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據 《史記·殷本記》 元和姓纂所載鄒氏為商紂王微子啟的後代公元前11世紀周平公把商的周圍地區封給殷紂王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建都於商丘其後三朝採食於鄒邑其第五世孫叔梁仡以邑名為姓稱為鄒氏所以稱此支為山東鄒氏。 3、出自曹姓,為顓頊帝後裔挾(曹姓)之後,以國名為氏。 據《說文解字》及《姓氏考略》所載,上古時有邾婁國為顓頊帝後裔曹挾所建, 戰國 時魯穆功改邾婁國為鄒國(今山東省鄒平縣)。 後來鄒國被楚國所滅後有鄒氏,亦稱之為山東鄒氏。 4、出自蚩尤之後,以地名為氏。 據《拾遺》所載,黃帝在打敗蚩尤以後,遷其遺民至鄒屠,其子民根據地名命名為鄒屠氏,後簡為鄒氏。 5、出自其他 民族 有鄒姓。 今滿、回、土家、苗等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微子啟。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歷史發展
    • 人口分布
    • 姓氏文化
    • 姓氏名望

    鄒(姓氏)一般指本詞條

    鄒姓,中華姓氏之一,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六十多位,源流有多處,有一支源於姚姓,姚姓之鄒:舜帝姚姓。舜擅長占卜預測,亦稱姚舜。舜帝後裔姚姓族人開創建有鄒國,是最早的鄒國,是商朝的諸侯國,姓名名典《姓觽》:“鄒國,舜後,姚姓“。目前有老譜考證的主要只兩個來源,西周初有一支源於子姓,到春秋時期的正考父,他的子孫食於鄒邑,是為主要來源,是“以邑為鄒氏”。

    •中文名:鄒姓、 騶(先秦)

    •外文名:Zou

    •始祖: 正考父 宣靖父 穆公

    •人口:450萬

    •名人:忌衍奭陽浩應龍元標韜奮

    •國語讀音: zōu

    主要源流

    源流一源於姚姓,姚姓之鄒:舜帝,姚姓。舜擅長占卜預測,亦稱姚舜。姚地大概在今河南濮陽東的濮城鎮。 舜帝後裔姚姓族人開創建有鄒國,是最早的鄒國。 參見舜文化,虞舜文化 。明朝姓名名典《姓觽》:鄒國,舜後,姚姓。 是殷(商朝)的諸侯國,鄒國古城在今山東鄒城 東南的古鄒城。 春秋初,鄒國為曹姓鄒人所奪,鄒人被迫遷到今山東鄒平南, 後為齊國所滅, 子孫以國為氏,稱鄒姓,姚姓之鄒的歷史至少也有3500年,是最早的鄒姓。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魯穆公所改設鄒國,屬於以國名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分封上古五帝之一顓頊的後裔曹挾建立了鄒國,又稱鄒婁國,初建都於鄒(今山東曲阜陬村),春秋中期又遷都於繹(今山東鄒縣紀王城)。鄒婁國勢小力單,後為大國魯國的附庸國,並屢受魯國的欺壓和掠奪,周烈王姬喜七年~周顯王姬扁二十九年間(公元前369~前340年間),楚宣王熊良夫親率楚軍滅了鄒國,即鄒、小鄒二國,擄走“二鄒”的國君臣民,押解向荊楚西南方向遷移,經過數月長途跋涉到當時楚國的偏遠荒蕪地區居住,並在其地以鄒國遺民之名建立了鄒城(今湖北黃岡黃州鄉禹王城)。鄒國為楚國所吞併後,故國子民以原國之名為姓氏,稱鄒氏,世代相傳至今,與廖氏、朱氏同宗同源,是為荊州鄒氏。 源流三 源於子姓,出自多部”鄒氏宗譜“”鄒氏源於軒轅,舜賜子姓於契,受封於商“,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的封地鄒邑,屬於以居邑名為氏。據《史記·殷本紀》及《元和姓纂》所載,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武庚的叛亂後,約前1046年把商丘附近地區分封給紂王的庶兄長微子啟,建立宋國,都於商丘(今河南商丘)。此源流早於曹俠後裔數百年,為主要來源,約占鄒姓百分之七十以上。 源流四 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末期女真鄒佳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八旗通志·列女傳》記載:滿族鄒佳氏,亦稱組佳氏,滿語為Joogiya Hala,世居鐵嶺(今遼寧鐵嶺),屬於滿族老姓之一。 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鄒氏、組氏、鐵氏等。

    部分開姓始祖

    微子啟死後,弟微仲繼位,據《中華鄒氏南陽堂譜》記載:微仲八世孫正考父,為宋國上卿,正考父的兒子中有孔父嘉和宣靖父,長子孔父嘉(孔子六世祖)世襲為大司馬,宋國發生華亂,孔父嘉罹難,子木金父奔魯,以亡父之“字”即“孔”為姓;嘉弟宣靖世襲留邑管理,其後人以先父食邑地“鄒”為姓。”奔魯者孔,留邑者鄒“。

    遷徙傳播

    鄒氏是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排第六十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450萬,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35%左右。 先秦時期,鄒姓的活動主要在山東地區。秦漢以後,鄒姓很快遷到河南,湖北地區。三國兩晉時,鄒姓已挺進到陝西,南下渡長江入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區。唐朝時二次中原南下大移民,鄒姓主體移入了江南,福建、廣東等地的鄒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清朝初期鄒姓進入了台灣地區。 宋朝時期,鄒姓大約有13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六位。鄒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占全國鄒姓總人口的61.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江蘇,這二省鄒姓大約占全國鄒姓總人口的75%,其次分布於福建、湖南,這二省的鄒姓又集中了14%。全國形成了贛閩和江蘇兩塊鄒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鄒姓大約有38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1%,排在第六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鄒姓人口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增長速度。明朝時期,江西仍為鄒姓的第一大省,約占全國鄒姓總人口的38.6%。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福建,這二省鄒姓大約占鄒姓總人口的48.6%,其次分布於廣東、江蘇、湖北、浙江、山東,這五省的鄒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期間600餘年,鄒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除了人口急劇增加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向南和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贛、鄂、湘、閩為中心的江南鄒姓人口聚集區。

    當代鄒姓的人口450萬,為全國第六十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35%。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鄒姓人口由38萬增到近450萬,增長了近12倍,鄒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鄒姓人口增長率是呈∧形的態勢。鄒姓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約占全國鄒姓總人口的38%,其次分布於四川、廣東、福建、江蘇、重慶、吉林、貴州,七省的鄒姓又集中了37%。江西為鄒姓第一大省,大約占全國鄒姓總人口的14%。全國形成了以贛、鄂、湘為中心的鄒姓聚集區。在600年期間,鄒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主要由東南部向北的回遷,南部向西部的遷移。鄒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湘、贛、閩、黔渝、四川大部、湖北大部、陝西南端、山東東端、雲南東部、廣西...

    世系

    以邑為氏 鄒姓遠古世系 黃 帝軒轅氏-少昊金天氏(玄囂)-蟜極-帝嚳高辛氏-契-昭明-相土-昌若- 曹圉-冥 -振(王亥)、王恆-上甲微 - 報丁-報乙-報丙-主壬-主癸-商王成湯(太乙)-太丁、外丙 、仲壬-太甲(太宗)-沃丁、太庚-小甲、王雍己、太戊(中宗)-仲丁、外壬 、河亶甲-祖乙-祖辛 、沃甲-祖丁、南庚-陽甲 、盤庚 、小辛 、小乙-武丁(高宗)-祖庚 、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紂)、微子啟、微仲衍-宋公稽-宋丁公(子申)-宋閔公(子共)-弗父何 -宋父周-世子勝-正考父-孔父嘉、 宣靖父 以國為氏 鄒姓遠古世系 黃帝-昌意-顓頊-稱-老童-吳回-陸終-晏安-均連-季扎-武欣-主延-越二十世-曹俠(前1029年)-非-成-車輔-將新-訾父-夷父-景-儀父-瑣-篷篨-玃且-牼-華-穿-益-何-璜-考-鄒穆公(鄒姓始祖)(本圖由鄒為質依據《史記》《中華姓氏通書》《鄒氏宗譜》(蒲圻)《鄒縣誌》編制) 以邑為氏 宣靖父以下湛公世系 宣靖父-鼎升 -懋敬-成羲-正樨-皙-曼父-昉-闡文-忌-倬-衍-奭-嵩-葵-攸-陽-瑣、慎、植-規-隆-通-汪-元-駕-弘濤-慶-嬰-昌-覺-敬慎-軌-湛------ 孔父嘉以下孔子世系 孔父嘉-木金父-睪夷-防叔-伯夏-叔梁紇-孔子------ 郡望堂號 郡望 鄒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主要郡望有: 范陽:秦皇趙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初設范陽縣,因在范水之北而得名(范水:定興縣固城鎮雞爪河),轄區大約在今河北省定興縣境內,治所在固城(今河北省定興縣固城鎮)。從范陽遷出的族人,一般姓氏前會加范陽兩字以念先祖故地。 太原郡:秦漢置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廣陵郡:秦置廣陵縣。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轄境相當於今江蘇省揚州市西北一帶。隋改江陽,治今江蘇省揚州。南唐恢復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1072年)併入江都。 南陽郡:①春秋戰國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戰國為魏南陽,一部分屬韓(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韓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②秦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隋唐鄧州南陽郡改良穰縣(今河南省鄧州)為治所。元明清南陽府治南陽,即漢宛縣、今南陽市。 渤海郡:靺鞨粟末部為主體所建,先稱振國(震國)。西漢置渤海郡,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公元926年,為契丹所滅。 丹陽郡:①古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省秭歸東南。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省枝江西,仍名其地為丹陽。②丹陽(楊)縣,秦置,在今安徽省當塗東北,唐併入當塗。③漢置丹陽(楊)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三國吳移治建業(今江蘇省南京),隋滅陳後廢。煬帝又以蔣州(今南京)為丹陽郡。 堂號 范陽堂:秦漢時期,鄒氏人有一支從今山東省境內遷至范陽(河北省定興縣固城鎮),西漢鄒仲俊後發展成為望族,所以鄒氏人以“范陽”為堂號。以邑為氏及以國為氏鄒姓的總堂號為范陽堂。 東魯堂:據鄒氏宗譜記載:漢武帝時,仲俊公為上谷守,元光六年(前129)與大將軍衛青大破匈奴於涿鹿城,晉秩賜封東魯侯,東魯是鄒氏仲俊的封地,東魯堂因此而得名。 碣石堂:戰國時期的騶衍,深通陰陽、盛衰、興亡之道。燕昭王招賢,專門建造了碣石宮來招待鄒衍。 諷諫堂:戰國時期的騶忌,看到齊威王不喜歡聽別人向他提意見,於是以巧妙的方式規勸他。齊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見,下令:凡是對他提出意見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獎賞。一開始大家都爭著給他提意見,兩個月以後,提意見的人很少了,三個月以後,提意見的人幾乎沒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見都提完了。齊威王收集了這些意見,改正了自己的錯誤,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這就是鄒忌諷諫的結果。所以鄒氏又稱“諷諫堂”。 南陽堂:2013年湖南新化敦睦堂、睦親堂合修宗祠,因都是33世祖鄒湛(字閏甫,南陽新野人,大學博士,晉國子監祭酒,稱南陽傑人)的後代,定名為“中華鄒氏新化南陽堂“。 南谷堂:南宋鄒應龍後人修建。 此外,鄒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回春堂”、“古經堂”、”三古堂“、“敦睦堂”、“睦親堂"、’承啟堂”、”序倫堂、”太和堂“、”顯忠堂”、“中和堂”、“敦本堂”、“元愷堂”、“晉德堂”等。 宗祠對聯 門楣 “范陽衍慶”典出鄒姓范陽堂號,據族譜“鄒氏初開繼世祖序”一文載:“商朝紂王無道,紂兄微子偕弟微仲同遷商邱避紂暴虐。周武王伐滅之後而即帝位,乃封微子於宋,微子卒,弟微仲繼位國君,微仲,子姓,名衍,字仲思。 四言 源自邾婁;望出范陽。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出自鄒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忠襄世澤;文靖家聲。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指宋鄒孟卿,追謚忠襄。下聯指明·鄒應龍,卒諡文靖。) 五經鄒氏;萬石家風。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指宋·鄒致,博洽強敏,授五子各一經。下聯指明·鄒世安,以孝友稱,六世同炊。不蓄私資,論者比之為萬石家風。) 士稱德逸;里號賓賢。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指宋代高安人鄒禮,字用和,有才識而練達,任掾史,能公平執法。剛三十四歲便辭官歸隱,朝廷賜稱“德逸處士”。下聯指北宋長樂人鄒異,字士奇,有孝行,父母死後,他在墓旁築廬守孝六年。元祐年間舉經明行修,有關部門改他所住的里名為“賓賢”。) 梁園昭雪;黍谷回春。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指西漢·鄒陽,被讒下獄,作《獄中上樑王書》而雪冤。下聯指戰國·鄒衍,吹噓氣,黍稷復生,號曰:“暖律回春。”) 鄒屠遷善;魯郡鍾靈。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指孟子為山東縣人,地屬魯。鄒屠氏之女為帝嚳妃,黃帝除去蚩萬之凶,遷其民於鄒屠之地。) 五言 陰陽談訊息;文辯諫止戈。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指戰國齊·鄒衍,倡陰陽五行之說。下聯指西漢·鄒陽,有《上吳王書》,勸吳王劉濞勿起兵叛漢。) 諫言願學集;檄文革命軍。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指明代大臣鄒元標,字爾瞻,江西吉水人。曾任諫官,以敢言著稱。有《願學集》。下聯指近代民主革命家鄒容(1885-1905),原名紹陶,字蔚丹,四川巴縣(今重慶市)人。幼習經史。1904年參加拒俄義勇隊。後加入同盟會,任同盟會福建支長。1911年3月2日回國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在廣州雙門底犧牲,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著有《革命軍》。) 崮北家笙舊;范陽世宅昌。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山東省某鄒氏宗祠聯。) 六言 魯郡為鍾靈地;鄒屠乃遷善鄉。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指孔子、孟子。下聯指鄒屠氏,其女為帝嚳之妃。) 七言 鼓琴自薦受相印;究學成功觀陰陽。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指戰國時齊國大臣、政治家鄒忌,他曾以鼓琴自薦,向齊威王進說,三月而受相印。任相期間,諷諫齊王進賢納諫,整飭軍容政紀,厲行法治。一年後受封於下邳(今江蘇省邳縣西南)。號曰成侯。下聯指戰國時思想家、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約公元前305-240年),一作騶衍。齊國人。他學究九天人,雄於辨口,號“談於衍”。創“五行始終”說。“深觀陰陽訊息”,藉以論述天道、世運的轉移。有《鄒子》等,已佚。) 襜惟按 清威重;棨戟凝香雅望高。 ——鄒一桂《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禮部尚書鄒一桂(1686-1772)撰書贈友聯語。鄒一桂,無錫人。工繪事,並有《小山文集》。) 一篇漫詠梁園雪;六律能回黍谷春。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指西漢文學家鄒陽,齊人,以文辯知名。開始跟從吳王,後跟從梁孝王,因羊勝等人讒言而下獄,寫《獄中上樑王書》,申訴冤屈,釋放後,成為梁王上客。所作散文,有戰國游士縱橫善辯的風格。下聯指戰國末哲學家、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齊國人,曾在稷下(齊國都臨淄稷門附近,齊桓公、威王、宣王在此擴置學宮,招攬文學遊說之士數千人講學議論,是當時學派薈萃的中心)遊學,先後到魏、燕、趙等國,受到諸侯禮遇。相傳他又善於吹律,燕國有個地方美麗而寒冷,不生五穀,他吹律噓氣,那地方開始生長莊稼。)

    八言

    道氣稟江山之靈秀;詩章奪月露之高華。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指明代大臣鄒元標,字爾瞻,九歲通五經。萬曆年間十進士,官刑部右侍郎。後來,因與魏忠賢不和,退而建首善書院,與志趣相同者講學,母死後,居家講學近三十年,卒謚忠介。著有《願學集》。下聯指宋代奉議郎鄒定,字信可,新興人。以詩聞名。) 八言以上 上疏直言,真大臣風度;遺書曲諭,洵良友箴規。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指明代進士鄒智,字妝愚,合州人。年十二能文。上疏極言時事,誣謫廣東石城卒。天啟初道謚忠介。有《立齋遺文》。下聯指漢代丞相公孫弘的好友鄒長倩,初,弘舉賢良,貧不能起,長倩以衣費資之。復贈以生芻(草)一束,素絲一襚,撲滿(儲蓄錢幣用的瓦罐)一個,並致書曰:“芻束則謹,心縱則驕;絲積微至著,善雖小而為大;撲滿土器……有入無出,則有傾覆之敗,可不戒乎?”後人謂之三事譽。)

    字派班輩排序

    •山東 山東萊蕪萊城鄒氏一支字輩:“青而玉復法、志學篤忠正。” 山東煙臺龍口鄒氏東支字輩:“尚雲國發文王廉鳳天景學元恆利貞祥”。 山東煙臺龍口鄒氏西支字輩:“尚雲國發文王廉鳳天景學丕顯忠功大德承世繼長”。 山東煙臺龍口鄒氏一支字輩:“東一承宏顯龍文通大(明凱)風令長振世德潤永廣嘉天開瑞光吉熙兆登芳升”。 山東煙臺龍口鄒氏一支字輩:“一誌喜永雲書世祖”。 山東煙臺龍口鄒氏一支字輩:“同書世兆”。 山東威海鄒氏字輩:“居恆立本、積德存良、守先延嗣、慶餘緒昌”。 山東萊陽鄒氏字輩:“克(立)學(本)世(積)德廣仁敬宗裕嗣慶成緒昌”。 山東萊西鄒氏字輩:“發振明元西王允克金國(曰)水殿土”。 山東鄒氏一支字輩:“本仁吉永遠”。 山東臨沂鄒氏一支字輩;“聖公民之起,方能立謨訓,允為文學士,芳名斯可欽,爾若修廣大 ,錫善曰天心,欲希孔子道,承德高秉仁,求克正世紀,朝廷有賢君,永光我宗者,特望於後昆。(六十字自十世起)”。 山東泰安東平鄒氏一支字輩:“桂蘭承家業,開典慶國恩。” 山東夏津、高唐鄒氏一支字輩:“純誠尊祖法,孝友紀憲傳”,再續:“昭德達至善,修齊臻治平”。 •江西 江西進賢鄒氏字輩:“守法加文節循常紹本宗”。 江西尋烏鄒氏字輩:“吉仕奮興觀上國”。 江西紅土地廟、湖北鄒氏字輩:“天元孟世民居國君龍之長守忠厚維善必昌永傳家德萬代發祥”。 江西贛州鄒氏字輩:“習思文拔章華邦經綸佐國忠厚聯芳”。 江西鄒氏一支字輩:“世啟國正輔朝興邦忠良志士顯大清定安泰全在尚德傳芳榮耀宗祖景膺永昌” 江西都昌鄒氏字輩:“文孝之若士益子明國伯淑道世永遠存正光天德邦本曰萬民太平時可必全樂景賢良智義安常則”。 江西信豐大阿川風 鄒氏字輩:“……日昌隆慶長征志德” •重慶 重慶秀山鄒氏字輩:“邦應世大家用本方如其以德祖澤愈光乃為上兆宏學丕昌同宗興廣元由吉安子能自立定可紹先鹹中有慶榮華長延” 重慶涪陵鄒氏字輩:“學道明先聖習書啟大賢文章光上國萬事九重天”。 重慶奉節鄒氏字輩:“金皇必見判子非坦全心為祖靈見洪元立祖國”。 重慶綦江鄒氏字輩:“思世章崇仕振文紹開華雲升登科第銘揚永安宗”。 重慶忠縣鄒氏字輩:“......永茂庭院,世仁應啟,孝發朝官,定國安邦,萬代長久......”(部分) 重慶合川鄒氏字輩:“良孟明孔天,世代文方傳,忠孝為仁本,國朝得禮先,澤厚基必大,功高祿自全,富貴光昌遠,盛榮顯節廉。” 重慶石柱鄒氏字輩:“應友千祥,治忠萬士,永發文學,正國安邦 道明孔聖,書啟大賢,張光習尚,世代榮昌” 重慶鄒氏一支字輩:“開文雲紅安康”。 重慶鄒氏一支字輩:“學高家升正”。 重慶黔江區鄒氏一支字輩:“大仕永進學,萬勝顯雲楊,福祿如東海,富貴與天長”。 重慶綦江永新一支字輩:克 紹 龍 登 緒,弘 開 景 盛 基,文 章 昭 世 德,中 正 輝 先 貽。 •貴州 貴州遵義鄒氏字輩:“學道明先聖習書啟達賢文章高尚國富貴永朝天”。 貴州思南鄒氏字輩:“學道明先聖習書啟大賢文章光上國萬事九重天”。 貴州銅仁鄒氏字輩:“文筆思自定富尚炳國正廷天元世德賢大學祖宗”。 貴州鄒氏一支字輩:“學高家生振 品修賢義皇”。 •湖南 湖南新化、祁陽(東)、衡陽、長沙鄒氏字輩:”學高家聲振 品修賢譽洪 一生存美德 多福自全逢“,以宣靖父為開姓祖繁衍至今有103世代。 湖南長沙鄒氏字輩:“克振銘崇大,永廷岳益尊,德洪(派後定)。承先懷義訓,忠孝樹家聲。科甲聯延遠,英才定顯榮”。以宣靖公為第一派計算“克”為第77派(或第76派)(1920年八修譜記載,從衍公派起算“克”為第55派)。 湖南寧鄉鄒氏一支字輩:”宗啟省紹昂 再傳效輿瑞九一正文邦 福壽永吉祥 盛世欣康樂 明廷重淑良 本仁成大德“。 湖南寧鄉鄒氏一支字輩:”廣國景堂永 諦都之汝光 忠孝傳家大 勛名繼澤長“。 湖南寧鄉鄒氏一支字輩:”優繼學甲道 國安邦政允本勛垂錫 求榮炳型 鍾鴻業烈 在鈞潤根“。 湖南寧鄉鄒氏一支字輩:”祖宗如今洪 重揚孔盛世 元開萬意名 慶襲陶唐治忠孝永傳流 詩書恆繼立 國勛敦禮讓 家政存仁義“。 湖南寧鄉鄒氏一支字輩:”思紹英明祖 廷和本首忠 學高家聲振 品修賢譽洪 一生存美德 多福自全逢“。 湖南株州鄒氏字輩:“德時榮思友懷常明儒啟添征世澤家聲茂文名國運昌傅經崇寶訓篤學紹書香”。 湖南新化洋溪和槎溪鄒氏字輩:“新序今聯定 同修洽族親 敦純徵至性 履敬篤常倫”。 •四川 四川巴中鄒氏字輩:“國正天心順,預見世其昌,文章為學本,申錫永鴻光”。 四川樂山犍為縣鄒氏字輩:“文明國正天心順,仁孝家敦世澤長,興志克誠思遠大,夏余蘭桂慶聯芳”。 四川射洪縣鄒氏字輩:“xxxxx,乾坤義帝康,時美忠奇玉,富貴顯文章”。 四川宜賓宗場鄒氏字輩:“道德學應永紹宗志從斯新朝政祖誠愈昌順世代承恩有振起基先盛”。 四川金堂竹篙鄒氏字輩:“善佩瑤琨尊鳳祥,萬賢盛玉國正興,德昭前代鍾靈秀,光耀先宗啟俊英,大業建成維汝翼,書香繼世永標名”。 四川省遂寧市安居區東禪鎮以及龍塘金竹塆鄒氏字輩:“朝大仲廷仕,文運正昌洪,祖德貽謀遠,宗恩慶澤隆,忠孝廣謨列,禮義振家風,繼述鹹熙績,垂統建偉功,裔嗣亨肇起,選拔顯尊崇”【明末清初經過戰亂,四川人口銳減,在康熙年間離開今湖南婁底新化洋溪入川(湖廣填四川),聽老輩人說,有的還是綁著來的,不願意離開故土,有的是為了更美好的生活,自願入川。後來在20世紀初期,在字輩貽(祖父輩)這一代有離開遷移去今什邡市以及廣安武勝縣.】 四川省攀枝花仁和鄒氏一支:一至方學禮,引子三尚天,興道明孔勝,世代顯林陽。 四川成都雙流鄒氏字輩:“炳興永富貴,護民國安康。" 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鄒氏一支字輩:育淳思時民,之克永昌榮,忠孝傳家國,蘭玉滿階庭。 •安徽 安徽樅陽鄒氏字輩:“宗應之後世其孫永自昌定有賢貴士振國安朝邦忠孝傳家國讀書擇孔章”。 安徽合肥鄒氏字輩:“培本多芳,傳家尚任”。 安徽雙堆集鎮鄒圩村鄒氏字輩:“克XXX長 秉承啟賢良”。 •廣東 廣東湛江鄒氏字輩:“國家秉忠貞才優穎異學演科名”。 廣東汕尾鄒氏字輩:“鴻擁振世同錦茂念本丁榮昌” •遼寧 遼寧瀋陽鄒氏字輩:“太和華青海甸”。 •雲南 雲南鄒氏一支字輩:“進思世德符純全忠正發”。 雲南昆明祿勸縣鄒氏一支字輩:“國正天興順,官清民自安,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內蒙古 內蒙古鄒氏一支字輩:“世洪文利業武全振家生”。 •湖北 湖北恩施龍鳳鄒氏一支字輩:“始文良正世,大國元鄒忠,朝政永天龍,聞開應席中,敬恭輔名勝,顯耀必光宗,傳家為孝友,一心希孔孟,遠紹先祖發,萬代長興隆。” 湖北建始鄒氏一支字輩:“思養英宗孔,世代永興隆,敦倫首孝友,行一重賢良,尚繼先人緒,貽謀億萬光。 湖北紅安、麻城鄒氏一支字輩:千慶普惠希,來瀚騏崇輅,思承惺琬涉,桂盛德開基遠,豐功永世傳,常懷光大志。 湖北隨州鄒氏字輩:正有明德,世守宗傳,廣繡紅雲,忍言家學。 •其他

    鄒皙:戰國時期秦國兵部侍郎。

    鄒忌:鄒氏家族在戰國時期有名的人物,以鼓琴遊說齊威王,後被任為相國。他曾勸說齊威王納諫,導致齊國實力加強。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衍:亦作騶衍,春秋戰國時齊國人,著名的思想家、陰陽家、士大夫。他學究天人,雄於辯口,號“談天衍”。創五行始終說。“深觀陰陽訊息”,藉以論述天道、世運的轉移。鄒衍的著作很多,皆已散佚。《史記·卷七十四》說鄒衍著有“十餘萬言”。《漢書·藝文志第十》陰陽家著錄《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也都亡佚。

    鄒奭:齊襄王至西漢時期(前283-205) 頻采父之術以紀文,”稱談天衍,雕龍奭“,與慎到、田駢齊名。騶奭著《騶奭》12篇,戰國“三鄒子”之一。

    鄒陽:西漢散文家,藩王太傅。齊人。文帝時,為吳王劉濞門客,以文辯著名於世。吳王陰謀叛亂,鄒陽上書諫止,吳王不聽,因此與枚乘、嚴忌等離吳去梁,為景帝少弟梁孝王門客。鄒陽“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後被人誣陷入獄,險被處死。他在獄中上書梁孝王,表白自己的心跡。梁孝王見書大悅,立命釋放,並尊為上客。著有《上吳王書》、《獄中上樑王書》。鄒陽是漢代著名文學家,也是雄辯的政治家,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這種文化傳統對子孫後代的發展興盛,無疑是起到了重大作用。

    鄒仲俊:西漢上谷刺史、幽州統制,封東魯侯。

  2. 據《 說文解字 》所載,春秋初期有邾婁國(為 顓頊 帝后裔所建),為 魯國 的附庸小國在山東鄒縣戰國時魯穆公將邾婁改名為」。 後被楚國所滅。 其後人以「鄒」為氏。 [1] 二;出自 子姓 。 據《元和姓纂》所載,為春秋時宋愍公之後,正考父食采邑於鄒邑,其後亦有「鄒」氏。 [2] 三;出自 姒姓 ,為越王勾踐騶氏之後所改。 據《史記· 東越 傳》所載, 閩越 王 無諸 及越東海王搖,皆為越王勾踐之後,姓騶,據考證,騶亦作鄒。 [3] 郡望分布:河北范陽郡。 [4] 參考資料 [ 編輯] ^ 許慎. 说文解字. Beijing: 中華書局. ISBN 9787101002607. 魯縣,古邾國,帝顓頊之後所封。 從邑芻聲。 ^ 林寶. 元和姓纂卷五. [2022-07-19].

  3. 其他人也問了

  4. 稱鄒氏為商紂王微子啟的後代所以稱之為山東鄒氏拾遺所載黃帝在打敗蚩尤以後遷其民至鄒屠根據地名命名為鄒屠氏

  5. 2020年4月17日 · 西周初有一支源於子姓是商紂王庶兄微子啟的弟弟微子仲食邑於鄒邑的後人是為主要來源以邑為氏鄒氏。 鄒氏履歷. 1、先秦時期 ,鄒姓的活動主要在山東地區。 秦漢以後,鄒姓很快遷到河南,湖北地區。 三國兩晉時,鄒姓已挺進到陝西,南下渡長江人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區。 唐朝時二次中原南下大移民,鄒姓主體移入了江南,福建、廣東等地的鄒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清朝初期鄒姓進入了台灣地區。 2、宋朝時期 ,鄒姓大約有13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六位。 鄒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占全國鄒姓總人口的61.5%。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江蘇,這三省鄒姓大約占全國鄒姓總人口的75%,其次分布於福建、湖南,這二省的鄒姓又集中了14%,全國形成了贛閩湘和江蘇兩塊鄒姓聚集區。

  6. 公元前11世紀周平公把商的周圍地區封給殷紂王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建都于商丘,其后三朝采食于鄒邑,其第五世孫叔梁仡以邑名“鄒”為姓。 所以稱之為山東鄒氏。 出自曹姓,以國家的名稱作為自己的姓氏。 上古時有邾婁國為狹所建,戰國時魯穆功改邾婁國為鄒國。 后來鄒國被楚國所滅后有鄒氏,亦為山東鄒氏。 為蚩尤之后。 據《拾遺》所載,黃帝在打敗蚩尤以后遷其民至鄒屠,根據地名命名為鄒屠氏。 家乘譜牒. 江蘇:鎮江潤州鄒氏宗譜四卷、鎮江潤州鄒氏宗譜六卷、丹陽云陽鄒氏重修宗譜十卷、丹陽云陽鄒氏宗譜十六卷、武進鄒氏家乘四十八卷、武進鄒氏家乘三十二卷、無錫鄒氏宗譜三十六卷、常熟小山鄒氏支譜一卷、范陽鄒氏家譜. 浙江:紹興鄒氏家譜四卷、常山鄒氏家譜十二卷首一卷、常山鄒氏家譜不分卷.

  7. 明朝姓名名典姓觽》:鄒國舜後姚姓是殷商朝的諸侯國鄒國古城在今山東鄒城 東南的古鄒城。 春秋初,鄒國為曹姓鄒人所奪,鄒人被迫遷到今山東鄒平南, 後為齊國所滅, 子孫以國為氏,稱鄒姓,姚姓之鄒的歷史至少也有3500年,是最早的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