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門診保險 相關

    廣告

搜尋結果

  1. 2020年11月27日 · 良性實心腫瘤的特徵. 假使在超音波下,腫瘤看起來不是水泡,而是實心的樣貌,就要更注意是否有惡性的樣貌。 如果我們在乳房超音波下, 發覺這個腫瘤是個漂亮的橢圓形,而且扁扁長長,也就是寬度比高度來的長,與周邊有明確清楚的界線,超音波迴聲紋理顯示內容物呈現很均質,就會讓人比較放心 。 當具備這樣的特質,其最有可能是纖維腺瘤,無論摸得到或摸不到,應該可以先用追蹤的方式,三到六個月後再看腫瘤是否有變化即可。

    • 智慧醫療最純定義:以人為本的醫療服務就此誕生
    • 微軟用科技力為醫療帶來轉型契機,主要有 3 大目標
    • 快速部署遠距門診,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真實經驗分享
    • 微軟未來智慧醫療發展藍圖,瞄準自動化與醫療 IoT 應用

    「智慧醫療」趨勢就是推動這一切方便服務的源頭,透過科技整合醫療資源,流線傳媒社長戴季全認為醫療的核心從醫療院所轉向「以人為本」—以病患的需求、醫師的需求為出發點,讓醫療行為與服務都能更進化。 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社區副院長劉志光說明,醫院醫療並非只有治療疾病,從提升整體醫療運作到幫助病患健康都是醫療服務的範疇。透過智慧醫療,希望能夠幫助高齡患者、不便移動的病友,或是離島偏鄉的居民,都能改善就醫經驗。 醫護人力也能專心於醫療專業,運用 AI 或機器人應用分擔行政庶務,甚至透過 AI 輔助讓醫療決策更精準、更快速。

    微軟亞洲區雲端解決方案總監佐藤大輔則是提到,微軟企業使命就是要幫助地球上的每個人、每個企業都能夠被科技賦能。對於智慧醫療的推動,則是希望從醫療人員身上開始做主要著力點,讓創新改變更快發生。 他表示:「台灣微軟致力推動台灣醫療轉型,視訊診療僅是一環。微軟主要有三大目標:希望將科技更深地融入到整體醫療體系。從幫助第一個使用智慧醫療技術並與病患互動的醫療前線工作者開始,到整體醫療院所的營運及團隊協作效率,在安全與合規的單一平台上,就能增進對各式醫療指標數據的蒐集與洞察。並將攜手台灣微軟合作夥伴之力,專為台灣打造最適切的智慧醫療解決方案,降低台灣遠距醫療的門檻,進而推進台灣醫療產業數位轉型進程。」 佐藤大輔特別強調,醫療的服務非常重視在地化,本地的醫療流程與經驗就需要被高度的納入考量。現今看醫、檢驗...

    以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為例,根據劉志光分享,醫師需要親自問診,在數位化的過程當中,就需要調整許多不一樣的流程。微軟與該醫療院所合作擴大「視訊門診」與「醫藥送到宅」等服務,希望彌平實體看診與遠距看診流程不同所產生的差異。 由於通訊診療過程也是病例需要詳細記錄,於不同裝置錄下病診過程及病歷紀錄整合成最大挑戰,以及最重要的 ─ 顧全病患的資料安全及隱私,也都是在實體、數位轉換過程當中所要考量的技術挑戰。 在劉志光與佐藤大輔的對談中,可以發現自從採用微軟 Microsoft Teams 後,醫療人員就能夠幫助讓遠距的通訊診療一次到位,包括錄影醫護與病患間的對話,醫療處方紀錄在Teams平台上完好保存。 此外,佐藤大輔補充,Teams 結合微軟全球雲端資源,不但符合全世界最多的合規認證標準,包括 I...

    微軟近期與台灣各大醫療院所持續推進視訊門診到更全面的智慧醫療合作,例如與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討論未來將雲端 AI 技術到數位化工具整合院內更多系統,像是醫藥批價、送貨、領藥等都能自動化完成,將醫療專業的時間與心力交還給醫護人員。 此外,微軟也正加快幫助醫療院所評估醫療物聯網的佈建,主要針對醫療器材的 IoT 設備。以院外場景來說,病患的血壓值等數據可經由病患的醫療器材 IoT 設備獲取即時數據,讓醫師從遠端看系統後台數據便能看診,加速診療判斷。 而對院內情境而言,虛擬巡房能夠減少醫護人員與患者的接觸,降低雙方染疫風險;另外,醫師到偏鄉或離島看診時,也能經由像微軟HoloLens的穿戴式物聯網裝置,即時在線上邀集其他科別的醫師一起遠距看診,同步看到病患實際狀況及後端檢驗結果的畫面,將專業領域...

  2. 2018年12月27日 · 2019 年榮總將打破現況,推出全台首個 AI 門診。 利用影像資料庫判讀病根,及早診治,正確率也高達 80%。 這將是推動台灣智慧醫療轉型的一大邁進! (責任編輯:陳伯安) 科技部一年投入 8000 萬元,聯合台大、北醫和榮總結合人工智慧技術,建置台灣首座醫療影像標註資料庫,以提升醫療效率。 榮總也已準備好,最快明年第 1、2 季開設 AI 門診。 AI 看診準確率高達 80%

    • 醫療服務世界第一 「註冊」等待成常態。根據 2014 年美國新出爐的 調查,英國公醫制度在 11 國醫療服務上被評為世界第一。但談到康復以及整體死亡率時,英國在 11 國中僅排上第 10。
    • 英國醫護人數 僅次美國防和麥當勞。現階段,英國公醫制下雇用的勞工數約 160 萬人,這包含了委外機構雇用的人數,光是在英格蘭地區就有 123 萬名為英國公醫制工作的醫護人員。
    • 英國醫師也難當 年看上萬次病患。英國人一年拜訪家醫師的次數是 6 次,光在 2015 年一年中,英格蘭地區民眾拜訪家醫師的總件數是 3.81 億件,其中有 59% 是女性患者。
    • 人人有醫看 公醫制花錢如流水。英國公醫制在 2015-2016 年的預算是 1,367 億英鎊 (折台幣約 6 兆 6,696 億元),其中有數十億英鎊預算是用在病患私人保險補助、民營醫院補助、民營牙醫補助以及醫療藥品與裝置購買補助上等等。
  3. 2022年11月4日 · 全新一本 2022-11-04. 如果你每週只有看一本書的時間,讓〈全新一本〉幫你找到必看的那一本! 市面上的保險商品五花八門,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案,把預算花得精準? 我們從 《FIRE.致富實踐》 中摘出以下段落,帶你用「保險決策四象限」來思考購買哪些保險最有利。 文 / 克利斯.瑪慕拉、布萊德.巴瑞特、喬納森.曼德沙.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保險是主要開銷之一,也因此我們必須了解 保險是什麼、保險的運作方式,以及為什麼需要買保險 。 買保險意味著將財務風險轉嫁到保險公司上,以避免承擔風險。 這滿有道理的。 對大部分有經濟能力的人來說,得到癌症可能會使其陷入財務困境。 因此,每個人都期望購買健康保險,以期將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 要做出好的保險決策的關鍵在於,理解保險公司也需要利潤。

  4. 2020年10月12日 · 台灣自 1995 年開辦全民健保以來,已經超過 25 年,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與日益多元的大眾身心理需求,這家「老公司」或許是時候跟緊時代腳步,做數位轉型了,這不僅是要配合時下政策,更是因為結合了科技的醫療,將能延伸全民福祉。 上篇《科技報橘》專訪到在遠距醫療業,發展 B2C 軟體的 AI 教授潘人豪,這次一樣訪到一位衝撞公衛體制的遠端醫療新創——「醫生馬上看」的創辦人徐克宇。 但不同的是,這家系統「直接參與了醫療和診斷過程」,主打 B2B 系統,要把 AI 等科技帶進現有醫療體制,等於一次挑戰了衛福部、經濟部和一間間的「白色巨塔」。 台灣以醫院為中心,國外是「以病人為核心」

  5. 2015年3月4日 · 【Part 1. 勞保傷病給付】 有關傷病給付的相關規定《 勞保局的網頁 》上都有, 不過字有點小寫的有點複雜,我盡量用白話文把重點、大家可能比較會有問題的點列在下面: 1.What – 什麼情況下可以申請? ”被保險人遭遇傷害、疾病或職業病住院診療, 不能工作,以致未能取得原有薪資 , 正在治療中者,自不能工作之第 4 日起,得請領傷病補助費。 傷病給付不管你是小病還大病,只要因為生病住院不能工作, 第四天起都可以申請 , 但! 請特別注意底線那句話,它的意思是,申請還有個前提「你因為生病沒有拿到原本的薪水」, 所以,如果你生病住院「請的假別」是: 全薪病假 :那對不起,你不能申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