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筆者特別建議使用藍牙喇叭播放音樂,可以獲得更加細緻音質,令整體聆聽的感覺更加具象以及傳神。 先播放音樂,邀請孩子合上眼睛,細細品味音樂帶來的感覺。

    • 研發方格樂譜 簡化閱譜困難
    • 流動應用程式 提供完整聲音資料庫
    • 樂譜數位格式化 便利遙距分享

    梁博士坦言,音樂最有趣的部分莫過於與朋友一起合奏,然而要達到能夠參與合奏的程度絕非易事。「音樂是一種語言,就像世界上的任何語言,它亦有其獨特書寫的型式,讓全世界的音樂家得以交流。學習閱讀五線譜是每位學習音樂的人都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卻是導致學生未能輕易享受到音樂的原因之一。」 為了讓學生更純粹地享受「玩」音樂的樂趣,梁博士研發了方格樂譜(Grid Notation)。透過運用方格代表節拍;唱名或音名代表音高;顏色代表力度的強弱,從而將複雜的樂譜簡化,縮短學生學習閱譜的時間,讓他們能夠馬上投入於音樂演奏。方格樂譜不但減少了音樂的學習難點,也為不同背景的學生提供玩音樂的機會,更榮獲2019年德國iENA國際發明展銅獎,並於同年取得專利,備受肯定。

    除了重新設計簡單易明的方格樂譜外,梁博士亦發展了流動應用程式「e-Orch」,程式擁有完整的聲音資料庫,齊備多達25種樂器可供彈奏。學生可以自由轉換不同的聲部,強化他們對於不同樂器在樂團中的角色的了解。梁博士笑言,很多家長都會詢問,到底自己的孩子適合學習哪款樂器,若學生能夠在入門階段親自接觸、演奏不同的樂器,自然能夠從中發掘到自己的興趣及長處。「藉着『e-Orch』,學生能夠建立良好的音感及節奏感,在未來按個人興趣學習真正的樂器時,便只需專心於掌握樂器技巧的部分。」 「學習樂器往往需要花上以年計的時間,當中大部分時間用作學習控制樂器。以小提琴為例,即使學會了閱譜並正確擺放指法,也並不代表可以演奏出準確的音色,過程無疑會為學生帶來挫敗感。但是透過『e-Orch』應用程式,學生能夠先跳過學習使用...

    應用程式除了能夠提升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外,在樂團管理上更是給予學校及老師極大的幫助。以往老師需要為各聲部印製樂譜,在儲存及管理上都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當樂譜數位格式化後,便能夠儲存在程式內,方便老師管理及分發各聲部的樂譜。另外,老師亦可以在排練的過程中作出調整,並以遙距分享給所有學生,提升學與教的效率。 為了進一步優化老師的使用體驗,梁博士亦不斷更新程式內的功能。「由於『e-Orch』需要使用方格樂譜系統,老師必需在程式中將現有的五線譜重新錄入,過程耗時。因此我特別加入人工智能元素,老師只需要輸入一段旋律,系統便會自動編上和聲和節奏,生成其他聲部的樂譜,省卻工作時間。」

  2. 1. 營造音樂化生活環境. 家長可以為孩子設置音樂區,提供自主活動的空間,當中放置一些節奏類樂器,並播放音樂鼓勵子女隨樂曲自由表演和舞動。 每當孩子聆聽到音樂時,他們便會發揮想像力模仿表演者的動作。 因此,在進行音樂演奏時,家長能夠引導孩子使用一些較為簡易的樂器,作為接受音樂教育的入門初嘗試,例如手鈴、沙槌及鈴鼓等,進行簡單的敲、搖、拍等動作,逐漸尋找音樂節拍和律動的感動。 當孩子熟悉樂器的操作後,可以學習隨音樂邊唱邊做動作,認識和感受每個音樂節拍的特色與表現方式。 孩子長期沉浸在這種濃厚的音樂氛圍下,對音樂的感知和表現能力皆有很大的提升,能夠建立美感與藝術涵養。 2. 設計小遊戲提升興趣.

  3. 其他人也問了

  4. 音樂內節奏元素能夠有效刺激腦部運動皮質區(Motor Cortex),帶動肢體律動。 而音階高低、音色變化(強弱、和聲效果),能有效提升對空間感的靈敏度,這些元素正正直接影響着我們前庭和本體動覺。 筆者非常享受和孩子們一同上課的時候,見證他們用身體感受音樂、四圍事物、道理的過程,讓孩童學習音樂,能夠有效輔助他們的多元感官發展。 至於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更是絕大部份都伴隨着不同方面、程度的感統問題。 因此,音樂作爲一個介入方法,不但可以從情緒調節等心理層面入手,更能夠在感覺統合的層面上爲他們提供發展所需要的經驗,彌補先天過敏或低敏的問題。 這些的題目均會於稍後的文章再和大家表述。 香港教育雜誌43期 楊文婷姑娘 感官發展 音樂治療. 返回 教育專題.

  5. 音樂科為例,學生可在平台播放名曲的選段錄音,進行作品評賞活動。 他指出版社將會逐步加入更多課程,以應學界需求,提供充足的教學資源。 吳志華會長

  6. 學校更邀請校友作曲,並獲數位音樂人參與創作,上下一心。 境外交流活動 放眼世界 在疫情前學校每年也有境外交流活動,例如讓六年級學生參加英國劍橋一些大學的暑期課程。

  7. 我們透過聽覺所獲得有關音樂的資訊:不論是音高、節奏快慢、音色、強弱,都會比視譜更多更立體,更深更廣地刺激腦部,並能夠在腦海內停留更久。 所以,有一些聽力較靈敏的孩子,可能老師示範兩三次後,便能很好地將旋律記住了。 學習音樂的過程,也是腦袋練習把聽到的資訊更仔細分析、詮釋和消化,並將聽覺資訊和視覺、動態等資訊整合和連結。 為此,腦部需要發展大量神經網絡將這些腦區連結。 雖然回聲記憶主要處理短時間內聽到的音韻資訊,但是當我們重複「播放」的時候,便會漸漸加深腦袋處理這些資訊的記憶,慢慢地,我們就會將這些資訊儲存進大腦皮層的長期記憶區裡了。 這些記憶,可以伴隨我們一生。 即使是患腦退化症的患者,音樂部分的記憶依然可以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