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子,故世人稱之為王陽明,浙江 紹興府 餘姚縣(今浙江省 寧波餘姚市)人,明代中期乃至中國歷史上重要和影響深遠的思想家、哲學家 [1]、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重臣、教育家

  2. 王陽明傳. 作者 /. 周月亮. 簡介 /. 王陽明史上寫透王陽明傳奇人生與心學智慧的標杆作品,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王陽明研究第一人周月亮數十載學術成果。. 本書無論是從王陽明生平史料的廣泛性與真實性、. 出版社 /. 台灣明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ISBN13 /.

  3. 史上寫透王陽明傳奇人生與心學智慧的標杆作品,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王陽明研究第一人周月亮數十載學術成果。 本書無論是從王陽明生平史料的廣泛性與真實性、對心學研究的精深程度,還是寫作的嚴謹程度上都比其他版本更勝一籌。

  4. 《傳習錄》是王陽明平日與弟子朋友論學語錄和書信來往的踐履心得,分為上中下卷,從《初刻傳習錄》即今之傳習錄上卷,到成為目前所見之傳習錄三卷定本,歷時五十五年。

  5. 《傳習錄》被認為是守仁最重要的哲學著作,其中關于「知行合一」、「慎獨」、「致良知」等哲學思想有深入探討。 《傳習錄》是王陽明平日與弟子朋友論學語錄和書信來往的踐履心得,分為上中下卷,從《初刻傳習錄》即今之傳習錄上卷,到成為目前所見 ...

  6. 王陽明的良知是本體的概念,它既是意識的本體,也是世界存在的本體,良知學學者多相信「良知」在實踐上的圓滿性格。 本文以王陽明處理家庭及政治問題為例,指出以王陽明的天生人豪,其處理人間事仍多缺憾。 歷史上出現的「良知」概念面對「外王」領域時,其運作多有認識的盲點。 作為本體的良知要詮釋外王問題時,須有新的想像。 關鍵詞: 良知、 本體、 王陽明、 良能與不能、義外. 投稿日期:2019.08.02 ;接受刊登日期:2019.11.07. 《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第12期 (2021):113-202. 良知的良能與不能──王陽明傳記的啟示. 一、前言:紛歧的良知學. 王陽明良知學的出現是近世東亞的一大事件,在朱子(1130-

  7. 2018年11月1日 · 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是國際陽明學大師岡田武彥先生寫給大眾的王陽明通俗傳記。 岡田先生于六十八歲高齡提筆撰寫此書,九十三歲完成,花費了二十五年的心血。

  8. 用通俗的文字寫作王陽明的生平和心學,以及16世紀初葉中國明朝的政局、時局和人文交往故事。 囊括王陽明的仕途發展、心學思想、私人生活、詩詞文章、講學授業等內容,闡述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等心學思想的發生、形成及至大成。

  9. 2022年1月29日 · 內容簡介. 王陽明 是怎樣一個人? 他生活成長的家庭、社會環境如何? 他怎樣一步步走上了明代的政治舞台? 廣為人知的“投江渡海”的傳説,是否真有其事? 他在當時的政治體制中,處於怎樣的位置? 和各種政治勢力有怎樣的聯繫? 一生幾經波折,原因何在? 他以“致良知”為中心的心學體系究竟是如何建立、如何發展而成的? “良知”説,究竟有怎樣的含義? 他所説的“心”“良知”,和傳統儒家所説的“性”“理”等概念,是怎樣的關係? 當如何評價?

  10. 本書以詳實的歷史資料,以故事的形式講述了王陽明的一生:家庭、幼年、遊歷、應試、被貶、悟道、講學、剿匪、平逆,等等。 在緊湊的閲讀體驗中讓讀者全面瞭解一代傳奇聖人的跌宕人生,真正明瞭陽明心學的精髓——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