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海毛蟲是環節動物,常見於熱帶和亞熱帶的淺水生態系統,屬「多毛綱」內的「仙蟲科」。 每個體節都長有一對疣足(小腳),上面滿佈脆弱而空心的有毒剛毛。 當人接觸到這種毒素,皮膚會紅腫及產生猶如火灼般的疼痛。 鑑別爆發的海毛蟲物種是有助研究其毒素的成份,是找出相應的治療方法的第一步。 可是,海毛蟲屬下全球原有27個物種,鑑別並不容易。 團隊首先確定標本的屬,然後便與整個屬的所有物種進行對照。 可惜「海毛蟲屬下物種的文獻大多非常古老,大部分發表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描述十分簡略,增加了辨識的難度。 邱教授稱,為確保研究準確,團隊從外國的博物館商借模式標本(即描述新物種時依據的原始標本)以作對照,結果發現收集到的標本包含兩個物種,其中一種於西貢橋咀洲的珊瑚群落沙底收集到的,是從未被確認過的新物種。

  2. 大埔龍尾灘 驚現有毒海毛蟲. 有市民表示於泳灘發現海毛蟲。 (網上圖片) 【本報訊】啟用一個半月的大埔龍尾泳灘,繼早前發現沙灘有海膽及海毛蟲後,有網民日前再於社交平台稱,在上址發現海毛蟲,以及死掉的「坑鯰」幼魚屍體,由於兩者皆具毒素,網民認為該泳灘不適合年幼或抵抗力弱的小朋友游泳,提醒其他泳客若游泳後感到痕癢就應徹底沖身。 有拯溺員工會成員表示,不時有市民被海毛蟲及「坑鯰」刺傷,引發刺痛及不適。 泳客遭刺傷或致頭暈嘔吐. 港九拯溺員工會副主席胡啟榮表示,如泳客被海毛蟲刺傷,大多是出現痕癢及刺痛,個別泳客若對海毛蟲敏感,則有機會引致頭暈及嘔吐等症狀,通常拯溺員會為被刺傷的泳客以消毒藥水消毒,如尖刺仍留在皮膚上,則會為其拔走及以清水清潔皮膚,此外市民亦可以白醋塗抹傷口,中和毒素。

  3. 由於棲息在海裡且外型極似毛毛蟲,顧名思義稱之為「海毛蟲」。2021年6月5日,筆者等搭乘本所海安號試驗船出海執行底釣任務時,於澎湖內海二崁測站 (北緯23 36.021、東經119 31.725) 偶然釣獲到海毛蟲。

  4. 2018年6月21日 · 專家指天雨減海灘鹽度 海毛蟲另覓棲息地. 對於海毛蟲今日於泳灘神秘失蹤,香港中文大學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李成業解釋指,今日天陰下雨,而雨水可令海灘鹽度減低,海毛蟲本身較適應鹽度穩定且鹽度較高的環境,故離開泳灘。 康文署表示,截止今日未有接獲泳客被海毛蟲刺傷的報告,當局重申海毛蟲是自然的海洋生物,已在荃灣區一帶泳灘張貼告示提醒游泳人士,若市民不慎在泳灘被海洋生物刺傷,可到泳灘內的救傷站尋求協助,救生員會即時為傷者清洗傷口。 漁護署則表示海毛蟲屬本港《危險海洋生物》物種,其腿上的微細硬毛布滿毒腺,如被刺傷,皮膚會痕癢、紅腫以及起膿。 今日多個泳灘未見有海毛蟲出現跡象。 (周峻峯攝)

  5. 2019年4月25日 · 海毛蟲的特點. 外形毛茸茸、身上帶有啡色條紋的海毛蟲,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惟被滋擾,其傷害性可大可少!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榮譽助理教授邱倩婷指出,海毛蟲(chloeia)屬肉食、底棲生物,身長達十厘米,其身上的刺更有毒液。 海毛蟲一般會在礁石及珊瑚上出沒,並在黃昏及清晨時分爬到近岸甚至沙灘覓食。 漁護署資料顯示,海毛蟲居於水底沉積物的表面或內裏,偶然會到沙面覓食或在水中游動。 海毛蟲足部的微細硬毛滿布毒液腺,市民一旦被刺傷後,會有火灼般的疼痛,皮膚亦會痕癢、紅腫及膿起。 有急症科專科醫生坦言,近日聽聞有人在本港因被海毛蟲刺傷而求診,其皮膚會出現紅腫及起水泡,部分過敏人士甚或出現休克情況,建議市民必須到醫院求助!

  6. 香港浸會大學(浸大)的生物學家在香港水域發現新品種海毛蟲(即之前未被發現和描述的物種),並命名為「雙斑海毛蟲」。. 這是全球近百年來第四次發現海毛蟲新品種。. 此外,團隊還鑑別出去年在香港爆發的海毛蟲品種是「梯斑海毛蟲」。. 這次發現顯示 ...

  7. 2019年8月28日 · 浸會大學的生物學家昨日宣布,其團隊於香港水域發現了新品種海毛蟲,命名為「雙斑海毛蟲」,是全球近百年來第四次發現海毛蟲新品種,並已於國際學術期刊發表。

  8. 2019年8月28日 · 去年夏天,本港沙灘發現不少海毛蟲,浸大團隊成功鑑定去年的品種多屬「梯斑海毛蟲」,約有三十三至三十九個體節,長三十八至九十七毫米,寬八至廿毫米,每個體節上均有一個深色Y形斑紋,一般在深度少於廿米的淺海軟底及海岸沙底棲息,並廣泛 ...

  9. 2019年8月27日 · 浸大生物學家發現本港海域海毛蟲新品種 命名為「雙斑海毛蟲」. 撰文:鄧穎琳. 出版: 2019-08-27 11:41 更新:2019-08-27 13:48. 1. 本港去年夏季起,多個泳灘出現大量海毛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亦在荃灣一帶的泳灘發出廣播及告示,指附近水域發現海毛蟲,提醒泳客 ...

  10. 華美盤管蟲 Hydroides elegans 是一種居於2.5厘米長直徑0.1厘米石管內的小型管蟲,是熱帶太平洋淺水區最常見的品種。. 圖中可見牠的石管,伸出管外的觸手冠和用來掩蓋石管開口的鰓蓋。. 日本纓鰓蟲 Sabellastarte japonica. 纓鰓蟲科動物跟龍介蟲科動物一樣有兩個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