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同時,蘋果宣布高達1100億美元的庫藏股計劃,規模為史上最大。 據財聯社報道,財報顯示,在截至2024年3月30日的第二財季,蘋果公司總營收為907.53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948.36億美元相比下降4%,不過要好於市場預期的903.3億;淨利潤為236.36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241.60億美元相比下降2%,但同樣好於市場預期的231.7億美元;每股攤薄收益為1.53美元,創下了3月份當季的歷史最高,這一數字與去年同期的1.52美元相比略有增長,也超過了分析師預計的1.50美元,毛利潤為422.71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419.76億美元相比也出現增長。
      www.singtaousa.com/2024-05-03/蘋果財報業績超預期/4845070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1年10月12日 · 2021年10月12日. Getty Images. 香港蘋果日報停刊後從事新聞工作近30年的前採訪主任蔡元貴即刻報了一門水電修理課程他有幸受到一家與蘋果政治光譜類似媒體的青睞令他重返媒體繼續從事自己熱愛的新聞事業而許多像蔡元貴這樣有蘋果日報等自由媒體背景的香港記者在政治嚴重分化的今天面臨職業生涯的艱難轉型,...

  3. 2021年6月24日 · 蘋果日報今日24日出版了最後一份實體報紙後停止營運1995年創刊,《蘋果日報除了將本港報業帶進多圖彩色的時代對於當時文人辦報的風氣帶來了衝擊也招來批評與此同時,《蘋果日報推動了偵查報道相比起以往報道多依賴政府發放的新聞稿,《蘋果日報更主動發掘新聞也願意投入資源做好新聞在它26年的日子裏多次揭發高官醜聞包括踢爆前立法會議員程介南以權謀私時任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在頒布加稅前偷步買車等。 「01影像」在中央圖書館翻閱舊報紙,回顧歷年《蘋果日報》報紙A1頭條,見證它走過的路。 攝影:周穎瑤、盧翊銘、蘇煒然. 圖片編輯:蘇煒然. 01影像. 蘋果日報. 黎智英. 新聞自由. 港區國安法. 10. 0. 8. 3.

    • 梁麗娟:《蘋果日報》對手是電視
    • 開創多圖像少文字引其他報章仿傚
    • 百名突發記者搶新聞促使競爭
    • 設狗仔隊行小報風格:頭十年都好多污點
    • 2003年成由商業化步向政治轉捩點

    《蘋果日報》於1995年創刊,梁麗娟指在其出現前,報章多為「文人辦報」,亦有「文以載道」的想法,報道以新聞及資訊為主,她憶述曾將70至80年代的報章給學生看,「佢哋係唔想睇,一見到就話咁多字。」 至《蘋果》出現後,便為報業市場帶來衝擊,梁形容是「Groundbreaking」(開天闢地),將新聞資訊當作商品,當時《蘋果》對手不是其他報章,而是電視傳媒。

    因此創刊開始便用上大量圖像配少量文字、全彩色印刷,「今時今日報紙所見頭版放上好大圖像,其實係由《蘋果》開創。」不少報章,例如《天天日報》、《快報》等亦因《蘋果》出現而結束營運;其餘報章則轉型,仿傚《蘋果》的做法。 ▼蘋果日報歷年事件簿▼

    除了排版外,《蘋果》內容上亦截然不同。相比起以往報道多依賴政府發放的新聞稿,《蘋果》更主動發掘新聞。梁舉例指,《蘋果》雖不是第一間截聽警方緊急通訊的傳媒,但「江湖傳聞」曾聘請過百名突發記者第一時間趕赴突發事件的現場,令行業競爭更大。 《蘋果》亦比起其他報章更願意投入資源做好新聞,包括曾派記者跟隨保釣人士赴釣魚台,更租借衞星電話作採訪,「做新聞做到咩程度,呢個標準係前無古人。」因此《蘋果》大受歡迎,不少人「一路鬧一路睇」,銷量一日最高達超過50萬份,為行內數一數二。 ▼6月23日,《蘋果日報》停刊前最後第二份▼

    雖然《蘋果》為傳媒行業帶來翻天覆地改變,但亦曾陷入傳媒道德的爭議。梁指《蘋果》引入「狗仔隊」文化,揭不少明星不為人知的事件,甚至擴展至港聞版上,影響社會大眾對新聞行業的印象,至近年狗仔隊文化因法律問題等才式微。另外,創刊初期定位為小報,內容不少為風月版、偷窺走光等。 她形容《蘋果》「將新聞業界線推到最盡位置」,「當然推到最盡就出好多醜聞,包括陳健康事件等,頭十年都好多污點」。歷年來亦有不少新聞被人詬病,包括將長洲學生自殺死狀相片放在頭條報道。 ▼6.23 蘋果讀者冒雨到壹傳媒大樓表達支持▼

    《蘋果》因涉違反《港區國安法》令資產被凍結而迎來最終章,梁麗娟憶述在創刊初期,《蘋果》政治方面並不突出,報道主要為突發及煽情新聞為主,後期則增加不少「政治八掛」元素,亦較多批判和揶揄權貴。至2003年反基本法23條立法,採訪做法亦有所改變,由商業化步向政治化,一方面旗幟鮮明、親民主派立場更明顯;另一方面在不少社會運動中亦「企喺市民個邊」,甚至鼓吹參與,如頭版印上「走上街頭」等口號。 近年《蘋果》轉型擺脫小報 「羶腥色」定位,不少頭版改用本港政治新聞;另外亦投放資源在網上,例如「動新聞」等。她指近年在傳媒的政治光譜上,《蘋果》是開明、自由及激進一邊,「如果《蘋果》無咗,傳媒就會偏向保守、建制個邊。」 她料在《國安法》下新聞尺度收緊,記者以言入罪的風險更大,「陰霾會一路困擾香港新聞界。」梁寄話傳...

  4. 2021年6月24日 · 蘋果日報正式停刊為傳媒界投下震撼彈亦令報販為前景感到擔憂全港報販大聯盟主席廖社青入行半世紀10多歲已跟著家人在街上擺攤見證90年代報業百花齊放的輝煌時代。 他憶述,《蘋果》風頭曾經一時無兩,披露多宗爆炸性新聞。 廖社青說,報販作為報紙銷售的前線,與出版事業關係是「唇亡齒寒」,「何不同立場的報紙,我哋都照賣,大公、文匯或者其他,我哋都照賣。 」他形容《蘋果》消失會進一步打擊業界生意,亦憂慮出版自由越來越窄,「會擔心,唔知幾時又無咗一隻,幾時又無咗一隻」。 蘋果日報歷年事件簿 . + 23. 報販日賣百萬份報紙. 《蘋果日報》1995年創立,「當時蘋果的出現,是報行最好生意、最好世界的時間。 」廖社青形容,《蘋果》帶動了整個潮流。

  5. 2021年6月24日 ·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蘇鑰機形容,《蘋果是一份很創新的報紙定位編採手法與辦報方針都跟其他報章不同顛覆傳統做法蘋果的終點在香港史上別具意義,「象徵意義上香港跟以前不同了。 」蘇鑰機說道。 《蘋果》報道手法破格與眾不同. 蘇鑰機回顧,《蘋果》帶來的最顯著不同,是把「新聞娛樂化」及「娛樂新聞化」。 在《蘋果》創刊以前,以前香港報紙的港聞版,較一板一眼,偏向嚴肅報道。 《蘋果日報》則與眾不同,把議員及政府官員的花邊新聞或政治八掛寫進報道文章,亦會加入卡通插圖,令新聞變有更添趣味。 《蘋果》反其道而行,正經報道娛樂新聞。 以往報章都只說明星藝人雞毛蒜皮的事,宣傳為主,新聞性較弱,但《蘋果》會將新聞手法運用於娛樂版,會爆料揭露藝人醜聞,亦強調「獨家」報道。

  6. 2020年11月30日 · 蘋果日報的出現也給報紙檔帶來了新氣象——創刊首日售出高達22萬份被廣泛認為改變了香港報業格局蘋果日報此後爭議不斷 ...

  7. 2021年6月18日 · 2021年6月18日. AFP. 通常最先有當天報紙出售的香港九龍旺角街頭有民眾連夜到來購買蘋果日報》。 香港警察國家安全處二度搜查壹傳媒暨蘋果日報報社拘捕五名高管與高級編輯並凍結報社資產1800萬港元232萬美元1488萬元人民幣之後一天該報如常出版一些地區有民眾連夜在報攤購買凌晨首批上市報紙。...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