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協調客觀還原( 英語: Orchestrated objective reduction,簡稱 Orch OR )是一個有爭議的意識假說。 該假說認為意識是在神經元內部的量子水平上產生的,而非傳統觀點所認為的意識是神經元之間連接的產物。 該機制的核心是一種被稱為客觀還原的量子過程,基於神經元內微管之間的協調作用。

  2. 作曲家 許常惠 稱:「毫無疑問的,拉威爾的波麗露是一種 示威 ,是一種管絃樂配器法的示威;不動節奏、旋律、和聲,只依靠管絃樂配器法的巧妙色彩變化,拉威爾已經創造了新奇音樂出來了。. 拉威爾所暗示的是色彩光芒、變化無窮的新音樂要素,新音響 ...

  3. 1953年12月28日,理查·克莱德曼出生在 巴黎 一个世世代代為家具製造商的家庭。. 6岁开始学习弹钢琴,12岁时被 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 破格录取。. 他从音乐学院毕业以后,偶尔做一些伴奏和樂隊的兼職。. 1976年,他的生活有了戏剧性的改变。. 制作人兼 ...

  4. C小调第1號交响曲,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第68號作品。由于该作品的风格与贝多芬交响曲类似,因而被汉斯·冯·彪罗称为“贝多芬第十交響曲”。 [1] 勃拉姆斯于1854年就开始构思本曲,但之后多次进行了大幅的修改,而勃拉姆斯自称从草稿到最终完结长达21年,首演時他甚至已43歲 [2]。

  5. 一個弦樂四重奏團通常有兩把小提琴。. 雖然任何四種弦樂器組合都可以在文字上被稱為“弦樂四重奏”,但實際上該名詞指的是一組由兩把 小提琴 ,(第一小提琴通常演奏高位旋律,第二小提琴則相應的演奏低位旋律),一把 中提琴 和一把 大提琴 組成的 ...

  6. 海托爾·維拉-羅伯斯(葡萄牙語: Heitor Villa-Lobos, 葡萄牙語: [ejˈtoʁ ˌvilɐ ˈlobuʃ],1887年3月5日—1959年11月17日),生於巴西,拉美最負盛名的古典樂 作曲家,也是著名的指揮家和大提琴家。 其音樂作品風格深受巴西民俗 音樂影響。 代表作包括《巴西的巴赫风格》第二部的末樂章《內地小火車 ...

  7. 緣起 [編輯] 《波麗露》是拉威爾受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委託而作。 民間舞蹈風格的旋律是這部作品的基礎。《波麗露》原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三四拍子、稍快的速度、以響板擊打節奏來配合。 形式上,由主部、中間部和再現部構成。但拉威爾所作的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麗露》的標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