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巴爾幹半島 的內陸國

      • 塞爾維亞 是位於 巴爾幹半島 的內陸國。 和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 保加利亞 、 克羅埃西亞 、 匈牙利 、 馬其頓共和國 、 黑山 和 羅馬尼亞 接壤。
      zh.wikipedia.org/zh-tw/塞爾維亞地理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4年10月11日 · 塞爾維亞族人口有近六百萬,是塞爾維亞最大的族群,佔總人口的83%。匈牙利族人口為25萬人,是塞爾維亞最大的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在佛伊弗迪納北部,佔全國人口的3.5% [103] [104] [105]。

  3. 塞爾維亞共和國(塞爾維亞語:Република Србија,羅馬化:Republika Srbija),簡稱塞爾維亞塞爾維亞語:Србијa,羅馬化:Srbija),一個巴爾幹半島國家,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部內陸國,與蒙特內哥羅、波士尼...

  4. 內陸國家指四面均與陸地接壤而完全沒有海岸線的國家。目前,世界上有44個內陸國家,其中兩個雙重內陸國家(列支敦斯登和烏茲別克),還有三個事實上的內陸國家。哈薩克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家,而衣索匹亞世界上人口最

  5. 塞爾維亞雖然是內陸國可通過黑山至亞得里亞海,及通過多瑙河至歐洲內地和黑海。 塞爾維亞的國土面積是88,361平方公里。 塞爾維亞北部地區地形平坦,而南部則地勢較高。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歷史沿革
    • 自然環境
    • 自然資源
    • 行政區劃
    • 國家象徵
    • 人口民族
    • 政治
    • 經濟

    塞爾維亞共和國(塞爾維亞語:Република Србија或Republika Srbija,英語:Republic of Serbia),簡稱塞爾維亞,是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部的內陸國。塞爾維亞國土總面積為88361平方公里(含科索沃),首都貝爾格勒。與黑山共和國、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馬其頓及阿爾巴尼亞接壤,歐洲第二大河多瑙河的五分之一流經其境內。

    公元9世紀南斯拉夫人在巴爾幹半島形成國家,建立塞爾維亞王國,1918年12月,塞爾維亞與其他南斯拉夫人聯合成立了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維尼亞王國,1929年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1945年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91年南斯拉夫解體,1992年,塞爾維亞與黑山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南聯盟),2003年2月4日更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塞蒙),2006年6月3日黑山正式宣布獨立。

    •中文名稱:塞爾維亞共和國

    •英文名稱:The Republic of Serbia

    •簡稱:塞爾維亞

    •所屬洲:歐洲

    •首都:貝爾格勒

    •主要城市:諾維薩德,尼什,克拉古耶瓦茨等

    古代時期

    塞爾維亞在六千年前已有村落,也許是當時歐洲比較大型的村落。 公元6~7世紀,南斯拉夫人的一支塞爾維亞人定居於巴爾幹半島薩瓦河中下游迤南至亞得里亞海沿岸一帶。在拜占庭帝國的影響下居民改信東正教。 最早以“塞爾維亞”為名的國家是10世紀中葉由察斯拉夫‧卡羅尼米洛維奇(塞爾維亞語:Кнез Часлав Клонимировић,拉丁化:Časlav Klonimirović)所建立。12世紀時尼曼雅王朝崛起,14世紀中葉的沙皇斯特凡‧杜尚在位期間更是把塞爾維亞國家的發展推向巔峰。 興起於小亞細亞半島西北部的伊斯蘭教封建軍事帝國奧斯曼帝國於此時開始征服巴爾幹半島,並於1389年在科索沃戰役中擊潰塞爾維亞人(該戰役的結果如今尚有爭議),到15世紀末,奧斯曼帝國已完全征服了塞爾維亞,開始了長達5個世紀的亞洲式伊斯蘭教的封建軍事統治。

    近代時期

    塞爾維亞在1804年和1815年兩次革命當中獲得了高度自治。1878年,塞爾維亞在俄國的協助下獲得完全的獨立,1882年成立王國,其國土僅包括今塞爾維亞的中部。在1910年代初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和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當中,塞爾維亞的國土向南擴展,兼併了包括科索沃、今馬其頓共和國等地區,但北部的伏伊伏丁那地區當時為奧匈帝國所管轄,不在塞爾維亞國土範圍之內。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加夫里若·普林西普在塞拉耶佛街頭用伯朗寧M1900型自動手槍連開七槍,刺殺了正在對塞拉耶佛進行訪問的奧匈帝國王儲弗朗茨·斐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7月28日,奧匈帝國因此事向塞爾維亞宣戰,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塞爾維亞於1914年末成功地抵抗了奧匈帝國三次進攻,1915年,同盟國(包括奧匈帝國、德國、保加利亞)共同向塞爾維亞發動攻勢,占領了全境。 1918年,同盟國戰敗,塞爾維亞得以復國,該年12月,塞爾維亞、鄰國黑山以及由原奧匈帝國所管轄的斯洛維尼亞、克羅地亞、波士尼亞、伏伊伏丁那共同組建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即南斯拉夫王國的前身。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南斯拉夫三面受敵,除希臘外所有鄰國都是軸心國成員。1941年4月,軸心國侵入南斯拉夫,並將其瓜分,如伏伊伏丁那大體被匈牙利兼併,科索沃併入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其餘部分則由德軍占領。此時南斯拉夫民族解放軍在狄托的領導下開始反抗德國的占領。

    二戰之後

    1945年,蘇聯紅軍進入南斯拉夫,狄托在其幫助下成為國家最高領袖,建立了共產主義國家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南聯邦),但在1948年南聯邦與蘇聯決裂。1961年狄托和埃及總統納賽爾、印度總理尼赫魯共同創立了不結盟運動。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在狄托的領導下,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著重各民族團結以及國家的統一。南斯拉夫在這個時期成為了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當中較富裕的國家。 狄托於1980年逝世後,民族矛盾開始激化,最終導致了南斯拉夫在1990年代初期解體。南斯拉夫的六個加盟共和國中的四個先後宣布獨立。1992年之後,剩下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國,重組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南聯盟)。1999年,塞爾維亞共和國在科索沃戰爭中遭到北約的轟炸,戰爭以國際社會接管科索沃告終。

    區域位置

    塞爾維亞位於歐洲巴爾幹半島中部,面積為88361平方公里。塞爾維亞一共與8個國家為鄰,邊界總長2457公里。其中與北部匈牙利擁有151公里長的共同邊界;東北部與羅馬尼亞相連,共同邊界達476公里;東部與保加利亞接壤,共同邊界為318公里;東南部和南部分別與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毗鄰;西北部與克羅地亞相接,共同邊界為241公里;西部與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納擁有長達312公里的 共同邊界線;西部與黑山擁有211公里長的共同邊界。塞爾維亞在巴爾幹半島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西歐、中歐、東歐,以及近東和中東之間的天然橋樑和交叉路口。塞爾維亞原是位於巴爾幹半島的鄰海國家,隨著南斯拉夫在1990年代的解體和2006年黑山的獨立而變成了內陸國。

    地形地貌

    塞爾維亞大部分地區山丘起伏,中部和南部多丘陵和山區。而北部則是平原。東、西部分別為斯塔拉山脈和迪納拉山脈的延續;北部的伏伊伏丁那平原為多瑙河中游平原的組成部分,河網稠密,土壤肥沃;南部多山脈、丘陵,由科索沃盆地和梅托西亞盆地組成。塞爾維亞最高點位於阿爾巴尼亞和科索沃邊界的賈拉維察山(Đeravica),海拔2656米。

    氣候特徵

    塞爾維亞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塞爾維亞被稱作歐洲的十字路口,是連線歐洲和亞洲,中東,非洲的陸路必經之路。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年降水量550~750毫米。性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年降水量550~750毫米。

    塞爾維亞主要礦產資源有煤(儲量92.8億噸)、天然氣(儲量43.5億噸)鐵、鋅、銅(儲量27.1億噸)、鋰(儲量7.3億噸),輝鉬礦(儲量28.5億噸)等,森林覆蓋率25.5%,水力資源豐富。

    區劃

    按行政區劃,塞爾維亞設有2個自治省(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和科索沃自治省)、29個大行政區、首都貝爾格勒直轄區。其中轄有23個市、178個縣(區),195個鎮,6158個村。自治省和大行政區是塞爾維亞最高一級地方行政單位。首都貝爾格勒市是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科研中心,是前南斯拉夫最大的城市,也是僅次於伊斯坦堡、雅典和布加勒斯特的東南歐第四大城市。塞其他著名大城市包括諾維薩德、尼什、克拉古耶瓦茨等。

    首都

    貝爾格勒(英語:Belgrade;塞爾維亞語:Београд)地處巴爾幹半島核心位置,坐落在多瑙河與薩瓦河的交匯處,北接多瑙河中游平原即伏伊伏丁那平原,南接老山山脈的延伸舒馬迪亞丘陵,居多瑙河和巴爾幹半島的水陸交通要道,是歐洲和近東的重要聯絡點,有很重要的戰略意義,被稱為巴爾幹之鑰。面積200平方公里。人口168萬(2016年),居民以塞爾維亞人居多,余為克羅地亞人和黑山人。美麗的薩瓦河從市區穿過,將貝爾格勒一分為二,一邊是古香古色的老城區,一邊是現代化建築群集中的新城區。地勢南高北低,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最低氣溫可至-25℃,夏季最高氣溫40℃,平均年降水量688毫米且年際變化大。

    國旗

    塞爾維亞國旗呈長方形,長寬比例為3:2,旗面自上而下,依次由紅藍白三道平行相等的條紋組成。紅藍白三色是斯拉夫傳統色,是斯拉夫人喜愛的顏色。國旗中間偏左方有國徽。2010年11月11日對旗幟上的國徽圖案作出修改。

    國徽

    塞爾維亞國徽啟用於2004年。分為大小兩種。大國徽原來是塞爾維亞王國國徽,亦為奧布廉諾維奇王朝王徽,為小國徽覆以斗蓬和王冠。小國徽為紅色盾面上方有一頂金色王冠,是過去塞爾維亞王國的象徵。盾面內有自拜占庭帝國時期即流傳下來的南歐斯拉夫民族象徵——雙頭鷹。鷹的胸部有一個被白色十字居中分割成四個區域的紅色小盾徽,每一區域裡又各有一個類似西里爾字母中的C的火器,代表S的發音,象徵“唯有團結拯救塞爾維亞人”的國家格言。

    國歌

    正義的上帝(Bože pravde)是塞爾維亞共和國的國歌,創作於1872年,Davorin Jenko作曲,Jovan Đorđević作詞,亦曾經是塞族共和國的國歌。由於當時塞爾維亞是一個君主制國家,歌詞是用以頌揚君王的。

    人口

    塞爾維亞全國總人口704萬(不含科索沃地區,2017年1月)。官方語言塞爾維亞語。主要宗教為東正教。

    民族

    塞爾維亞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83.3%人口(不計科索沃地區)是塞爾維亞族,其餘有匈牙利族、波士尼亞克族、羅姆族及斯洛伐克族等。

    政體

    塞爾維亞為議會共和制國家,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相互獨立,互相制衡。政局總體保持穩定。2016年4月,塞舉行提前議會選舉,組成以塞前進黨、社會黨為主的聯合政府。2017年4月,塞舉行總統選舉,時任總理、塞前進黨主席阿萊克桑達爾·武契奇(Aleksandar VUČIĆ)當選,5月31日就任。6月30日,阿娜·布爾納比奇(Ana BRNABIĆ)就任總理。

    憲法

    2006年11月8日,塞爾維亞共和國議會舉行特別會議正式頒布新憲法,以代替1990年制定的塞爾維亞現行憲法,新憲法自頒布之日起生效。憲法規定,塞爾維亞是一個由塞族和所有生活在其境內的公民組成的國家,實行議會民主制。新憲法在序言中明確指出,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是塞爾維亞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除序言外,新憲法共分10部分206款。

    議會

    主詞條:塞爾維亞議會 國家最高權力機構,實行一院制。議員通過直選產生,任期4年。本屆議會於2016年6月3日成立,共有250個議席。其中塞爾維亞前進黨聯盟131席,塞爾維亞社會黨聯盟29席,塞爾維亞激進黨22席,“夠了”運動黨16席,民主黨聯盟16席,塞民主黨—德維利黨聯盟13席,社民黨—自民黨—伏省社民人士聯盟13席,伏伊伏丁那匈牙利人聯盟4席,桑賈克波什尼亞克民主共同體2席,桑賈克民主行動黨2席,綠黨1席,阿爾巴尼亞族民主行動黨1席。議長瑪婭·戈伊科維奇(Maja GOJKOVIĆ,女)。

    塞爾維亞的經濟主要基於各種服務,其中約占63 %的國內生產總值.塞爾維亞的經濟基礎相對不錯,但由於聯合國1992-1995年的經濟制裁以及在戰爭中基礎設施等的嚴重破壞,經濟損失相當嚴重。進入21世紀,經濟開始好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2000年的1160美元到2008年的7054美元。此外由於塞爾維亞正準備加入歐盟,這使得塞爾維亞的經濟將更加迅速的增長。主要經濟問題是高失業率(14%)和巨額貿易赤字(1億美元),作為唯一的與歐盟和俄羅斯同時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歐洲國家,塞爾維亞希望在今後幾年裡能得到更多的經濟刺激和較高的經濟成長率。塞爾維亞已經出現了越來越多外國直接投資的發展趨勢,包括許多藍籌公司(美國鋼鐵公司,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微軟,菲亞特公司,盧克石油公司,可口可樂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

  6. 塞尔维亚共和国,简称塞尔维亚 ),是一個巴爾幹半島內陸國,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部、潘諾尼亞平原之上。北邻匈牙利,东北有羅馬尼亞,东南有保加利亞,南与北馬其頓接壤,西南有黑山,西边的邻国则是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地亞。

  7. www.wikiwand.com › zh-hk › 塞尔比亚塞爾維亞 - Wikiwand

    塞爾維亞共和國(塞爾維亞語:Република Србија,羅馬化:Republika Srbija),簡稱塞爾維亞塞爾維亞語:Србијa,羅馬化:Srbija),一個巴爾幹半島國家,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部內陸國,與黑山、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地亞、匈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