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13日 · 醫局公私營協作倡延伸灣區. 劉澤星稱,本港具備醫療、科研和教育優勢,卻面對人口老化、醫療人手不足問題,內地則享有豐富資源和人口數據,推動跨境融合可達至雙贏。 他強調跨境醫療融合最重要確保品質須設立機制監測服務水平,「(無論哪裏看病最緊要就是醫生醫院好」,建議待跨境採購運作暢順和打通病歷數據流通後擴至涵蓋高風險手術。 至於如何確保質素,劉說本港可派出高端人才、領導層在內地的「香港模式」醫院,培訓內地醫療人員,有助兩地技術和知識交流,就如港大深圳醫院的角色,但認為不應只限大學牽頭,各方均可參與。 被問會否擔心分薄本港人才,他說港大深圳醫院有3千多職員,只有約20人來自港大的教授級人員,且「我們也會搶走上面人才」,互相合作效果將大於「1+1」。

  2. 2021年8月18日 · 曾在瑪麗醫院任結直腸外科專科醫生現為私人執業的醫生朱建華被控專業失當醫委會今18日繼續聆訊由專家證人外科醫生潘志明作供朱建華被指得悉病人投訴腹痛及不適後無適當跟進及未能正確注意病人腹腔可能存異物

    • 沒發展基層醫療和預防醫療
    • 大力發展專科醫療 如「901戰術」
    • 引進海外醫生 無助改善香港醫療
    • 疫苗接種不理想主因:市民多沒家庭醫生

    其實現時香港的醫療制度是港英殖民地時代遺留下來的產物(留給特區政府的炸彈之一)。英國1990年在當時的首相戴卓爾夫人領導之下,不理民意的反對,強力推行《全民健康及社區照顧法案》(National Health Service and Community Care Act),並於1997年通過《基層醫療法案》(Primary Care Act),強行關閉多所大型醫院,將資源投放在全民家庭醫生制度,加強基層醫療(primary health care)和預防醫療(preventive medicine)。而差不多同一時間,在香港卻設立醫院管理局,加大撥款(由1987年約40億元增至1997年約250億元)加強香港醫院的專科治療,改善醫院的設施,市民在回歸前無一不滿意這約200億元的改善,而醫生護...

    香港捨棄了發展完善的基層醫療系統,卻大力發展專科醫療,專科醫生提供的是特定的專科醫療,而對非其專科範疇的病症,會轉介其他專科跟進。因為缺乏前線的基層醫生在統籌,結果導致專科醫生互相轉介,沒完沒了,走回英國失敗的老路。放棄了前鋒,只屯重兵在後防,大打「901戰術」。英國在香港設立這個901醫療系統,是先天注定要你失敗。 特區政府自1997年承受了這個901醫療系統,過去20多年,醫療撥款由250億元上升至2020年的750億元,醫管局醫生由1997年的約3100人,增至2020年的約6600人,而香港的人口增幅相對較小。香港的醫療不但沒有改善,其實是每况愈下。 過去20多年見不到任何的整體醫療檢討,於1993年、1999年、2008年、2014年的4次香港醫療檢討及建議,都是怎樣利用財政和融資...

    今次政府建議的引進非本土受訓的海外醫生,現實上充其量會增加專科醫生,但只是進一步加強901醫療系統的後衛,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香港的醫療不會因此有改善。 過去24年,香港沒有任何一個檢討,去改變自港英留給香港人的醫療的錯誤系統及錯誤方向,是後天要你失望。 現實上香港對沒有能力付出醫療費用的市民,無法提供基本醫療保障及預防,即是市民有「三高」也可能不知道,知道了也無法受到醫療系統的保護。政府的普通科診所的容量小,只是杯水車薪。一般市民要由三高發展至心腦血管病,才會得到醫管局的專科治療。

    最近的新冠疫苗接種計劃推行不理想,主要是大部分市民沒有家庭醫生,沒有前線的醫療諮詢,只被報章及電視媒體的報道牽引着,政府以為出些宣傳片,和媒體報道,就可以代替基層醫療的功能,結果只是見到大部分市民對疫苗的焦慮及無助,有能力的就要看醫生做完檢查才夠膽打疫苗。 英國殖民地政府留下這個901「糖心炸彈」,時間拖得愈久,情况愈惡劣。特區政府的政務官系統對醫療政策問題完全沒有反應和心跳,24年來的醫療檢討都是瞎子摸象,帶大家遊花園浪費時間。香港的醫學界政治上腦,一片混亂。醫療改革,不是藝術創作,不是高新科技,只要看一看英國人用什麼醫療系統,就應該知道如何去做,如果要政治正確,也可參考大陸鄉鎭的基層醫療系統。24年都解決不到深層次的民生問題,實在令人惋惜。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4年5月16日 · 醫管局料年底有250名非本地培訓醫生 將加強與內地交流 (10:18) 醫管局今日16日展開一連兩日的年度研討大會醫管局主席范鴻齡致辭稱有信心今年底公立醫院將有250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屆時人手較充裕時可進一步加強與內地交流。. 國家衛生健康 ...

  5. 2023年9月22日 · 醫衛局稱政府疫苗資助院舍防疫注射地區康健中心及擬推的慢病共治計劃已規定只有名列指南的醫生可參與醫生若於兩個月寬限期即今年12月6日後仍未加入指南將不能繼續為病人提供醫療券大腸癌篩查及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的資助服務以確保醫生有參與延續醫學教育。 政府長遠會將有關規定擴至其他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協幹事彭鴻昌關注3000多名醫生是否足以應付慢病共治計劃的病人數目,並留意到部分醫生屬腫瘤科等,關注他們有否足夠家庭醫學訓練,建議政府檢視醫生背景,加強他們對家庭醫學的認知。 上 / 下一篇新聞. 不滿塌手術燈承辦商 醫局稱暫拒投標. 大灣區GBA專題:全球智慧城市榜 穗第五港第七 「微笑指數」5項評級 星洲居首北京奪季. 灣區手記:大灣區改版 /文:尚東美.

  6. 2023年12月22日 · 明報文章基層醫療是一個發展成熟醫療體系的基石然而目前香港在基層醫生培訓方面仍存在一系列挑戰這些挑戰不僅影響着基層醫生的培養和發展同時也直接影響市民的醫療體驗和整體健康水平。 首先,本港基層醫生培訓體系存在一個關鍵問題,即缺乏強制性的培訓標準。 隨着醫學領域不斷發展和更新,基層醫生需持續學習和掌握新的醫學知識及技術,以提供更優質醫療服務。 目前,醫科畢業生在完成一年實習期後,可直接進入政府的普通科門診或私人醫療機構工作,而不需接受特定的家庭醫學培訓。 這導致部分基層醫生在面對日益複雜的醫療需求時,可能缺乏足夠專業知識和技能。 因此,有必要建立更嚴格的培訓標準,確保每名基層醫生都有全面的家庭醫學知識,能夠更好地應對患者各種健康問題。

  7. 2022年12月20日 · 醫務衛生局發言人說醫生加入名冊後須每年定期接受培訓確保具備相關知識和技術亦須跟從擬成立的基層醫療署制定的慢性疾病護理流程和參考概覽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