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4月22日 · 影片於新西蘭實地取景,由古天樂飾演的戰神「呂布」在湖邊初遇閉月美人「貂蟬」(娜扎飾)一見鍾情,英雄救美,兩人在風景如畫的巍峨雪山實景襯托下,令這段亂世情緣更添淒美。 導演周顯揚透露在拍攝「呂布」和「貂蟬」初遇的戲份前夕,新西蘭突然落雪,整個拍攝取景地都是雪,雖然天氣非常寒冷,但娜扎依然堅持在冰天雪地下拍落水戲,結果翌日就病倒。 娜扎零度落水凍到冇知覺. 當日在零度之下拍攝落水戲的娜扎,表示最難忘是凍到冇知覺:「湖水冰得挺刺骨的,『貂蟬』的衣服又很薄,做什麼防護措施都不管用,拍的時候一直在發抖,嘴唇都在打顫,回來後就感覺全身都失去知覺了。 」雖然台前幕後都拍得相當辛苦,但娜扎見到拍出來的雪山冰湖的淒美畫面,就覺得辛苦都係值得。 周顯揚亦對她的專業非常讚賞。

  2. 2017年11月28日 · 2017-11-28.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飛仔」、「油脂仔」、「崩仔」、「迷你裙」於上世紀50至80年代乃被視為一種既「破格」且「反叛」的象徵。 活躍於上世紀50年代的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占士甸(James Byron Dean)和「猫王」皮禮士利(Elvis Presley)在影片和日常生活中蓄了一個很特別的髮式--額頂上有一團頭髮伸出,活像飛機的頭部。 香港人戲稱這種髮式做「飛機頭1」。 當年全球的年輕人除對這種髮式趨之若鶩外,連帶被視為「飛機頭」先驅的占士甸在影片中的不羈行為也被刻意模仿,對年輕一代造成極不良的影響。 據聞當年有電影從業員來個順水推舟,叫這類蓄「『飛』機頭」的不良青年做「飛仔」、「阿飛」或「飛型青年」。

  3. 2017年5月9日 · 【英譯參考:Mean only to oneself, but not mean to others.】 「辣咀」的正寫是「辣嘴6」,「辣7」解作「燙」。 「燙嘴」就是嘴巴觸及溫度高的液體而感覺疼痛。 「辣咀」這個暗語指的是「熱奶茶」。 一杯「足夠水準」的「熱奶茶」必先要「足夠熱」。 要達到這個效果,水吧師傅會先行把瓷杯(高保溫度)放在熱水槽裡「坐熱」,即要溫一段時間使杯熱透。 就是這樣,茶客從第一口喝至最後一口,那分熱度仍可保持,叫熱奶茶做「辣咀」可謂最適合不過。 ___________________ 1、「一蚊(一元)」好比舊時的「一文錢」。 2、「朱古力」,chocolate的音譯,內地譯作「巧克力」。 「古力」讀「古2-1力6-1/gu1 lik6」。

  4. 2018年10月8日 · 《韃靼人沙漠》 作者:迪諾·布蒂. 譯者:劉儒庭. 出版:後浪 | 四川人民出版社. 今年夏天,後浪文學再版意大利知名作家迪諾.布蒂(Dino Buzzati,1906-1972)的小說《韃靼人沙漠》,用一幅意大利超現實主義畫家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風格的畫面作為書封。 兩位同鄉藝術家創作的媒介雖不同,作品中蘊含的冷寂、孤獨與神秘的意味卻異常相近。 1970年代,《韃靼人沙漠》曾被改編為同名電影,獲得國際影壇關注。 不少人稱讚影片中反抗軍國主義、暴力和戰爭的精神,我卻覺得如果只是用「反戰」概念來形容這故事的話,實在是低估了布蒂的用意。

  5. 2015年8月7日 · 流金歲月:藝術旦后余麗珍. 較早前在網上討論區讀到一篇報道,一本以研究余麗珍為主題的專書《無頭.神怪.紮腳--藝術旦后余麗珍》即將出版 ...

  6. 2018年3月31日 · 蔡瀾自言由40歲開始寫書法,如今已76歲了。 「我寫了36年啦! 」雖然40歲才開始寫書法,但其實蔡瀾自小便與書法結下緣分。 他說:「以前細細個就見到爸爸寫書法,所以到閒時想執起筆,寫書法。 我很感謝爸爸給我『種子』。 」如今,蔡瀾依然筆不離手,幾乎每天都寫書法,「每日一早起身就想寫了。 如果不寫,都會睇字帖。 」他說。 書法顯性情. 榮寶齋的總經理周伯林去年認識了蔡瀾,因為當時蔡瀾到榮寶齋看作品,兩人便相遇,周伯林笑言兩人見面即十分投緣。 後來蔡瀾去年先在北京辦了個展覽,反響非常好,今次便索性在香港再辦一次。 「因為蔡瀾先生在香港的『粉絲』特別多,大家對他也就更了解,所以就在香港辦一次展覽。 」周伯林說。

  7. 2020年9月4日 · 傳統藝術築起文化橋樑. Dean認為文化深深影響着每個人的生命,所以自我身份的定位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會隨着它找到動力和人生方向。 「如果Eliza是在香港出生和成長,她的人生應該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方向吧。 」作為一個在紐約成長的Eliza,與其他美國本地年輕人無異,喜歡結交不同國籍的朋友,也享受不同的嘗試與挑戰,但Dean形容成為粵劇名伶是她多年來潛藏的欲望,幾乎充斥Eliza整個生命,這大概也是Eliza父母沒有預料到的。 「Eliza本來可以有很多選擇,但是她選擇了以這種藝術形式去探索自身的身份和自己的根。