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李嘉誠 爵士 , 大紫荊勳賢 , KBE , JP (英語: Sir Ka-shing Li ,1928年7月29日 — ), 香港 企业家,籍貫 廣東 潮安 ,香港成長,人称“李超人” [5] [6] ,自1940年起居住并活动在 香港 ,曾多年位居亚洲 首富 ,连续多年蝉联 香港 首富宝座。. 他創立的 長江集團 ...

  3. 2 天前 · 李嘉誠 爵士 , 大紫荊勳賢 , KBE , JP (英語: Sir Ka-shing Li ,1928年7月29日 — ), 香港 企業家和慈善家,籍貫 廣東 潮安香港成長人稱「李超人」 [5] [6] ,自1940年起居住並活動在 香港 ,曾多年位居亞洲 首富 及世界華人首富,連續多年蟬聯 香港 ...

  4. 2024年5月30日 · 李嘉誠,漢族,1928年7月29日出生於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祖籍廣東潮汕地區 ,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及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資深顧問。連續21年蟬聯香港首富,1999年始連續15年華人首富。2024年2月,李嘉誠以362億美元位列2024福布斯中國香港富豪榜榜

    • 李嘉誠是誰?1
    • 李嘉誠是誰?2
    • 李嘉誠是誰?3
    • 李嘉誠是誰?4
    • 李嘉誠是誰?5
  5. 2 天前 · 嘉诚 爵士 , 大紫荆勋贤 , KBE , JP (英语: Sir Ka-shing Li ,1928年7月29日 — ), 香港 企业家和慈善家,籍贯 广东 潮安 ,香港成长,人称“超人” [5] [6] ,自1940年起居住并活动在 香港 ,曾多年位居亚洲 首富 及世界华人首富,连续多年蝉联 香港 首富 ...

    • 潮州書香門第,家道中落為避戰火顛沛流離
    • 長江無垠浩瀚,立志發奮成立長江塑膠廠
    • 行商之道唯誠,遠赴米蘭打雜偷藝回港發跡
    • 塑膠轉型地產,香港買地建樓地產王國現雛型
    • 地產王國建立,人棄我取趁低吸納見奇功
    • 地鐵競標脫穎,敏銳目光奠定厚實根基
    • 收購和記黃埔,誠懇營商首富之路無可動搖
    • 敗英資控港燈,鏖戰連連敗英挺中登首富之位

    傳奇始於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出生於中國廣東省潮安縣北門街面線巷。而李氏家族是潮州的世家,李嘉誠曾祖父名為李鵬萬,是當年是清朝文官八貢之一,祖父李曉帆亦是清末秀才,李嘉誠父親李雲經亦考進省立金山中學,成績優異。奈何此際家道中落,其父無力升讀大學,只好當宏安崇聖小學校長。因此,李嘉誠年幼時確曾經歷一段小康日子。奈何日本侵華,漫天戰火,遍地硝煙,於是1940年,11歲的李嘉誠便隨父母逃難赴港。但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於是李嘉誠又再舉家返回潮安,但父親卻於該年秋天身故,當時只有12歲李嘉誠為糊口於是輟學就業,先進入舅舅的手錶公司修理手錶,後在一間茶樓工作,隨後成為手錶錶帶售貨員。17歲轉職為塑膠玩具推銷員,並僅用2年時間晉身總經理。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李嘉誠眼見香港潛力無窮,於是毅然辭工,並選擇以塑膠業為發展目標,他以7,000美元成立長江塑膠廠,冠其公司名為「長江」,取其「不擇細流,故能浩蕩萬里;長江之源頭,僅涓涓細流東流而去,容納無數支流,形成汪洋之勢」的無垠浩瀚之意,揚帆萬里,破浪前進!當年的長江塑膠廠只是生產一些普通的塑膠玩具和家庭用品,經由出口洋行運銷歐美,但是李嘉誠亦競競業業,每星期都要工作7天,每天至少工作16小時,晚上自修,因工廠人手不足,他需身兼數職,負責買貨、接單等工作,睡眠不足。

    50、60年代,香港經濟轉型,百業興旺。然而李嘉誠卻碰壁。因其重量而不重質,有違「誠信」之道,因此客戶拒收其產品,甚至要求退貨!遇上此等危機,李嘉誠母親以佛家典故開解李嘉誠,使得李嘉誠悟出「行商之道唯誠」的道理,從此一直行商以誠。而他更留意到當時義大利開發了新的塑膠花技術,於是毅然遠赴義大利米蘭,打雜以偷藝,誠懇苦幹,最後終於得嘗所願,成功偷取製作塑膠花的技藝,並在香港首名以塑膠花取締鮮花,使得塑膠花開透香港,成為塑膠花大王,並獲取其第一桶金,1958年營業額更達到1000萬港幣!

    貴為香港塑膠業泰斗,然而李嘉誠卻未止步於此。他敏銳地捕捉到香港地產的潛力,於是運用賣塑膠花所賺取的金錢,在繁盛的工業區北角購地,並興建一座12層的工業大廈。他亦沒違「誠信之道」,他謹慎入市,穩健發展,沒有走捷徑,預售樓花,而是將此作為收租物業。賣樓花本是霍英東首創,一反地產商整幢售房或出租的做法,在樓宇尚未興建之前就將其分層分單位預售,得到預付款即可動工興建。賣家用買家的錢建樓,地產商還可拿地皮和未成的物業拿到銀行按揭,一石二鳥。而李嘉誠更另闢蹊徑參考英資置地公司的保守做法重點放在收租物業置地,寧可少建或不建,也不賣樓花加速建房進度,亦盡量不向銀行抵押貸款或會同銀行向用戶提供按揭。1965年,明德銀號擠提事件爆發,但因李嘉誠保守作風,損失微乎其微,但其他地產商卻損失慘重,他卻能脫穎而出!

    1966年底,中國爆發文化大革命,香港人心惶惶,紛紛拋售手中地皮樓房,李嘉誠卻一反眾人行徑,以「人棄我取,趁低吸納」,大量買地皮舊樓,大興土木,建造廠房和商住樓宇,成為地產大災難中的大贏家!直至20世紀70年代初,李嘉誠已擁有的收租物業從最初的12萬平方英尺,發展到35萬平方英尺,每年租金收入為390萬港元。1971年6月,李嘉誠成立長江地產有限公司,集中物力,財力,精力發展房地產業。以置地公司為奮鬥目標,希望超過置地的規模!而因為其擅於以股票融資,加上當時股市熱潮,在長江地產有限公司上市的一年內,土地儲備已上升逾20倍,並開始快速累積財富,更曾在70年代收購持有希爾頓酒店(現長江集團中心)的美高企業及青洲英泥的控制性股權。

    1977年是李嘉誠奠定首富位置的轉捩點。在1976年,長實取得年經常性利潤5887萬港元,擁有地盤物業635萬平方英尺,資產淨值增至5.3億港元,但是相比其他地產巨頭,長實仍只是一個中型地產公司。1977年,地鐵遮打站、金鐘站的上蓋興建權進行競投,而地產公司龍頭置地更是奪標呼聲最高。但李嘉誠眼光獨到,他了解並明白置地不會「屈尊」去迎合合作方,亦明白香港地鐵公司的意圖:地鐵公司現金嚴重匱乏,地鐵公司以高息貸款支付地皮,急需現金回流以償還貸款,並指望獲得更大的盈利。因此李嘉誠在投標書上提出將兩個地盤設計成一流商業綜合大廈的發展計劃,滿足地鐵公司急需現金的需求,由長江實業公司一方提供現金做建築費,商廈建成後全部出售,利益由地鐵公司與長江實業分享,並打破對半開的慣例,地鐵公司佔51%,長江實業佔49...

    和記黃埔被稱為香港第二大英資洋行,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和記洋行:二是黃埔船塢,是香港十大財閥所控的最大上市公司,資產價值六十多億港元,而與和記黃埔相比,長實只是一家資產不到7億的中小型公司。1975年8月,由於石油危機,匯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解救和記黃埔,條件是和記出讓33.65%的股權,因此匯豐成為和記集團的最大股東,黃埔公司也由此而脫離和記集團。而李嘉誠前段日子希望收購九龍倉,但最後一刻卻成全包玉剛,於是,他將茅頭轉向龐然巨物–和記黃埔。匯豐控制和黃不會太久,因根據公司法及銀行法,銀行不能從事非金融性業務。同時匯豐大班沉弼亦放出風聲,匯豐會將所控的和黃股份的大部分轉讓出去。這對李嘉誠來說不啻是個福音,因長實財力不足,但借助匯豐之力,收購事半功倍。而前段李嘉誠停止收購九倉股的行動,獲取了...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李嘉誠大舉進軍香港英資企業,於英商鏖戰連連。1979年,李嘉誠入主英資青洲英泥董事局; 1977年,李嘉誠購得美資永高公司。後來部署收購和黃的同時,在市場悄悄吸納英資青洲英泥公司的股票。1979年,李嘉誠坐上青洲英泥董事局主席之位。1981年伊始,他正式出任和黃集團董事局主席,實行「以鬼治鬼」,任命青洲英泥的行政總裁為布魯嘉,和黃集團的行政總裁為李察信。1985年,李嘉誠斥資29億港元從老置地手中購得港燈集團;1987年,港燈分拆另組嘉宏馬世民任和黃行政總裁,並兼任港燈,嘉宏兩主席,並首次登上《福布斯》富豪排行榜。1989年,中國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於當時外資企業大舉撤資的時候,李嘉誠反而大舉進軍中國市場,成為了香港在中國大陸的最大投資者。而1990年年年初...

  6. 2023年10月5日 · 長和系創辦人兼資深顧問李嘉誠與新加坡已故總理光耀交情甚深,95歲的李嘉誠光耀百歲冥誕接受新加坡媒體訪問。 從片段所見,李嘉誠憶起故友時真情流露,昔日兩人共聚的場面歷歷在目,坦言自己「非常非常佩服他

  7. 2021年5月30日 · 幼時顛沛流離、在第二故鄉香港靠著生產塑膠花賺進第一桶金的李嘉誠,在社會動盪之時抄底房市,奠定事業基石,如今已93歲的「超人」,不止傳奇,至今他的發言及集團投資方向,對市場仍最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