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未熟透的海產(例如海蜇及魷魚)、受海產交叉污染的即食的食物。 病徵:常見症狀包括嘔吐、腹瀉及腹痛,或有發燒。 若未能及時接受適當治療,可能出現致命的嚴重併發症,如脫水及敗血病等,但這些情況十分罕見。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4年5月27日 · 海鮮當中常見的細菌性食物中毒,在食品中毒案件中,屬副溶血弧菌造成的佔比相當高,可是究竟副溶血弧菌是何方神聖? 又該如何預防? 台灣食藥署來為大家解答。

  3. 2019年9月4日 · 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表示,不新鮮的海鮮可能會釋放出大量的組織胺,食入人體會誘發皮膚出現紅、腫、癢等類似過敏的症狀,但其實應歸咎於食物中毒所致;若為對海鮮過敏者,則是無論吃進新鮮或不新鮮的海鮮,都會出現過敏反應喔。

  4. 2024年4月28日 · 衞生防護中心提醒市民食用貝類海鮮需注意事項。 (資料圖片) 要減低貝類中毒風險,市民應: • 向可靠及持牌的海鮮店鋪購買貝類; • 在烹煮貝類前先除去其內臟、生殖器及卵子,以及食用前應棄掉烹煮的汁液; • 每次進食較少份量的貝類;及. • 進食貝類後若出現中毒症狀,應立即求醫。

  5. 2024年3月27日 · 食物中毒原因. 急診專科醫師「急診男爸one」近日在臉書表示,因為急性過敏症而就醫,也是急診常見的主訴之一, 而食物例如堅果、海鮮、奶類等,皆有可能引起急性過敏症,其中海鮮,就有可能是「鯖魚中毒」。 鯖魚科魚類,如鯖魚、鮪魚、鰹魚等,以及一些非鯖魚科,如鬼頭刀、秋刀魚、沙丁魚等,魚肉中富含較高量的組織胺酸 (Histidine),若保存過程不當,魚肉中的組織胺酸,便會被細菌分解為組織胺...

  6. 2023年1月3日 · 食物中毒.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3日)表示,3個群組共16名市民疑似食物中毒。 其中10人曾在大圍明星海鮮燒鵝專門店進食上湯焗龍蝦伊麵,另有6人曾在尖沙咀.

  7. 2024年4月30日 · 衞生署指,個案涉及的一男一女,他們是在家中食用 大海螺、扇貝和貴妃蚌 後,於進食後約一小時內出現四肢和舌頭麻痺、嘔吐、暈眩、虛弱和步履不穩。 其中一名病人同日到將軍澳醫院急症室求醫,並入院接受治療,現時情況穩定。 麻痺性貝類毒素耐熱煮熟都無用 嚴重可致癱瘓死亡. 衞生防護中心初步調查顯示,有關海鮮購自荃灣楊屋道街市一海鮮檔,事件和麻痺性貝類毒素中毒有關。 根據資料,麻痺性貝類毒素耐熱性高,烹煮並不能把該種耐熱的毒素消除。 同時這種毒素的中毒症狀主要與神經系統相關,通常在進食貝類後數分鐘至數小時內出現。 初期症狀包括刺痛、口部及四肢麻痺、頭痛、暈眩及腸胃不適。 惟嚴重者可能會出現吞嚥及發音困難、癱瘓、呼吸停頓,甚至死亡。 想要減低貝類中毒風險,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就提出了4大建議。

  8. 2015年12月28日 · 大啖海鮮千萬小心 「腸炎弧菌」危機No.1. 近年台灣及出國旅遊中(尤其至東南亞國家)細菌性食物中毒案件均以腸炎弧菌為第一名。. 腸炎弧菌是一種長得像是逗號的兼性厭氧且嗜鹽性弧菌,棲息於海底污泥或海水中,易附著在魚蝦貝類中。. 最早由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