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淦昌 (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男, 江苏 常熟 人,中国 核物理学 家,中国惯性约束 核聚变 研究奠基,参与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被中国政府授予“ 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 [1] 曾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院长和 九三 ...

  2. 王淦昌参与中国 原子弹氢弹 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项。 [3] 中文名. 王淦昌.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07年5月28日. 逝世日期. 1998年12月10日.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 德国柏林大学. 职 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获得者. 出生地. 江苏省常熟县枫塘湾. 代表作品. 《关于RaE连续β射线谱的上限》 性 别.

  3. 王淦昌 (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男, 江蘇 常熟 人,中國 核物理學 家,中國慣性約束 核融合 研究的奠基者,參與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科學技術領導人之一,被中國政府授予「 兩彈一星 」功勳獎章。. [1] 曾任中國原子能研究院院長和 九三學社 中央 ...

  4. 2022年8月3日 · 王淦昌1907年5出生于江苏常熟,他是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盛誉。. 他还担任过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 ...

  5. 2022年12月15日 · 他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本科生. 曾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25年,18岁的王淦昌心怀. “科学报国、振兴中华”之志. 成为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本科生. 1929年,王淦昌在清华园。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 王淦昌前往德国留学,继续研究物理. 他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 常常在研究室待至深夜. 1932年,王淦昌听完一个学术报告会后. 对报告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结论. 提出了质疑. 同时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 欣喜万分的王淦昌. 两次向导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却被导师拒绝. 之后,英国物理学家. 采用了与王淦昌类似的实验方法. 发现了中子. 获得了193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王淦昌第一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左二为王淦昌. 1942年,美国《物理评论》杂志刊登了.

  6. 王淦昌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1941年,他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并为实验所证实。 1953年到1956年,他领导建立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使我国宇宙线研究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

  7. 王淦昌是清华大学第一届学生也是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德国柏林大学教授迈特纳唯一的中国学生,年仅26岁就成为了物理学博士。 1942年初,王淦昌在美国《物理评论》发表论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独到地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并为以后的实验所证实。 这是王淦昌对国际物理学的一个突出贡献。...

  8. Wang Ganchang ( Chinese: 王淦昌; pinyin: Wáng Gànchāng; Wade–Giles: Wang Kan-ch'ang; May 28, 1907 – December 10, 1998) was a Chinese nuclear physicist. He was one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Chinese nuclear physics, cosmic rays and particle physics.

  9. 2020年1月3日 · 人物简介 王淦昌(1907年5月—1998年1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奠基者,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独立提出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10. 2020年5月30日 · 王淦昌在原子能院用于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氟化氪激光装置前讨论实验工作. 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金银滩草原,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这里平均海拔32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在0度以下。 1963年,56岁的王淦昌来到这里,成为当时青海草原上最年长的科学家。 在高寒缺氧、风沙弥漫的环境中,他每天在车间、工号、试验现场间奔波往复,通宵达旦地进行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 他心心念念的是以最快的速度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争气弹”来。 他常说:恨不得明天早上就在大漠深处升起一颗“人造太阳”。 向中央提出发展高技术建议(“863”计划)的四位科学家,前排左起: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王大珩,后排:朱丽兰、宋健、丁衡高、朱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