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0月26日 · 與其他天然食材一樣淡水魚於生長環境中有可能受到細菌及寄生蟲等病原體感染假如處理食物不善有機會傳染人類影響健康食物安全中心特意與市民闡述淡水魚中可能存在的食安風險以及降低這些風險的實用方法務求大家食得安心

  2. 2024年3月1日 · 據本港食安中心指出進食淡水魚生中式魚生會危害健康生的淡水魚包括鯇魚大頭魚和山斑魚可能帶有寄生蟲例如可令肝臟的膽管梗阻發炎和出現癌症的中華肝吸蟲本港的腸道寄生蟲感染個案部分是由中華肝吸蟲所致

  3. 2024年4月25日 · 生的淡水魚包括鯇魚大頭魚和山斑魚可能帶有寄生蟲例如可令肝臟的膽管梗阻發炎和出現癌症的中華肝吸蟲。 本港的腸道寄生蟲感染個案,部分是由中華肝吸蟲所致。 除了寄生蟲,進食生或未經煮熟的淡水魚也有機會感染食源性病菌,包括乙型鏈球菌。 3招預防肝吸蟲. 1. 切勿吃生或未經徹底煮熟的淡水魚。 在本港傳統中式魚生(即供生吃的淡水魚)已被禁售超過30年,但是大家緊記在外遊時亦不應進食生的淡水魚。 2. 日式芥辣、黃芥辣及香料均不能殺死包括中華肝吸蟲在內的寄生蟲。 3. 如作火鍋及粥品等食物配料時,又或魚片切得太厚時,需特別注意淡水魚會否煮不熟。 另外,預防食源性疾病,市民亦應注意個人、食物與環境衞生: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 處理生的海產時先蓋好傷口,並盡量使用保護手套.

  4. 2023年8月30日 · 根據 資料 ,有超過100種淡水魚可感染到中華肝吸蟲當中主要為鯉科魚類例如鯇魚草魚及大頭花鰱或鱅魚)。 人吃下這些受感染的淡水魚後,囊狀幼蟲會在十二指腸破囊而出,遷移到肝臟內的膽管,在膽管內發育成蟲,然後產下蟲卵。 蟲卵可隨膽汁進入糞便,繼續傳播周期。 小量的感染中華肝吸蟲,可全無症狀或只出現輕微症狀。 但大量感染則會令患者長期不適,包括引致食慾不振、腹瀉和發燒。 此外,中華肝吸蟲亦會造成膽管梗阻和肝硬化,嚴重者可造成慢性黃疸,繼而較容易出現膽管癌。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已將中華肝吸蟲列為「會令人患癌」類別。 為預防感染寄生蟲,食安中心提醒市民,切勿吃生或未經徹底煮熟的淡水魚,在外遊時亦不應進食生的淡水魚。

  5. 2021年6月21日 · 生的淡水魚例如鯇魚和大頭魚可能帶有可令肝臟內膽管梗阻發炎和出現癌症的中華肝吸蟲而在海產中亦有可能發現寄生蟲如蛔蟲縧蟲和吸蟲在一些較為嚴重及複雜的個案除了引致腹瀉和腹部不適外一些寄生蟲例如肺吸蟲甚至有可能進入患者的重要器官例如肺部),引起嚴重併發症。 此外,異尖科線蟲有可能寄生在海魚、甲殼類(例如蝦)和頭足類(例如魷魚)的海產體內,是其中一種人類經進食魚類而感染的蛔蟲。 人工養殖的魚類或水產沒有寄生蟲? 運用人工飼養的或野生捕獲的魚類和水產都有機會在生長的環境中受到寄生蟲感染。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指出,野外捕獲的水產較可能帶有寄生蟲;人工養殖的魚類如投餵的飼料含有寄生蟲,亦有可能受寄生蟲感染。

  6. 2020年12月10日 · 本港食物安全中心指出在一般環境下飼養的淡水魚例如鯇魚及大頭魚),除了致病菌外還可能帶有寄生蟲例如造成膽管梗阻肝硬化和引致膽管癌的中華肝吸蟲」。 食安中心表示人們進食受感染的淡水魚後囊狀幼蟲會在十二指腸破囊而出遷移到肝臟內的膽管。 囊狀幼蟲會在膽管內發育成蟲,然後產下蟲卵,蟲卵可隨膽汁進入糞便,繼續傳播週期。 感染小量中華肝吸蟲可全無症狀或只出現輕微症狀,但感染大量中華肝吸蟲則會令患者受到長期嚴重感染,引致食慾不振、腹瀉和發燒。 此外,中華肝吸蟲亦會造成膽管梗阻和肝硬化,嚴重者可造成慢性黃疸,繼而較容易出現膽管癌。 超過100種淡水魚可感染到中華肝吸蟲,例如鯇魚(草魚)及大頭(花鰱或鱅魚)。 有報告指,個別流行地區的感染率偏高是由鯇魚所致。

  7. 2019年4月15日 · 內地淡水虹鱒扮三文魚近年掀風波專家警告生吃淡水魚蝦易感染寄生蟲即使是真正的三文魚也並非全部都適合生吃三文魚染寄生蟲事件近年各地頻生本港公院在15年內發現9宗刺猬絛蟲Spirometra erinaceieuropaei寄生體內的個案大部分病因不明但風險之一是食用淡水魚生。 消委會指,位於紅磡黃埔的「稻庭養助」出售有關三文魚樣本時,餐牌標示為「銀三文魚」,當職員購買樣本時,已表明要求購買三文魚,惟檢測後鑒定該樣本為虹鱒。 淡水虹鱒與三文魚外貌相若,幾可亂真,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教授梁美儀指,虹鱒與三文魚同屬「鮭科」,但虹鱒大部分時間於淡水河流及湖泊生活,而兩歲至成年的三文魚則主要在海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