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解釋: 佛教謂見惑和思惑。 見惑和思惑是二種很細微的煩惱。 前者是見道位的聖人方能斷除,故稱為「見惑」,後者須更高境界的修道位聖人才能斷除。
      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二惑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17年6月15日 · 見惑是見道時所斷的知見上的煩惱,也就是斷除不正確的知見,主要包括六七識的錯誤知見和觀點;思惑是修道時所斷的思想觀念上的煩惱,也就是貪嗔痴慢等等煩惱惑。

  3. 思惑,佛教術語,意指我執及我所執的煩惱,亦即對五蘊、五欲的貪愛,對禪定、神通境界的貪愛,對鬼神境界的貪愛,此皆屬思惑煩惱,與見惑合稱為見思惑、或煩惱障。

  4. 見惑,是指佛法的知見不純或曲解佛法,包括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五種。 身見是對身體的執著;邊見是執空或執有;見取見是執取某一觀念,並將它視為最重要的一種思想;戒禁取見是認為持某一種外道的戒即能夠得解脫;邪見則是包括一切不 ...

  5. 見思惑是凡夫之惑,見思惑中的見惑是知見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不正見;思惑是思想上迷惑錯誤,如貪瞋癡慢疑等五煩惱。

  6. 八十八使中之貪、瞋、癡、慢、疑五種(又名五鈍使),得禪外道,於五見上,所起之邪三毒(又名背上使),見惑所攝,不同思惑中之正三毒。 欲界之苦諦下,有貪、瞋、癡、慢、疑、身、邊、邪、戒禁取等十

  7. 八十八使中之貪、瞋、癡、慢、疑五種(又名五鈍使),得禪外道,於五見上,所起之邪三毒(又名背上使),見惑所攝,不同思惑中之正三毒。 欲界之苦諦下,有貪、瞋、癡、慢、疑、身、邊、邪、戒禁取等十

  8. 基本介紹. 中文名 :見惑. 分類 :邊見、 見取見 、 戒取 見等. 來源文獻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作者 :凌波居士. 釋名. 見惑有五種: 身見 、邊見、 見取見 、 戒取 見、 邪見 。 (一)身見. 梵語“薩伽耶見”的漢譯 執著身體為實有的邪見,為 五見 之一。 薩伽耶見,譯曰身見,這是一種外道的見解,認為五蘊實有,執此為我,而生出種種謬誤的見解。 《成唯識論》曰:“薩伽耶見,謂於五取蘊執我、我所,一切見趣所依為業。 ” 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於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