防 潰瘍 發生和促進潰瘍癒合作用,可增加胃粘膜 血流量 、 前列腺素E2 的合成和胃粘液分泌。 可清除 氧自由基 ,促進 消化性潰瘍 的癒合及 炎症 的改善。 瑞巴派特片貯藏方法. 遮光,密閉保存。

  2.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利美尼定. 利美尼定 (Rilmenidine),本品是一個中樞降壓藥,具有獨特的降壓機制,作用比 可樂定 強,而 副作用 比可樂定小,因此可完全取代可樂定。. 本藥既可與其他藥物合用作為第一線 降壓藥物 ,又可用於 頑固性高血壓 。. 本藥 ...

    • 早期復極症候群的病因
    • 早期復極症候群的症状
    • 早期復極症候群的診斷
    • 早期復極症候群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一)發病原因 1936年Shipley和Hallarua首先注意到在部分受檢心電圖患者中,ST段有特徵性的抬高,而這部分患者臨床又無器質性心臟病的根據。近些年,隨著心電圖的廣泛應用,ERS的檢出率不斷提高。目前認為可能與迷走神經張力增強有關。這種改變應屬於正常變異。 (二)發病機制 ERS的發生機制迄今尚未闡明,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心電復極的變異 有人認為ERS系因心內膜下部分心肌在整個心室除極尚未結束提早復極的結果。多見於前壁心外膜下心肌,故ST段移位以V2~V4為顯著,因而稱之為早期復極症候群。 2.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有關 ERS多見於健康青壯年、運動員,絕大多數有心動過緩,睡眠時ST段升高更為明顯。但用阿托品並不能使ERS的特徵性心電圖消失,而運動或體力應激時,隨心率增快,ST...

    ERS是一種良性的先天性心臟傳導或電生理異常,並非器質性心臟病徵象,多數無任何症状。部分患者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迷走神經佔優勢的表現,常感頭暈、心悸、易疲勞、心前區不適,刺痛或擠壓痛,有時可放射至左肩、臂。心前區痛與體力應激無關,服硝酸甘油類不能緩解。ERS患者長期隨訪X線胸片、冠脈造影及超聲心動圖和各種實驗室檢查均未發現明顯異常。 ERS的心電圖表現類似器質性心臟病,當伴明顯胸痛、心悸等症状時鑒別診斷較為困難。ERS的心電圖診斷標準:依據兩個以上的導聯心電圖出現下列改變: 1.QRS綜合波J點處ST段抬高,0.5mV以上。 2.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部位多見於V3~V5,肢導聯亦可抬高,但aVR導聯無抬高。 3.ST段抬高可持續多年,隨年齡增加抬高幅度有下降趨勢。 4.R波降支有明顯切跡或...

    早期復極症候群的檢查化驗

    目前尚未查到相關實驗室資料。 主要靠心電圖診斷。心電圖檢查ERS特徵: 1.R波降支與ST段連接部出現J點或J波,若J波明顯,尤其在V1~V2導聯可顯現r′圖形,類似右束支傳導阻滯。 2.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升高0.1~0.6mV,升高的ST段弓背向下。 3.ST段抬高的導聯,T波呈對稱性增高,ST段與T波升支融合。 4.胸前導聯R波升高,S波變小或消失。上述改變多見於V3~V5導聯,可持續多年,但也可反覆改變。 5.T波可出現倒置,常在ST段升高的V3~V5導聯。其特點:倒置T波兩支不對稱,有周期性變化,有時變淺或直立,口服氯化鉀或普萘洛爾後方可變為正性T波,但ERS的特徵ST段並無改變。 6.其他心電圖改變 P-R(Q)間期縮短,大於0.12s,短於0.14s;ST段抬高的導聯及Ⅱ、Ⅲ、aVF導聯可見雙峰型P波,屬房內傳導阻滯表現;可伴有室上性心律失常和心房顫動。

    早期復極症候群的鑒別診斷

    1.變異型心絞痛 ERS心電圖表現為ST段抬高,如伴胸痛,易誤診為變異型心絞痛。但變異型心絞痛呈一過性ST段凸面向上抬高,ST段抬高隨胸痛發作而出現,緩解而消失,發作時心率較快,常伴有室性心律失常,運動試驗ST段改變不明顯,並可誘發ST段抬高,可資區別。 2.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 當ERS出現胸痛、ST段抬高,伴T波高聳,應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有明顯胸痛,ST段抬高幅度大,且有典型ST-T演變過程,出現病理性Q波和血清酶學曲線改變,鑒別多無困難。 3.急性心包炎 急性心包炎時產生瀰漫性損傷電流,ST段抬高導聯比較廣泛,多見於Ⅰ、Ⅱ、aVF、和V2~V6導聯,與ERS相似。但急性心包炎ST段抬高數天或1周左右可恢復正常,ST段回復等電線可出現T波倒置,常伴有心率增快和低電壓,聽診可聞心包摩擦音與ERS不同。

    (一)治療 ERS是良性心電圖變異,一般不需特殊治療。若合併神經循環異常,可給予對症處理,胸痛可給予止痛劑,嚴重時可給予硝酸甘油製劑,若出現心律失常可給予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 (二)預後 ERS只是正常心電圖變異,預後良好,ST段抬高隨年齡增長,可減輕或恢復正常。

  3. 人類皰疹病毒7型(Human Herpes Virus Typs 7,HHV-7)是斷HHV-6之後於1970年從正常人外周血單核細胞分離的新型人類皰疹病毒,在體外對CD4+淋巴細胞具有親和性,可以在PNA刺激的人臍帶血淋巴細胞中增殖。 HHV-7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人類皰疹病毒,在75%健康人唾液中檢出。 從嬰兒急性, 慢性疲勞症候群 和 腎移植 患者的外周血單核細胞中都分離出HHV-7。 其細胞病變特點,分離培養條件與HHV-6相似,可通過對 單株抗體 反應性、特異性PCR、DNA分析等試驗來區別。 又確證CD4分子是HHV-7的 受體 ,抗CD4單株抗體可抑HHV-7在CD4+T細胞中增殖。

  4. A+醫學百科 >> 巴賓斯基反射. 巴賓斯基反射 (Babinski reflex),用鈍尖物體由嬰兒腳跟部向前劃足掌外側緣所引起的拇趾 背屈 、其餘4趾蹠屈及扇形展開的 反射 性動作。. 也有的表現為拇趾背屈,其他4趾既不蹠 屈也不呈扇形展開;或拇趾及其他4趾皆呈背屈,同樣伴 ...

  5. 淋巴結 是機體重要的 免疫器官 。 各種損傷和刺激常引起淋巴結內的 淋巴細胞 和組織細胞反應性 增生 ,使 淋巴結腫大 ,稱為 淋巴結反應性增生(reactive hyperplasia of lymph node) 。 其原因很多,包括 細菌 、 病毒 、毒物、 代謝 的 毒性 產物、變性的組織成分及異物等,都可成為 抗原 或 致敏 原刺激 淋巴組織 引起反應。 淋巴結腫大的程度不等,有時可達10cm。 鏡下,由於致病原因不同,淋巴結反應性增生的成分和分布情況不同。 刺激B 細胞 的抗原物質主要引起 淋巴濾泡 增生增大, 生髮中心 擴大增生;刺激T細胞的抗原物質主要引起 濾泡 旁區淋巴細胞增生。 有些抗原物質則主要引起 淋巴 竇內的組織細胞增生。

  6. 小腦 後下動脈閉塞引起的 延髓 背側 梗死 ,稱 延髓背外側症候群 ,又稱小腦後下動脈 症候群 或Wallenberg症候群,是 腦幹 梗死最常見的一種類型。 老年人多由 血栓形成 引起,而青中年人多為心原性或 動脈 原性 栓塞 引起。 實際上本症候群大部分並非小腦後下動脈本身閉塞,而是小腦後下動脈分出處附近的 椎動脈 閉塞引起。 小腦後下動脈從椎動脈上部分出,是椎動脈最大且 變異 最多的分支。 主要供應延髓中上部外側區、 小腦半球 底部和蚓部下面的後部。 小腦後下動脈自椎動脈外側分出後,向後上 走行 到小腦底面時分內、側兩支。 內支與對側小腦後下動脈內支及同側 小腦上動脈 吻合,側支與同側小腦前下動脈吻合。 並由小腦後下動脈主幹分出供應延髓外側部的小支動脈,是 終動脈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